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包头市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调研试卷

更新时间:2020-06-05 浏览次数:223 类型:中考模拟
一、基础
  • 1. 古诗文默写。
    1. (1) 有约不来过夜半,。(《约客》)
    2. (2) ,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 (3) 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的是:“。”
    4. (4) 《三峡》一文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与《与朱元思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 2.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大熊猫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动物。大熊猫喜欢(xī)戏,憨态可(jū),有时直立起来,状似舞蹈;有时背倚石头啃着竹枝,神情悠然自得;有时团作一团打滚,曼不经心;有时拖着笨拙的身躯,晃晃悠悠地在草地上玩耍。大熊猫经过训练就成了杂技“明星”,能够表演前滚翻、骑木马、蹬皮球等精彩节目,常常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与欢笑声。犬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

    1. (1) 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填汉字。

         笨   (xī)戏   憨态可(jū)

    2. (2) 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 (3) 画线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王羲之、颜真卿的作品让我们认识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王羲之酒后即兴而作《兰亭集序》,字体式样________,笔画疏密有致,大小自由随性。尤其是全篇二十多个“之”字,个个________。此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侄儿在安史之乱中义不从贼,全家惨遭杀害,颜真卿________,写下《祭侄文稿》,其字笔画粗重,字字独立,痛切之情读之可感。其字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A . 变幻莫测    别具一格    义正词严 B . 变幻莫测    别有用心    义愤填膺 C . 变化多端    别有用心    义正词严 D . 变化多端    别具一格    义愤填膺
  • 4.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 缝/袄     匀/心如意    金不昧/级而上 B . /荟     默/而不舍    殚精虑/怒不可 C . 缩/裂     志/转星移    愤图强/令人 D . 梁/贫     胸/若寒蝉    测水位/当重任
  • 5. (2020·武城模拟) 下列各句加下划线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在《朗读者》节目上,主持人董卿引经据典,妙语连珠 , 令人钦佩。 B . 小祁英俊帅气,风度翩翩,但对人对事过于苛求,经常吹毛求疵 C . 端午节到了,妈妈提醒小贞吃粽子、挂莒蒲、熏艾草;小贞却不以为然 D . 六月的澄碧湖,水波荡漾,周边的树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 , 风景宜人。
  • 6.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爱莲说》和《陋室铭》分别是唐代的刘禹锡和北宋的周敦颐的作品,“说”和“铭”都是古代的文体。 B .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现代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他还著有小说《茶馆》、《骆驼祥子)等。 C .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两文题目中的最后一个字“书”,都指的是书信。 D .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羊脂球》《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二、古诗文阅读
  • 7. (2019·昆明模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1) 秋是悲凉的,而在曹操的眼里却充满了生机,为什么?
    2. (2) 请任选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妙处。
  •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少年知识未开 , 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 , 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夕落,浅陋无识,诡僻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 , 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 , 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注释】①迥异:相差根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xǐ):数倍。⑤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⑦华: 花。 ⑧诡辩: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⑪曹:辈。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⑬义蕴:内在的意义。⑭发越:散播。⑮举:举出。⑯去:距。⑰枵腹:腹中空虚。⑱极:通“亟”,急。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时文不可不读

      朝华夕落

      ③古人之书,安可

      ④然后思其义蕴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②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 (3) 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诞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4. (4) 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目送

    龙应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啼哭,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了,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马路对面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⑩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11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12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13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我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14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15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16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龙应台散文集《目送》,三联书店2010年4月版)

    (相关链接)

    认识作者:

    龙应台,一九五二年出生于高雄县大寮乡,一九七四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台湾、德国多所大学。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三年春为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现任教于香港大学及台湾清华大学。著有《野火集》、《银色仙人掌》、《百年思索》、《我的不安》、《孩子你慢慢来》等十多部作品。

    龙应台近年常驻三个地址:香港沙湾径二十五号滨于海、台北仰德大道白云山庄藏于山,金华街月涵堂隐于市。写作教书兼成立基金推动全球意识之余,最流连爱做之事,就是怀抱相机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个人的摄影课。

    编辑推荐: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最强新作:

    花枝春满,悲欣交集

    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网友对《目送》这篇文章的评价:

    网友一: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儿女心!——《目送》真实!

    网友二:该走就走,又不是小孩,有什么好送的?——《目送》矫情!

    网友三:没办法的事,对谁都一样,走就走吧。——《目送》超脱!

    龙应台语录:

    ①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数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

    ②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龙应台写给儿子华安的一段话)

    1. (1) 文章写了几次“目送”的场面,请你补充完整以下概括。

      ③儿子二十一岁时,目送他自己乘坐公交车上学。

      ⑤父亲生病住院,我要回学校工作,目送父亲坐在轮椅上被推入病房的背影。

      ⑥父亲去世,火葬之前,我目送父亲进入炉门。

    2.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

      ①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②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

    3. (3) 本文的题目“目送”,联系全文分析“目送”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 (4) 文章的第十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5) 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6. (6) 仔细阅读网友对《目送》这篇文章的评价,基于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对本文的领悟与评价也各不相同。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仿照网友评价句式,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我的评价:

    7. (7) 这篇散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你认为《目送》与《背影》在主题意蕴有何异同吗?请深入探究。
    8. (8)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话在文中两次出现,请联系全文及龙应台语录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语言表达
  • 10. 请根据图示,为九(1)班同学解说“走近自然”春游活动的具体安排。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20字左右。

五、写作
  • 11. 按要求作文

        跨入青春的门槛,让我们去追求远大的理想,感受读书的快乐,走进美丽的家园,分享爱心的温暖,放眼自然与社会,触摸科学与时尚……人生的每次经历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精彩。我们静静地用心体会,生活也许因阅读而精彩,也许因歌声而精彩,也许因友爱而精彩,也许因和谐而精彩……

    请以“生活因而精彩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文章不能套用,更不能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