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0-08-25 浏览次数:28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以父死子继为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西周(   )
    A . 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B . 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 C . 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 D . 宗族关系开始成为政治关系
  • 2. 《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此说法意在强调(   )
    A . 恢复周王的高度集权 B . 统一集权可以结束动乱 C . 战乱给社会带来灾难 D . 社会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 3. 乾隆帝曾述及“自皇祖、皇考(康熙、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这反映清朝国家政治的特点是(   )
    A . 决策高效 B . 皇权独断 C . 政治黑暗 D . 政治清明
  • 4. 一位晚清重臣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并强调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而后他作为西征统帅,维护了国家主权。他是(   )
    A . 曾国藩 B . 丁汝昌 C . 左宗棠 D . 李鸿章
  • 5. “自由宪法被搁置起来,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各省的军事统领与乡村贵族联起手来,成为中国残忍无情的主人。”材料描述的应是(   )
    A . 晚清时期 B . 北洋军阀时期 C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 . 抗日战争时期
  • 6. 1927年3月,毛泽东撰文称:“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此文旨在说明(   )
    A . 中共必须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B . 国共合作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C . 辛亥革命因缺乏社会基础而失败 D .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 7. 1937年8月15日,日本在一份《形势判断》中指出,日中已呈现全面抗战状态,为避免全面战争,必须进行华北会战,迅速对中国军队,尤其是中央军以毁灭性打击,使南京政府在失败感下不得已而屈服,由此造成结束战局的机会。随后日军发动了(   )
    A . 九一八事变 B . 太原会战 C . 徐州会战 D . 淞沪会战
  • 8. 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道: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日本军用物质。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谈话标志着美国《租借法》的出台 B . 美国援助中国促使太平洋战争爆发 C .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 D . 中国坚持抗战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根本原因
  • 9. 1945年10月24日《大公报》发有一文《为浙江人民呼吁》:这一带的无数万百姓都曾为胜利狂欢过,而今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大众不得聊生。他们痛苦极了,比未胜利时还痛苦。该文反映出(   )
    A . 浙江是日本侵略的重灾区 B . 报刊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武器 C . 国共内战带来地区动荡 D . 国民党政府让民众痛苦失望
  • 10. 历次党章修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下列修改要点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争取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和实行土地革命  ②党的任务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③将党的纲领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④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A . ①③②④ B . ①③④② C . ③①②④ D . ③①④②
  • 11. 少数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设立体现了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中的智慧,下列关于两者的共同点表述有误的是(   )
    A . 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辖 B . 都依照宪法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C . 都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D . 都体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
  • 12. 1982年廖承志写信给台湾主政者蒋经国:“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实现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 . 率先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建议 C . 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终于打破 D . 国共合作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
  • 13. 古代罗马私法注重调节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常被奉为现代民法的模范,下列关于罗马私法表述正确的是(   )
    A . 公民法阶段没有私法规范 B . 罗马帝国的建立推动了私法产生 C . 私法有利于协调社会矛盾 D . 罗马私法主要来源于外邦人法规
  • 14. 1714年,德意志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继承英国王位,英国进入汉诺威王朝时期。1914年,英国朝野反德情绪激昂,迫使汉诺威王朝更名为温莎王朝。下列对这段英国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

    ①乔治一世的继位符合《王位继承法》

    ②乔治一世在位时国王已“统而不治”

    ③汉诺威王朝时期英国逐步成为世界霸主

    ④王室的更名和英德矛盾激化有关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5. 下表为“1913—1940年欧美诸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比较表”,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国别

    城市人口比重年均增长率

    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年均增长率

    每千居民受过普通教育人数年均增长率

    俄国(苏联)

