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衡阳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0-08-25 浏览次数:319 类型:中考真卷
一、积累与运用(28 分)
  •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 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lán)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B . 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píng)出现:丽江,丽江。 C . 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miǎn)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D . 他腰里常常(chuāi)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哦哦地嘟念。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砾石         殷红       喜出望外       一汽呵成 B . 竹蔑         盎然       血雨腥风       祸不单行 C . 妖娆         阔绰       富丽堂皇       摧枯拉朽 D . 隔膜         惆怅       不功自破       行将就木
  • 3. 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当今国际形势如火如荼 , 美国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将会抑制全球的经济增长。 B .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 , 异彩纷呈,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C . 南岳名扬天下的原因,不仅在于秀美绝伦的自然景观,还在于当中蕴含的丰富文化。 D . 2019年中华经典诵读展演会上,内地与澳门学生将中华经典诗文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相结合,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中华语言之美。
  •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都在吃饭睡觉、休闲娱乐。 B . 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培养青年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C . 张亮以2小时19分的成绩刷新世界记录,成为全世界陆上赛艇马拉松划得最快的人。 D . 家里的客厅常常回荡着爸爸爽朗的笑声和妈妈深情的眼神。
  • 5.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以此推断,人杰地灵的衡阳在衡山之南。 B . 古代文人喜欢以“居士”命名。如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 C .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其作品有《飞鸟集》《园丁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D . 《乐府诗集》是一部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诗歌总集。《木兰诗》《十五从军征》均出自这部诗集。
  • 6.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①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②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③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

    A . ②①③ B . ③②① C . ①③② D . ②③①
  • 7. 阅读《骆驼祥子》中的选段,完成下列习题。

        选段【一】: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厢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

        选段【二】:她今天也异样,不知是电灯照的,还是擦了粉,脸上比平日白了许多;脸上白了些,就掩去好多她的凶气。嘴唇上的确是抹着点胭脂,使她也带出些媚气。

    1. (1)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祥子在曹先生家拉包月,不小心跌伤了曹先生,祥子提出用工钱做赔偿,但曹先生并没有扣他的钱。 B . 虎妞发现自己怀孕了,就逼迫祥子和自己结婚,于是和父亲刘四爷闹翻,与祥子出走。 C . 选段【一】连用三个“那么”,可以看出祥子对新车的喜爱和实现愿望的兴奋。 D . 祥子发现跟踪曹先生的孙侦探就是当初抓自己的乱兵排长,两人狭路相逢。孙侦探敲诈了祥子的所有积蓄,这让祥子再次陷入人生的低谷。
    2. (2) 选段【二】中的人物是大胆泼辣、(      )又有点变态的虎妞。
      A . 吝啬 B . 美丽 C . 正直 D . 粗俗
  • 8. 综合性学习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上溯屈原、贾谊为代表的楚文化,中经周敦颐、王船山等人发展,后由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黄兴、毛泽东等人发扬光大。而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衡阳石鼓书院是湖湘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1. (1) 学校组织参观石鼓书院,要求学习下列先贤名言,并引用其中一句,写一段励志感言,不少于30个字。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船山:“知行相资以为用。”

      毛泽东:“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2) 石鼓书院向社会征集宣传语,请你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一句,建议以“走进石鼓书院,……为句式续写句子,也可以自拟句式。
  • 9. 古诗文默写
    1.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2. (2)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3)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 (4) 萧鼓追随春社近,。(陆游《游山西村》)
    5. (5)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达了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嘱的气概的句子是:
    6. (6) 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身学识的缺乏,《礼记·虽有嘉肴》中有相关的表述:是故
二、古诗文阅读(14分)
  • 10. 古诗鉴赏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 (1) 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的画面。
    2. (2) 下列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渔家傲》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之作。 B . 诗中“归”字饱含作者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流徙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 C .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诗人空有才华,终遭逢不幸的深沉慨叹。 D . 本词通过记梦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达出积极进取的力量。
  • 11. 文言文阅读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別。

