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0-07-09 浏览次数:255 类型:期中考试
一、 单选题
  • 1. (2017高三上·凯里月考) 《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衅周,周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衅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管叔、放蔡叔髃。以徽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    )
    A .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 . 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C . 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D .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 2. 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
    A .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 .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 .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D . 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
  • 3. (2018高三上·宁阳期末) 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这说明战国时期(  )
    A . 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 . 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 . 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D . 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
  • 4. 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   )
    A . 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 . 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C . 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 . 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
  • 5. 钱穆在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唐朝的政事堂(   )
    A . 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 B . 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权 C . 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 . 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 6. (2019·湖北模拟) 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   )
    A . 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 B . 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C . 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 D . 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 7. 魏晋时期,各级官学普遍衰落,开馆授徒的私学也十分有限。与此形成的鲜明对比的是,士族的各种家学却全面繁盛,由此造成平民家庭出身的人才远远少于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这说明当时(   )
    A . 教育被士族阶层垄断 B . 选官强调门第与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 C . 儒学的发展受到极大挑战 D . 寒素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被关闭
  • 8. 元代从七品以下至从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正三品至正七品的官员,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的官员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这反映出元代(   )
    A . 丞相权力的削弱 B . 行省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 C . 科举制度被废止 D . 排斥前代汉族政权的制度
  • 9. (2017高二上·如东月考) 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    )
    A .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 . 升降由皇帝决定 C . 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 . 巩固了中央集权
  • 10. (2017·淄博模拟)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这体现出(    )

    A .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 B . 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C . 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D . 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
  • 11. 《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   )
    A . 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 . 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 C . 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 D . 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
  • 12. 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
    A . 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B . 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 . 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D . 揭示了“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 13. 汉代的宫殿,官署、武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长安城的9/10,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唐代的宫城和皇城占长安城的1/10,而居民区约占6/10,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从汉至唐都城布局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弱化 B . 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C .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 .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 14.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 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 . 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 C . 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D . 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 15. 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 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B . 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 C . 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 D . 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
  • 16. 如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 .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 .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 . 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 . 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 17. (2017高一下·成都月考)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作者意在强调(    )

    A . 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B . 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C . 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 D . 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
  • 18. (2019高二下·福清期中)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   )
    A . 强调仁礼重要性 B . 注重主体自觉性 C . 突出教化功能性 D . 主张格物致知论
  • 19. 孔子提出的“君名,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由材料可知,这一变化主要(   )
    A . 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B . 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C . 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D . 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
  • 20.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材料主要表明了唐宋时期(   )
    A . 儒学复兴运动的艰难 B . 儒家知识分子的保守 C . 儒学传统精神受重视 D . 儒家独尊地位遭重创
  • 21. 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   )
    A .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 . 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 C . 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 D . 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
  • 22. (2017高三上·天水月考) 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这一流派(    )
    A . 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B . 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C . 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D . 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
  • 23. 明清时期的江南儒家士大夫往往吟诗作画、刻经讲道、吃斋念佛、奇门遁甲,不问苍天问鬼神。儒家士大夫在朝廷排斥佛教、道教,但回到江南乡镇却和僧人、道士关系密切。这种矛盾现象表明(   )
    A . 开始出现“三教合一”局面 B . 儒与佛、道有很多共通性 C . 明清儒家士大夫爱好广泛 D . 程朱理学世俗化、普及化
  • 24. 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书籍“一本难求”,活字印刷的技术应用远不及雕版印刷书。这主要是因为(   )
    A . 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 . 官营作坊垄断了活字技术 C . 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D . 书籍市场需求受时代限制
  • 25. 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研究目的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有升有落,则认为“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由此可知,古代中国的天文学(   )
    A . 进行了理性的深入思考 B . 缺乏长期系统的天象观测 C . 有着较明显的功利色彩 D . 整合算学为统一研究领域
  • 26. (2018高三上·遵义模拟) 明朝末年,作恶多端的魏忠贤遭贬自缢后,人心大快,世何紛传,演魏忠贤一事的小说一时成为热门。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载有《皇明中兴圣烈传》(后改为《佛忠贤轶事》、《警世阴阳梦》《梼兀用评》等。这主要说明了(  )
    A . 评论宦言专权是明末小说的题材之一 B . 市民阶层对通俗小说有更深认识 C . 魏忠贤的倒台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D . 明末印刷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 27. (2017高三上·福州月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
    A .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 .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 .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 .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 28. (2017·郑州模拟) 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 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B .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C . 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D . 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 29. (2019高三下·淮阴模拟) 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后,天津民间门首皆插白旗,上写“某某国户人”,或“某某国顺民、良民”,“北京各国占管区居民纷纷向洋兵送万民伞”。这次战争(    )
    A .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促进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C . 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 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发展
  • 30. (2016·宁城模拟) 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 .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B .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C . 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 .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 31. 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   )

    名称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宗旨

    中华民国宪政党

    1912.3

    伍廷芳

    “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政体”

    统一党

    1912.3

    张謇

    “巩固全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治”

    共和党

    1912.5

    黎元洪

    “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国民党

    1912.8

    孙中山、宋教仁

    “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

    民主党

    1912.8

    梁启超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

    A . 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 . 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C . 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 . 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 3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 .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 . 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 .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 33. (2019·济宁模拟) 据统计,1846年,从广州出口的丝茶共450万磅,纳税13万两;1847年,出口增至460万磅,纳税为9.5万两。19世纪50年代初,外商向广州出口的货物常常只交纳法定关税的1/2或2/3。这种现象说明( )
    A .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B . 西方对华商品输出呈激增趋势 C . 广州海关未能有效的行使职权 D . 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侵略
  • 34.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年,中国社会改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战争后中国(   )
    A .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 .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 .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 .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 35. (2017高三下·衡阳模拟)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洋务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以下对于洋务工业“是一种畸形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有利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B .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 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 D . 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 36. 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
    A . 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 B . 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 . 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 .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 37. (2019高三下·淮阴模拟)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
    A . 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 .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 . 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 .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 38. (2019·湖北模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主要表明清延中部分官员(   )
    A . 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B . 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C . 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 D . 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 39. 维新派注重通过教育来推进社会改革。康有为的万木草堂明确规定把孔学、周秦诸子之学、宋明理学作为重要课程。严复认为国家培养精通科学的高等人才,必须选择那些“旧学根柢磬深,文才茂美”之人。这说明维新派(   )
    A . 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B . 本质上仍是封建地主 C . 主张用中学来改造西学 D . 重视民国精神的改造
  • 40. (2018高二上·成都月考) 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
    A . 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 . 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 .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 . 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二、 材料解析题
  • 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前的南北向大街称为御街、天街,自州桥“出朱雀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尤以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城内著名的“酒楼”,有马行街东货行巷的丰乐楼;此外,“州(指内城)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等等,“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货物皆有。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各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市发展的因素?
  •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材料二  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筹划地方行政区划的举措,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
    2. (2) 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 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