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语文中考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16-07-01 浏览次数:422 类型:中考真卷
一、积累与运用
  • 1. 给下面加下划线的汉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来。(注音要写清楚,字要写工整)

    ①重  ②  ③以头  ④呼欲绝 

    ⑤钥shi    ⑥汤chí  ⑦cāng海桑田    ⑧一叶piān舟 

  • 2. 下列各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 , 而应推敲细思。 B . 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 , 通常不会受欢迎。 C .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 . 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 , 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阴中。
  • 3. 在下面语段中,先找出有语病的句子,然后提出修改意见。

    ①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②学校特意请了几个中学的优秀教师来我校上课。③他们的课讲得非常好,使我校师生收获颇丰。

  • 4. 名著阅读。

    《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既篇幅短小又寓意深刻。其中《马和驴》的故事就运用 修辞方法,讲述 故事,揭示了 的道理。

二、默写
  • 5. 默写。

    ⑴在处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上,孔子主张“  ,  ”。

    ⑵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

    ⑶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⑷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其中描写竹林寺景色的诗句是“ ,   ”。

     ,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综合性学习
  • 6. 综合性学习。完成1-6题。

    学校开展诗词诵读活动,参加这项活动的有知名的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家,听说他不仅要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还要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如果他问你下面这些问题,你怎样回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1)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请写出上阕的最后一句。

    2. (2) 这首词的下阕是“惜”字统领下文,到哪句为止?请你把这个句子写下来。

    3. (3) 这首词上阕的前几句写了眼前的实景(现实景象),后几句写的是虚景(想象景象)。请把写虚景(想象景象)的句子写出来。

    4. (4) 这首词下阕中的“略输文采”与“稍逊风骚”含义相同吗?请写出理由来。

    5. (5) 这首词上阕与下阕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各写一种)

    6. (6) 请写出这首词中既是对偶又是比喻的句子。

四、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7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1. (1) 与“母子视而笑”中的“相”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与人期行,委而去   B . 狼不敢前,眈眈 C . 儿童相见不 D . 形见绌
    2. (2) 与“马之千里者”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居庙堂高     B . 时人莫许也 C . 孔子云:何陋有      D .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
    3.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陈太丘与友行               ⑵苔痕上绿   

      ⑶秦王色挠,长跪而之         ⑷岂五百里哉  

    4. (4) 请写出你学过的初中文言文中与“相委而去”中的“委”意思相同的一个句子来。

    5. (5)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丝竹”与“案牍”各指什么?

    6. (6) 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太丘与元方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们相约到遥远的地方去;结果陈太丘不守约迟到了,元方的父亲就离去。这件事怨陈太丘。 B .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期间。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说院子里满地都是澄澈的水,仔细一看,原来真是水,而且水里面藻、荇交错,相映成趣。 D . 《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说,孔子认为:刘禹锡的房子一点也不简陋,因为刘禹锡道德品质高尚。
    7. (7)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五、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 题。

    选段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段二

    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

    ……

    ②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选自《故乡》)

    选段三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②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选自《济南的冬天》)


    1.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故乡》这两篇文章中的“我”是同一个人吗?理由是什么?

    2. (2) 有一种修辞手法叫摹绘,就是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写出了人或事物的形状(摹状)、颜色(摹色)、声音(摹声)、气味(摹味)等。请你在选段一与选段二中各找到两个描写事物用摹色手法的句子,然后把它们写出来。(每个句子必须用五个字表达)

    3. (3) 请结合课文,参考第15题的说明,说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个句子在写作艺术上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 (4) 请写出《济南的冬天》作者的原名。作者认为,济南的冬天与北平的冬天有何不同,与伦敦的冬天又有何不同。

    5. (5) 你学过的不少文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指出下面比喻句中的本体是什么。

      (1)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6. (6) 下面这段话中,有一处兼用了两种修辞方法,请把它写出来, 并说说表达效果。 其中“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中的“薄烟”指的是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 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 题。

    用“动商”诠释校园足球

    王宗平

    ①国务院日前出台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把校园足球作为中国足球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什么会选择校园足球呢?动商,这个与智商、情商一并阐释健全人格的新理念,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诠释选择校园足球的历史必然性。

    ②什么是动商?为什么提出动商理念?动商,就是一个人的运动商数。动商的提出与国人对体育的偏见不无关系:在许多国人心目中,体育就是竞技体育,就是金牌。竞技体育本来是精英体育,金牌本应是荣耀。然而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脱离了教育体系的正轨,运动员只注重训练而忽视文化教育。运动员除了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外,几乎一无所长,一旦退役则无法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③其实,竞技体育只是体育最小的一个范畴,体育更广泛的外延是校园体育、社会体育,也就是全民健身。动商就是要把体育本来就包含的校园体育、社会体育与竞技有机融合在内,改变人们对体育片面的认识和偏见。