    2.3

    1.4

    5.1

    美国

    0.7

    1.1

    0.4

    德国

    0.3

    1.0

    —0.9

    英国

    0.2

    —0.1

    法国

    0.7

    0.7

    —1.6

    A . 俄国和美国逐渐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B . 欧洲完全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 C . 十月革命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建设 D . 战争使得资本主义家发展倒退
  • 16. “全世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必须加强团结,斯拉夫人必须在以俄国为首的泛斯拉夫主义旗帜下联合起来,德国人必须学会‘大日耳曼主义思维’。”一战前的这种思维反映出当时(   )
    A . 巴尔干成为火药桶 B . 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 . 极端民族主义盛行 D .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不平衡
  • 17. 20世纪初,为了制约迅速崛起的德国,英国调整了原有的“亲疏有度”的治国策略,下列属于这种调整表现的有(   )

    ①缔结英日同盟  ②与法、俄签订协约

    ③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④支持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③④
  • 18. 1918年,一种致命的流感横行。很多忙于战争的国家担心披露疫情会扰乱军心,故以战时新闻审查机制阻碍疫情的早期报告,而一个战争中立国却把舆论聚焦在流感疫情,后来这场大流感以该国名字冠名,这个国家应该是(   )
    A . 美国 B . 德国 C . 意大利 D . 西班牙
  • 19. 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德国总理希特勒签订了《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该协定的内容应该是(   )
    A . 苏台德地区并入德国 B . 德国吞并奥地利 C .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 . 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
  • 20.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自由法国领袖戴高乐评论称:“从此时起人们都已经知道它的结局,因为这是一场工业战争。”12月8日他宣布加入“华盛顿事业”,对日本宣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美国的工业实力是战胜法西斯的根本保证 B . 太平洋战争爆发推动了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C . 法国与美国结成了共同反纳粹的军事同盟 D . 日本的扩张激化了与美国法国之间的矛盾
  • 21. 观察漫画《向东推进》,作者用诙谐的方式表达了(   )

    A . 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的推进 B . 德意联军在阿拉曼的失败 C . 德军闪电战在莫斯科破产 D .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投降
  • 22. 博物馆是一本特殊的历史书,下列国家与博物馆(纪念馆)对应错误的是(   )
    A . 奥地利——萨拉热窝一战纪念博物馆 B . 塞内加尔——戈雷岛海上博物馆 C . 波兰——奥斯维辛殉难者纪念馆 D . 德国——纽伦堡审判法庭纪念馆
  • 23. 古代《释名》一书对于汉字“宅”的由来解释为:“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下列遗产的建造不能体现这一解释的是(   )
    A . 长城修筑于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 B . 布达拉宫矗立于海拔极高的红山顶上 C . 宏村枕山、环水、面屏,仿牛型而建 D .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宛如山林
  • 24. 长城的修筑历经两千多年,对长城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有多元的历史解释,例如有人认为“长城是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下列解释与此种说法最接近的是(   )
    A . “长城是对外开拓进取的桥头堡” B . “长城是帝王家的超级院墙” C .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D . “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国度”
  • 25. 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忌湿怕火。太和殿的“三台”,皖南古村落的马头墙,都是针对这一缺陷的智慧设计。下列对这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都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产物 B . 都遵循了古代建筑的传统礼制 C . 都能形成疏朗雄伟气势磅礴的建筑效果 D . 都能体现明清民居建筑的特点
  • 26. 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并留下了大量的文物证据,下列藏于布达拉宫的是(   )
    A . “唐蕃会盟碑” B . “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 C . 理藩院喇嘛管理档案 D . 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鎏金铜像
  • 27. 廊柱是希腊建筑的标志性特色,多立克柱高与直径比约为6:1,是一个完美的男性人体范本,爱奥尼柱高与直径比为8:1至9:1,表现了纤长的女性之美,比例与之相似的科林斯柱式,柱头更加华丽,象征少女的妩媚。据此可知希腊的建筑文化(   )
    A . 表达了对力量和公正的崇拜 B . 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C . 奠定了西方建筑艺术的法则 D . 见证了民主政治的确立
  • 28. 古代西方早期庙宇艺术表现注重建筑的实体部分,建筑的空间艺术表现力相形见绌,而这个穹顶打破了这种偏向,其直径和其顶端距地面高度同为43.3米,且无任何支撑物,构成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空间造型。该建筑应是(   )
    A . 万神殿 B . 西斯廷小教堂 C . 圣彼得大教堂 D .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 29. 圣彼得大教堂的修建历经一百多年,这也是人文主义者和教会两种世界观碰撞的时期。工程开始没多久就停顿了二十多年,1534年才得以重新开工。导致工程停顿的主要时代因素是(   )
    A . 主持者米开朗琪罗的去世 B . 教会与世俗不可调和的对立 C . 赎罪券引发宗教改革运动 D . 文艺复兴运动中心的转移
  • 30.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历史研究“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的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时代转型决定了历史研究的方向 B . 普通人的历史比特殊人物的历史更加真实 C . 常人常事构成了社会变迁的全部 D . 历史研究须关注社会的渐进与社会的突变
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士与商之间已不易清楚地划界线了。明清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便发生在这两大阶层的升降分合上面。徽州和山西两地的人甚至把商业放在科举之上,这话虽可能夸张,但至少使我们不能不承认传统的四民观已开始动摇了。这和科举名额已应付不了士人数量的不断增长有关,大量士人沉滞于商人阶层。……商人恰好置身于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接榫之处。……明清又是小说、戏剧大为流行的时代,甚至有以小说、戏文比之六经,而说“戏文、小说乃明王转移世界之大枢机。圣人复起不能舍此而为治”。可见商人阶层所嗜好的民间文学愈来愈发达,也愈受士人的重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声音之道,随时递嬗,潜移默化,入人最深……至明代魏良辅梁伯龙(辰鱼)辈出,考订元焉,自制新腔,所谓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极声调之致,歌法至此而大备,昆曲之名,亦称于斯时,后人称之魏梁遗韵。

