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2-26 浏览次数:126 类型:中考模拟
一、基础知识综合
  •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像一部卷zhì( )浩繁的史书,太湖记载着人类生命的足迹。翻开它凝重的书页,那吴越春秋的金戈铁马,西施、范蠡、勾践、夫差、伍子胥……一个个历史人物,活生生又在波光里  a  (叠现/重现)。猎猎的jīng( )旗,争流的百舸,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征战的鲜血;湖水汩汩,是吴越两地百姓的企求和呼喊?还是无奈的叹息?(A)

        如果说,二千多年的灿烂诗篇是对历史英雄的热情歌咏,那么流传在吴越大地上的无数美好传说,便是百姓对平安幸福的企求和希望。

    漫步于秀丽静mì( )的太湖边,望一眼叠翠峰峦怀抱中的村庄、良田和潺潺溪流挟着永不疲倦的活力,肥沃了江南鱼米水乡(B)……举目四眺,水天相连,湖面上条条渔船,点点白帆,芦苇摇yè( ),  b  (忧若/恍惚)潘天寿老先生最生动的一幅水墨画卷。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卷zhì()浩繁 jīng()旗 静mì() 摇yè(

    2. (2) 根据上下文,在括号内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入ab两处横线上

      a:     b:

    3. (3) 短文中两处划线句,一个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一个句意表达有误,请加以改正。

      划线A句修改:

      划线B句修改:

二、句子默写
  • 2.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 (1)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悠悠。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 (2) 俗子胸襟谁识我?。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小住京华》)
    3. (3) ,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李清照《渔家傲》)
    4. (4) 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5. (5)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6. (6) 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                     (《论语》)
    7. (7)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8. (8)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三、名著阅读
  • 3. 阅读下面《儒林外史》选段,回答问题

    ……知县听了,说道:“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实在可恶!”便将两张状子都批准。原告在外伺候。早有人把这话报知(A),(A)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须不好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1. (1) 选段中的人物A是哪一位?他因何惹来两张状子被人告到知县那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况事情经过。

      A是;两张状子的缘由:

    2. (2)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简·爱》《红星照耀中国》等中外文学名著虽表现不同国家的文化,但都能够体现出对美好品质的赞美与追求。请从以上名著中选择两个形象,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四、综合性学习
  • 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有利于提升垃圾处理系统效能与二次污染控制水平,有利于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其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垃圾分类还可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的逐步完善,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扭转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局面,在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减少垃圾产生。

        (材料二)

        鼓楼区风湖新城附近有一座环保驿站,占地20多平方米,其外观主要为绿色,门口悬挂了一则“再生资源分类回收今日价目表”,内含金属、塑料、纸类、玻璃四大类,每一大类下方再细分,比如,纸张分为黄板纸、报纸、书本纸、混合纸等。

        驿站内金属、塑料、纸类、玻璃等垃圾的回收框和回收箱依次排列,每当有居民前来扔垃圾,工作人员就将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计重,然后按照门口悬挂的价格表付费给居民,或者折算成积分发给居民,这些积分积累到一定量就可以兑换成生活日用品。然后,工作人员将分类后的回收物分別放入回收箱或者回收框。再将它们各自打包后送到"可回收垃圾临时分拣中心”,临时分拣中心会再次将这些可回收垃圾进行细分类,最后转卖给相关企业进行二次利用。

        (材料三)

    1. (1) 下列对垃圾分类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垃圾分类能够提升垃圾处理系统效能。 B . 垃圾分类有利于控制二次污染水平。 C .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垃圾得利于垃圾分类。 D .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的逐步完善全靠垃圾分类。
    2. (2) 仔细阅读(材料二),并为(材料三)流程图中的②③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说明。

      流程②:

      流程③:

    3. (3) 鼓楼区风湖新城小区要在环保驿站的外墙上粘贴一张宣传垃圾分类的海报,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作为海报的标题。(要求:语言简练,主题突出。)
五、对比阅读
  • 5. 阅读下面古文和古词,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

        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己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选)

    (丙)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七岁能文                  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 . 群材以更治              高祖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C . 以不视疾为                未尝不叹息痛于桓、灵也《出师表》 D . 物喜,不以已悲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 (2) 根据上下文和《古代汉语词典》判断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加点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字义选项

      奉遗诏听政

      A.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  B.暂且,姑且

      C.衡量,估计  D.变通,不依常规

       

      进贤材

      A.从事,致力 B.追求 C.必须 D.事情    

       

      逾年,病

       
      A . 泡,使渗透 B . 逐渐 C . 浸染,熏陶 D . 若,假使
    3. (3)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帝 召 殊 与 进 士 千 余 人 并 试 廷 中 殊 神 气 不 慑 援 笔 立 成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①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

      ②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

    5.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人生信条,应该也是晏殊赏识范仲淹的原因,请联系下面三则材料,说说范仲淹是怎样践行自己的信条的。

          材料一:(范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材料二: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材料三: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注释】①夷简:人名。②延州:地名。③碧,同“寨”。