        【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蹊xī:踩踏,践踏。 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1.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而已,罢了) B . 安阳韩性闻而之                             (异:不同) C . 父怒,挞之,已而如初                   (复:又) D . 冕小儿,恬不见                             (若:好像)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刮目相待                                    是日定矣 B .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每至晴初霜 C . 冕因去,依僧寺居                          策之不其道 D . 大兄何见事晚乎                             予尝求古仁人
    3. (3)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4. (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 . 【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 . 【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 . 【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 12. 课文重读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②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祥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是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伙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就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⑤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⑥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选自课文,有删改)

    1. (1) 最适合做本文论点的一项是(      )
      A .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B . 鉴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C . 按照字面解释,就难以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D . 理性分析并驱遣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
    2. (2)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关系,再以诗歌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 B . “长河落日圆”的“圆”用得不恰当,这样落日和朝阳并没什么不同,意境缺少独特性。 C . 作者要多观察、思考,将感情寄寓在文章中,而读者只要多做抽象分析,就可以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D . 作者随便地集合文字,也可以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 (3) 第④⑤段关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如果就大漠上炊烟的来由、风吹烟会曲折、落日圆的本来的样子来研究、考察,就不能领会诗意了。这是反面论证。 B . 如果想象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所构成的北方特有的旷远荒凉而静寂的画面,就能领会诗歌的意境。这是正面论证。 C . 读者不曾到北方,却能由这两句诗想象大漠的旷远、荒凉而静寂之美,这样扩大了眼界,获得了审美愉悦。这是举例论证。 D . 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反面论证来论证想象对于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作用。
  • 13. 说明文阅读

    口罩:隔离病毒的“武器”

        ①1910年冬,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他切断了传播途径,给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不到4个月时间就战胜了这场灾难。

        ②同时,伍连德还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

        ③设计之初,伍连德曾将口罩的绑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上方两条沿耳上方系在脑后,中间的沿耳下系在颈后,下方的则向上系在头顶。为使用方便,不久后他将绑带简化成两对,而防护作用依旧。这样一款自制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被称为“伍氏口罩”。

        ④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物品,则伴随着一场“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

        ⑤1918年3月,流感在美国爆发。由于150万美军被陆续派往欧洲参战,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欧洲大陆,并造成全世界空前的灾难。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共造成了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⑥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因为当时该国是中立国,未对疫情信息进行封锁,所以很多消息都来自西班牙。西斑牙流感传播的后期,人们才普遍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口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工具。普通平民被要求戴上口罩。虽然只是简易款,以今天的防护标准来看,其抵御病毒侵袭的效果并不怎么样。但不可否认,口罩已变成全民用品。

        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发挥着更多防护作用。

        ⑧1952年12月,持续了多天的严重空气污染造成英国伦敦上万人死亡,口罩成为在雾都生存的必需品。制作口罩的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各国陆续颁布了职业健康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现代口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⑨如今,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近年来,口罩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除了医用外科口罩,防尘、防花粉、防雾霾,甚至防紫外线、带清凉感等个性化品类也不断面市。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伍氏口罩”由医学博士伍连德设计,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在抗击肺鼠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B . “西班牙流感”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得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造成全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C . “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使口罩变成了公众常备物品。 D . 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巨大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
    2. (2)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⑤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

      ②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分析原因。

      这场瘟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

    3. (3) 文章写了口罩的发展史,其中促进口罩发展的事件有哪些?请写出两大事件。
  • 14. 记叙文阅读

    三个目标之后

    余秋雨

        很多年前,我收到美国企业家贝林写来的一封信。他邀我做他的顾问。

        他是世界级的富豪,主持着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专为各国残疾人提供轮椅。

        他说,他出身贫苦,逐渐致富,曾为自己提出三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是“多”,即追求钱多、厂多、房多、车多、雇员多;第二阶段是“好”,即在多的基础上淘汰选择,事事求精,物物求好,均是名牌,或比名牌还好;第三阶段是“独”,即在好的基础上追求唯一性,不重复别人,也使别人无法模仿自己。

