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0-06-16 浏览次数:1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计20分)
  •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被周恩来称为“剧本”,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2. (2019·鄂州) 周恩来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这两个“天安门”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 . 五四运动戊戌变法 B . 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 C .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D .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3. (2018八下·东台期中) 在下列有关历史的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 . 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B . 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 .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 .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 4. (2018八下·东台期中)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是(    )

    ①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台汽车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南京长江大桥建成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④ D . ①②④
  • 5. (2018八下·东台期中) 建国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这说明我们当时我国必须优先发展(    )
    A . 交通运输业 B . 农业 C . 轻工业 D . 重工业
  • 6. (2018八下·东台期中)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两次“分田”指的是(    )
    A . 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合作社 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 . 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 D . 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7. (2019·襄阳) 下列表述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符合的是(   )
    A . 开天辟地 B . 生死攸关 C . 走向成熟 D . 伟大转折
  • 8. (2018八下·东台期中) 邓小平在评价建国后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其“反面教训”主要是它肆意践踏了民主与法制。邓小平评价的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 “大跃进”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文化大革命” D . 改造私营工商业
  • 9. (2019·连云港) 邓小平认为:“这些东西(原子弹、氢弹等)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为“这些东西”献身的科学家代表有(    )
    A . 屠呦呦 B . 袁隆平 C . 邓稼先 D . 王进喜
  • 10. (2016·呼和浩特)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指出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  )

    A . 新民主主义国家 B . 人民民主国家 C . 社会主义国家 D . 民族自治国家
  • 11.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B . 在三大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的创举是赎买政策 C . 到1957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D .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 12. 《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请判断以下哪项运动体现了这一思想(   )
    A . 大跃进运动 B . 三大改造 C . 土地改革 D . 文化大革命
  • 13. (2018八下·东台期中) “铁人”王进喜是下列哪个领域的劳动模范(    )
    A . 石油工业 B . 电子工业 C . 原子能工业 D . 航天工程
  • 14. (2019·江西)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 . 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 . 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 . 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15. (2019·内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    )
    A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 . 恢复邓小平全部职务 C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16. (2018八下·东台期中) 1979年,小岗村村民兴奋地说:“大呼隆干了20年,越干越穷……就是治不好我们的穷病,包干到户一年就治好了。”带来上述变化的农村改革措施是(    )
    A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 . 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 . 给农民生产自主权 D . 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 17. (2019·德阳) 1984年,我国将上海设为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设置上海浦东新区;2013年,又设立上海自贸区。据此可知,上海(   )
    A . 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实验田 B . 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C . 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龙头 D . 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特区
  • 18. 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开发建设成功,我国实现石油全部自给。这一局面出现于(   )
    A . 过渡时期 B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 19. 许多同学不吃肥肉,甚至不爱吃肉,但在改革开放前,父辈们要想吃肉,还得凭“肉票”定时定量购买。决定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 . 经济的发展 B . 经营方式的变化 C . 饮食习惯的改变 D . 肉类质量下降
  • 20. (2018八下·东台期中)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92年视察南方并发表讲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A .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 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 . 丰富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D .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 21. 历史图片是历史场景的形象呈现,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1. (1) 图片、实物也承载着历史,图1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的国际影响?
    2. (2) 图2是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字仪式图,请依据所学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3. (3) 20世纪50年代的人们用“最可爱的人”称赞图3中的人民志愿军,列举一个你知道的英雄人物?你知道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吗?
  • 2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吧!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第二阶段:组织形式的变化】

    材料二:

    【第三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三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1. (1) 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哪一事件?它的完成消灭了哪一阶级
    2. (2) 上图反映了五六十年代农村的哪两种组织形式?在所有制形式上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 (3) 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当时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4. (4) 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比重和增长速度变化表

          变化

    行业

    1953年农轻

    重比例(%)

    1957年农轻

    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

    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

    材料三:

    1. (1) 上表中重工业增长速度最快,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什么?
    2. (2) 图中会议上提出了什么历史性决策?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 (3) 材料中,“农村改革”的特点是什么?“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指的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5. (5) 我国改革开放的特点是什么?
  • 24. (2018八下·姜堰期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民主政治建设,但也走了一些弯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材料二: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材料四: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党的治国方略、方式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都挣的“政策治国”……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摘编自《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1. (1) 材料一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哪一政治制度?它的建立与1949年在北平召开的哪次会议有关?
    2. (2) 材料二中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该会议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献?形成我国哪一根本政治制度?
    3. (3) 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
    4. (4) 依据材料四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5. (5)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