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0-09-17 浏览次数:24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第一回就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革命的内涵是( )
    A . “宗法分封制”到“官僚政治”的革命 B . “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分封制”的革命 C . “中央集权”到“专制帝制”的革命 D . “氏族部落制”到“中央集权”的革命
  • 2. (2020高二下·都昌期中) 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还有人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始皇得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
    A . 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 . 创立了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C . 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 D .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3. (2018高一上·番禺期中)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 4. 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这表明( )
    A . 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 . 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C . 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 . 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
  • 5. 某人根据古代君臣关系的发展趋势画了如下三幅图。这个趋势是( )

    A . 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 B .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 君臣关系的不断疏远 D . 宫廷礼仪的繁冗
  • 6. 下表是对苏格拉底审判情况统计,这反映出( )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

    怠慢神和蛊惑青年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有罪票数

    无罪票数

    死刑票数

    反对死刑票数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281票

    220票

    361票

    140票

    A . 民主政治具有真正广泛性 B . 公民的政治素养决定民主效果 C . 程序合理不能确保判决的公正性 D . 直接民主不能保障公民民主权利
  • 7. 《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奴隶参与了立法 B . 习惯法的内容摒弃 C . 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断 D . 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 8. (2019高二下·吉林月考) 从1689年的《权利法案》到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再到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这一进程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是(   )
    A . 发展资本主义 B . 实行民主共和 C . 实行民主政治 D . 实现自由平等
  • 9. 电影《女王》中有一场景:1997年,在英国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布莱尔首相前往拜见女王车队进入白金汉宫时,女王私人秘书罗宾对女王说:“夫人,首相到了。”女王说:“‘准首相’,我还未任命他呢。”“女王”可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英国( )
    A . 首相应对英王负责 B . 首相需由英王任命 C . 英王可以更换首相 D . 英王有权创制法律
  • 10. “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这表明近代德国政治制度( )
    A . 专制主义色彩 B . 军国主义色彩 C . 民族主义色彩 D . 民主主义色彩
  • 11. 有史书曾记载: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
    A . 清朝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 . 清朝不了解世界形势 C . 中英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 . 清朝不懂得国际公法
  • 12.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
    A .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 .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 13. (2019高一上·吴起期末) 《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1900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有一次集体亮相,他们充分展示着各自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明……1900年,还是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4. 史学家唐德刚《民国前十年》称:“君权是‘中古’的制度;民权是‘现代’的制度。在政治上把‘中古的制度’换成‘现代的制度’,用个抽象的名词,便叫做“政治现代化”中国政治现代化开端于( )
    A . 鸦片战争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辛亥革命
  • 15. 下列口号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
    A .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 . “打倒列强,除军阀” C . “打土豪,分田地” D .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 16. 马克思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促使这一“科学的空论”向“革命的科学”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 . 社会矛盾的加剧 B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 巴黎公社革命
  • 17.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
    A . 英法美 B . 英法德 C . 美法德 D . 英法俄
  • 18.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C . 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D . 俄国革命激化了矛盾,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19.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选择最切题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
    A . 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 B . 广州虎门——南京中山陵——北京圆明园 C . 南京天王府遗址——北京故宫——沈阳伪皇宫 D . “淞沪会战纪念馆”——“台儿庄战役纪念馆”——“甲午海战纪念馆”
  • 20. 下面三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 B .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 C . 土地革命的蓬勃开展 D . 粉碎国民党三次大规模的“围剿”
  • 21. 2017年教育部要求在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是”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已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在教材中落实和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重在强调( )
    A . 抗战历史的全面性 B . 抗日战争的持久性 C . 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D . 国民党的抗战贡献
  • 22. 下表为1949年美国《时代》周刊有关中国的政治类报道的倾向性统计表,这主要反映出( )

    日期

    标题

    主要内容

    倾向性

    1949·1·10

    Sugar-Coated Poison

    蒋介石期待和平

    1949·1·10

    Now that the kettle S Ours

    共产党将进入北平,如何治理北平

    1949·1·24

    High- FlyingTerms

    在和平解决北平间题上,共产党设定期限

    1949·4·18

    City of victory

    国共两党和谈失败

    1949·4·25

    Ultimatum

    共产党放弃和平,选择战争

    1949·6·27

    Window- Dressing

    共产党推行民主政治

    1949·7·18

    A Few Truths

    美国对蒋介石失去信心

    (注:●国民党正面报道:△共产党负面报道:▲共产党正面报道)

    A . 美国对蒋介石逐渐丧失信心 B . 解放战争胜利开展 C . 意识形态影响报道的客观性 D . 美国放弃扶蒋反共
  • 23.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后,在《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文中讲到:“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它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邓小平所指方针政策的目的在于( )
    A . 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施 B . 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C . 换取英国在香港问题上妥协 D . 争取香港同胞的广泛支持
  • 24.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战争”指的是( )
    A . “冷战 B . 朝鲜战争 C . 恐怖主义 D . 越南战争
  • 25. (2019高一下·南宁期中)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向欧洲国家发出邀请,以共同制订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称,这个计划“不是针对哪个国家,也不是针对哪一派信仰原则,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该计划(   )
    A . 并非出于对抗苏联的目的 B . 只适合市场经济体制国家 C .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D . 利于资本主义秩序的稳定
  • 26. (2019高一下·南宁期中) 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某一外交成就时说:“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不结盟外交政策 C .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D . 上合组织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27题15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8分,共48分)
  • 27.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10)

    1. (1) 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项政治制度?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的诞生”建立的是什么性质的政权?该政权的建立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试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怎样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跨越的?
  • 28. 美国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各项原则,历经200多年,今天依然是美国政治生活的准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过在我看来,争论最大、影响也最深远的,主要是两个问题,即国会席位的分配和行政官的设立。如果说前一个问题难就难在“他们既不是同一个国家,又不是不同的国家”(这是马萨诸塞的代表格里所说):那么,后一个问题则难在对全国行政官既要授权,又要限政。用麦迪逊6月6日的话来说,就是“行政官既要受到控制,又要得到拱卫”。古文诺·莫里斯在8月7日也说,“我们实在是在做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保护我们,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

    ——易中天《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与我们的反思》

    材料二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1. (1) 材料一中“他们既不是同一个国家,又不是不同的国家”,这句话反映了1787年宪法制定前,美国社会面临怎样的困境?由此,美国宪法对国家体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宪法又是如何解决国会席位的分配问题来协调各州之间矛盾的?
    3. (3) 材料一中“行政官”指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把“他的手捆在背后”?这样做的深远意义何在?
  • 29.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素养一时空观念,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素养二历史价值观,指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日)扶桑版《新历史教科书》

    1937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日本军突然地攻击中国军。这样,所谓“七七”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不宣而战的战争——就开始了。

    ——(日)井上清《日本的历史》

    素养三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断。

    1. (1) 某班级制作历史墙报,题目是“现代中国外交风云”。请按时间顺序挑选出符合主题的图片资料,并说明你的理由。
    2. (2) 比较以上两段材料的不同之处,并指出不同的原因。
    3. (3) 这幅漫画形象地描绘了欧洲的百年历程。结合所学,请你续写对漫画的理解,并为此作品起个适当的题目。

      第一部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分成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进行混战,遍地战火,欧洲经济受到重创。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题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