        他很快完成了求多、求好、求独这三个目标。本应满足了,他却深感无聊。当无聊笼罩了生命,他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就不再有一丝骄傲。

        他对我说:“当我完成这一切时,还不到六十岁。家里没有人要继承我的产业,我今后的日子就失去了目标。一度,我甚至不想活下去了。”

        他继续告诉我,终于有一天,一个六岁的越南残疾女孩救了他。那天他顺手把专机上的一台轮椅推给这个无法行走的女孩,女孩很快学会操作后,双眼闪现出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光亮。贝林先生在那种光亮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第二个救了他的是一位津巴布韦青年。那天,这位青年背着一位残疾的中年妇女,用了两天时间穿越沙漠来到他面前。

        贝林先生问:“这是你母亲吗?”

        青年回答:“不是。”

        “是你亲戚吗?”

        “不是。”

        “你认识她吗?”

        “不认识。”

        “那你怎么把她背来了?”

        “她听说有人在这里发轮椅,就让我背她过来。”青年回答。

        这个青年说,他要回到出发的地方,把这两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随后,他就转身大步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贝林先生心头一震。这个津巴布韦青年一看就非常穷困,帮了不认识的人一个大忙,却不要任何回报。

        贝林先生说:“我居然到六十岁才明白,慈善的事,早就可以做了,我也可以早一点摆脱无聊。慈善,是一种寻找人生意义的自我救赎。”

        我为贝林先生自传的中文版定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译名——为富之道。

        贝林先生与我的对话在报刊上发表之后,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是他在六十岁前的三大目标。求多、求好、求独,几乎概括了中国大多数企业家正在逐步攀缘的三大台阶。多数人还在第一台阶,少数人已经在第一到第二台阶之间,攀上第三台阶的比较稀少。

        攀缘是辛苦的,也是令人兴奋的,因为有目标。我非常欣赏贝林先生说的一句话:“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我告诉他,这句话已经具有文学价值。

        我并不认为所有企业家部必须像他一样最后全然投身慈善事业,但是我希望大家经常想想,爬到墙项之后要干什么。因为我发现,很多人还没有攀到高处,在半道上就已经感到无聊。

        贝林光生告诉我们,需要更换梯子搁置的方向,更换目标。

        新的目标会是什么?应该多种多样,但是贝林先生和其他类似人物抬手指了一个,那就是超越个人功利,为大善、大爱、大美留出更多的地方。

    (选自天地出版社《雨夜短文》)

    1. (1) 文章为什么以“三个目标之后”为题,而不以“三个目标”为题?请说说你的理解。
    2. (2) 贫穷的津巴布韦青年背着一个陌生的残疾妇女,穿越沙漠来到贝林面前,只为了帮助她得到一张轮椅,并且不需要回报。请你运用心理描写描述贝林目睹青年的背影时“心头一震”的具体感受,不少于20字。
    3. (3) 贝林说,“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这句话中“搁错了墙”指什么?道出了贝林什么样的感情?
    4. (4) 文章倒数第五段提到“中国读者”与“中国大多数企业家”,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5. (5)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为那些“超越个人功利”,有大善、大爱、大美的人点赞,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一个类似的事例,要求写出人物的名字和相关优秀事迹。
四、写作(50分)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看着小时候的照片,我发现自己和从前不一样了;父亲回来了,家里的“团圆饭”不一样了;就将离开熟悉的校园,去往新的学校,那里的风景也定然不一样。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不一样的情。在不一样的体验中,我们一天天成长……

        请你以“不一样的______”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不少于600字;②书写工整,卷而整洁;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学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