    ④校园足球,本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很多校长、老师、家长的眼里,踢足球的都是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因而千方百计阻止学生踢球。校园里没有了足球,足球人口就没有了依托,竞技足球就失去了根基。校园足球要发展,必须改变人们对足球的偏见。

    ⑤动商的提出进而重振校园足球,这个过程还有一个使命,那就是让体育回归教育,让校园足球发挥教育功能。如今,中国体育正面临着一个悖论:一方面人们对体育充满了偏见,另一方面青少年体质却连续下降;增强体质必须靠体育锻炼,而对体育的偏见却阻碍着体育锻炼。提出动商的概念,就是要打破这种怪圈。人们总是担心孩子在踢足球中容易受伤,不可否认,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有一定的危险,但这种危险并不能阻止人们对体育的追求与向往。相反,正是因为这种危险的存在,人们在运动中培养了冒险的精神,培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⑥踢足球同样使动商、智商、情商相互促进。在踢球时,球员要综合运用观察、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作出判断并采取相应动作,这就是对智商的培养与锻炼。玩转足球需要球员间的默契配合,而这正是情商培养的有效载体。同样,在踢足球过程中,难免踢别人一脚,或者被别人踹一脚,在碰撞中可以学会说“对不起”和宽容别人。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动商,进而带动智商、情商,就会有益于他们的身心更健康地成长。(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减)

    1. (1) 文章第②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2. (2) 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中“最”一词不能去掉的原因是什么?

    3. (3) “校园足球与体育有着类似的经历。”这句话放在文中哪个段落的开头合适?

      A . 第③段 B . 第④段 C . 第⑤段  D . 第⑥段
    4. (4) 对“用‘动商’诠释校园足球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改变人们对足球的偏见,让校园足球发挥教育功能。 B . 让体育回归教育,全面解决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的问题。 C . 体育运动既培养了学生冒险的精神,又能使动商、智商、情商相互促进。 D . 在踢足球时,踢别人一脚,或者被别人踹一脚,在碰撞中可以学会宽容别人。
  • 1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

    谈孝

    季羡林

    ①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独为突出。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②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五常”,又是什么“三纲六纪”,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后来不知道是怎么一来,只强调“子孝”,而淡化了“父慈”,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古书上说:“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是可以允许的了。   

    ③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杀死父亲的记载,野史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 “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④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就在已经被视为经典的《孝经·谏净章》中,我们可以读到下列的话:

    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 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 , 又焉得为孝乎?

    ⑤这话说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这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后者只能归入愚孝一类,是不足取的。   

    ⑥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父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来吗?这对我们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选自《读书与做人》)

    1. (1) 作者提倡“孝”,认为 “孝”的核心内容是                           。

    2. (2)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为什么还流传着一些如“王祥卧冰”这样的愚孝故事?

    3. (3) 第④段中两个“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这一段在论证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 (4) 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孝作为一种行为在中国独为突出,原因是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宗法伦理色彩浓厚。 B .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孝的看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到“三纲六纪”就是这个过程的体现。 C . 孝的概念淡化是时代变革大潮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子女赡养父母才是社会安定团结的积极因素。 D . 关于行孝,作者的提议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切实可行,就是赡养;同时作者并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会是孝的身体力行者。
六、小作文
  • 11. 小作文。

    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在第二段冒号之后续写一段文字。

    要求:⑴字数不少于130个字; ⑵内容要写得合情合理,而且要与给出的文字衔接、对应。

    我们应当喜欢青年人,因为他们好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你看: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最少保守思想,敢想敢干,勇于创新;而且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什么困难也吓不倒他们。但是,他们也有弱点,这就是他们往往急于求成,做事浮躁,甚至蛮干。这一点我们应当警惕。(第一段冒号之后共110个字)

    我们也应当喜欢老年人,因为老年人比之青年人,有他们突出的优点:

  • 12. 大作文。

    题目:____________使我受益匪浅

    要求:

    (1)横线上要求填的是一本书的书名或是一篇文章的篇名,要写的是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文中的“我”必须是考生自己;

    (2)不仅要写出书名或文章名,还要写出作者的姓名或者笔名来;

    (3)要具体写出书中或文章中的哪个或哪些地方使你受到什么教益,切不可只作空泛概括的介绍;

    (4)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5)不少于 600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美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