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波

更新时间:2020-09-03 浏览次数:29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0·衢州) 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 B . 图甲中∠EOM是入射角 C . 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 D . 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 2. (2020·台州) 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人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 . 近视眼,镜片Ⅰ B . 近视眼,镜片Ⅱ C . 远视眼,镜片I D . 远视眼,镜片Ⅱ
  • 3. (2020·湖州) 下图是游客在公园观赏金鱼的场景。游客能看到水中的金鱼是因为眼睛接收到了金鱼反射出来的光。金鱼反射出来的光进入人眼的路径是(    )

    A . B . C . D .
  • 4. (2020·宁波) 下列四幅图片都来自于课本,对它们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 . 甲图实验中随着瓶内空气被抽出,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弱 B . 乙图可以表示四冲程汽油机中的压缩冲程 C . 丙图实验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产生条件 D . 丁图可以表示至今所建造的核电站里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
  • 5. (2020·宁波) 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F”发光物置于离凸透镜13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A . 、放大 B . 、放大 C . 、缩小 D . 、缩小
  • 6. (2020·金华·丽水) 由于光的传播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下列现象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 海市蜃楼 B . 镜子里的像 C . 耀眼的铁栏杆 D . 树荫下圆形光斑   
  • 7. (2020·温州) 如图所示,在中国象棋棋盘正中央竖立一块垂直于棋盘的平面镜,棋子“象”由甲移到乙,则平面镜中“象”的移动是( )

    A . 由④到② B . 由③到① C . 由②到④ D . 由①到③
  • 8. (2020·嘉兴) 学校的录播教室被一种单向透视玻璃分隔成上课和观摩两个功能区,坐在观摩室的听课教师通过单向透视玻璃进行观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观摩效果更好 B . 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只发生折射 C . 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是由于上课区域的光能透过透视玻璃 D . 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
  • 9. (2020·杭州) 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对应右图,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B . 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C .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 D . 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
二、填空题
  • 10. (2020·台州) 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的历史是一部测绘科技进步史。每次测量都体现了测绘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彰显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求真与探索精神。
    1. (1) 在19世纪,人类首次用三角测量法对珠峰的高度进行测量。如图甲,由于光从数千米高的峰顶到300千米外观测点,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选填“折射”、“反射”或“直线传播”),使测量结果偏大。
    2. (2) 2020年5月,中国高程测量队在珠峰顶首次开展重力测量,直接测得g。已知g与海拔高度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测量队员随身携带的重物从珠峰脚到珠峰顶,重物受到的重力大小将会怎么变?
    3. (3) 据测量.珠峰的高度仍在以每年约0.3厘米的速度上升。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珠峰的高度上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选填“碰撞”或“张裂”)。
  • 11. (2020·宁波) 如图所示是一位小朋友在照镜子(平面镜)。

    1. (1) 小朋友看不到被镜子遮住的物品,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传播
    2. (2) 小朋友通过镜面所成的像在。(填“镜面前”“镜面上”或“镜面后”)
  • 12. (2020·宁波) 自然正在向人类发出“警报”。

    【材料】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西摩岛测得高达20.75℃的气温,再次刷新了南极大陆气象观测记录温度的最高值。

    【材料二】2020年2月底,南极地区又有新消息:气候变化引起南极地区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出现了“红雪”、“绿雪”现象,而且雪地表面颜色的改变进一步加速了积雪的熔化。

    【材料三】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以前在海拔5000m以上植物很难生存。但研究人员发现,近年来珠穆朗玛峰附近,海拔5000m至5500m范围内的植被显著增加。

    1. (1) 材料二中,积雪加速熔化的主要原因是:物体表面颜色越深,
    2. (2)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判断,_______是植物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填字母)
      A . 海拔 B . 纬度 C . 温度
三、实验探究题
  • 13. (2020·绍兴)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1) 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2. (2) 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
    3. (3) 实验一段时间后,原为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 (4) 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四、解答题
  • 14. (2020·衢州) 为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小科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垃圾分类机器人。它捡起垃圾时,会快速从垃圾上取出标准规格的样品,通过机械手上的探针检测样品的电阻大小来识别垃圾的类别,并投入相应的垃圾桶。该机器人检测电路如图乙所示。各类垃圾样品的电阻参考值如下表。

    垃圾类别 垃圾样品电阻值/Ω
    可回收垃圾 <10
    餐厨垃圾 10~30
    有害垃圾 30~50
    其他垃圾 >50
    1. (1) 机器人通过摄像头获得二维码倒立、缩小的像来识别垃圾桶,下列物体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A . 平面镜 B . 照相机 C . 放大镜 D . 眼球
    2. (2) 机器人从某块垃圾上取样检测时,检测电路电压表读数为1伏,检测时间为0.1秒。

      ①通过计算说明应将该垃圾放入图丙中哪个垃圾桶。②该次检测电阻过程中,检测电路消耗的电能为多少?

    3. (3) 机器人将重1牛的垃圾举高70厘米后再水平移动3米,放入相应的垃圾桶。该过程中机器人至少对垃圾做了多少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