    ——俞振飞《昆曲盛衰与提倡之必要》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 (2) 明朝众多文人献身戏曲事业。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魏良辅、梁辰鱼对昆曲发展的贡献,据此分析明代士人在昆曲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会议与亚太地区形势图(局部)”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于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召开。军备和远东关系在平行的小组会上讨论。中国代表施肇基致力于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他保证各条约国在中国工商业机会均等的门户开放,但要求所有有关中国的协定必须公布,签约时必须有中国参加,有指定的期限,并作出有利于授与者的严格解释。

    ——《剑桥中华民国史》

    1. (1) 材料一地图中①②两种界限是华盛顿会议的重要协调成果。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界限①所代表的区域,并说明其条约依据和对日本的影响。
    2. (2) 中国是列强远东关系平衡的焦点,概括材料二中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的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诉求与实际结果的差异。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有责任把有关当前欧洲形势的某些事实摆在你们面前。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一一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铁幕”演说

    材料二  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2日,倒塌于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后,联邦德国领导人科尔详细列出了他的路线图:两个德国要从“合作伙伴”到“联盟”,再成为“联邦”。十二个成员国把关系框架转变成为了欧洲联盟。在许多犹豫之后,让超过十个曾经被铁幕分开的国家加入了它们的圈子。

    ——吕克范米德拉尔《通向欧洲之路》

    材料三  二战后,德国对历史问题的反省非常彻底。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德国对其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并向受害国人民“认罪、道歉”“请求宽恕”。战后德国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走和平崛起道路,减少邻国对纳粹德国“东山再起”的疑惧。通过历届政府的不懈努力,有力地推动着德国与东方国家的和解进程,使德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

    ——摘编自梅兆荣《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

    1. (1) 概括材料一中丘吉尔对欧洲形势的认识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演说的意图。
    2. (2) 战后德国历史与欧洲形势演变息息相关。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简述战后德国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
    3. (3) 二战后德国重新崛起,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对于德国重新崛起的原因,有两种视角可供选择讨论:①德国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走和平崛起道路。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简述德国“置身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②德国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人彻底反省历史。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简述德国人是如何反省历史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