    6. (6) 请写出(丙)词中在意境上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类似的句子。
    7. (7) 请从“景”和“情”两个角度,赏析(丙)词中“凋”字的妙处。
    8. (8)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乙)文和(丙)词以及下面材料,就其中“高楼”一点分析该句被人称道的原因。

          材料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材料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六、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人工智能对“人”的挑战

    孙伟平

        ①人工智能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发展前途远大的高新科学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远未成熟、后果难以预料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不仅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正改变着本身,改变着“”的认知。

    ②在过去40亿年中,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都是按照优胜劣汰的有机化学规律演化的,演化的过程既缓慢又艰辛。然而,作为无机生命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正在改变传统的生命演化规律,并且传统的生命演化节奏也受到影响。随着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的综合发展,人的自然身体正在被“改造”,同时,人所独有的情感、创造力等社会性正在为智能机器获得。

        ③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研制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点领域。智能机器人在外形上可以不像人,但也可能“比人更像人”。一些乐观的专家大胆预测,到2050年,人形智能机器人将变得和“真人”一样,令人难分彼此,“凡是人所具有的,人形智能机器人都具有。”智能机器人究竟是否是“人”,必将,甚至已经成为一个争辩不断的时髦话题。2017年10月25日,沙特阿拉伯第一个“吃螃蟹”,授予香港汉森机器人公司研发的女性机器人索菲娅(Sophia)以公民身份,就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并引发了人们深刻的反思。

        ④人工智能对“人”提出了挑战,当人的自然身体与智能机器“共生”,那时,我们将要思考新兴的“共生体”究竟是“人”,还是“机器”?如果政策、法律和道德规范允许,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定制一个或多个外形和内在类似的“自己”,令自己永远“活”在世界上。

    ⑤正在研制的智能机器人不仅模糊了“人”本身,更是对人的本质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会思维”曾经被认为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骄做。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机器也会思维”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广泛的共识。例如,2016年以来,阿尔法的围棋机器从(Alpha Go)采用大数据的自我博弈训练方法,相继击败了李世石、柯洁等围棋世界冠军,展现了它在“变化无穷”的围棋领域优于人类的大局观、控制力和创造力;最新的阿尔法狗围棋机器人(A1pha Go Zero)更是完全不借助人类的棋谱,“抛弃人类的经验”,从随机走子开始自我对弈学习,仅仅40天就“自我训练”成为了世界最强;这既给围棋界和社会各界带来了颠覆性的感官刺激,也令我们见识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威力,令智能系统具有控制力、创造性等变得不再那么有争议。实质上,当智能机器不仅在存储、运算、信息传输等方面远超人脑,而且在控制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情感的丰富度等方面也超过人类时,就对人的思维本质构成了实质性的挑战。

        ⑥如果以上的描述和分析成立,智能机器人将在一定意义上是“人”,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的本质”,那么,就难免导致以下一系列“顺理成章”的问题,如智能机器人是否享有自由、人权等基本权利,就如猫、狗之类宠物尚且享有一定的动物权利,人形智能机器人与它们相比“更加高级”,它们是否更应该受到尊重,拥有更多的权利,包括避免被人类过度使用,或者置于可能导致软硬件受损的恶劣环境之中;是否具有与自然人同等的人格和尊严,包括不能被视为人们的“仆人”,不能够侮辱和虐待……这类问题还有很多,并且新的问题肯定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⑦观照现实,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大潮汹涌澎湃,智能机器人可以比较廉价地生产,且仍然在不断地开发、完善和升级;智能机器人已经广泛进入人们的学习、生产、生活、休闲、娱乐过程,成为人们学习的老师、工作的伙伴、生活的助手、游戏的玩伴,甚至像家庭成员一样的机器人伴侣、孩子……展望未来,智能技术正呈现加速度发展趋势,具有自主意识、创造能力、类人情感、社会交往属性的智能机器人已经渐露端倪,很有可能变得与自然人难以区分。这一切令“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9日,有删改)

    1. (1) 根据文章,解释第①段两个加点词“人”字的含义。

      第一个“人”:

      第二个“人”:

    2. (2) 简析第③段中作者使用“索菲娅”例子的目的。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工智能机器人就是对人的自然身体进行“重组”。 B . 智能机器人在今天还不能够达到和“真人”一样。 C . 阿尔法狗的例子说明人类经验未来将被彻底抛弃。 D . 猫狗之类的宠物不久将可能被智能机器人所代替。
    4. (4) 人工智能对“人”提出了哪些“挑战”?请梳理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况。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关店吧!”卢娜下了决心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

        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黑,她自嘲地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

        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咪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就是几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地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池,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新区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

        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

        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选自张抗抗《把灯光调亮》,有删节)

    1. (1) 结合情节,简要分析主人公卢娜在困境中坚守的原因。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卢娜什么样的情感?
    3. (3) 请简要分析“省城顾客”在小说中的作用。
    4. (4) 请探究文题“把灯光调亮”的丰富意蕴。
七、作文
  • 8. 写作

        四季轮回,看似周而复始,其实每个春天都不一样;广袤森林,看似莽莽苍苍,其实很难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茫茫人海,也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即便同一片树叶,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用不同的眼光去看,也会有所不同。

    请以“不一样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或者暗示本人姓名、班级、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