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北海市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线上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0-05-18 浏览次数:16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6分)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fēi)       育(bǔ)          发(bèng)        旗(jín) B . 或(jiàn)      荣(yīng)        狡(xié)         沉(miǎn) C . (ní)        恣( suī)        阔(chuò)        取(dì) D . 据(jié)       踌(chú)         记(diàn)        随声附(hè)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渲染       通宵达旦          无精打彩          取义成仁 B . 簇新       拈轻怕重          不屑置辨          无缘无故 C . 掂量       毛骨悚然          望眼欲穿          如坐针毡 D . 盘桓       异想天开          血雨腥风          心旷神宜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夕阳西下,湖面光影交织,好一派浮光掠影的景象。 B . 纪实类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C . 对于是否参加课外兴趣班,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大相径庭 , 无法达成共识。 D . 教语文的王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 , 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高。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 的工作热情,关键在于领导的勤政廉洁和管理智慧。 B . 经过持续不断的环保治理、重拳出击,让我们的山变得更青了,水变得更绿了。 C . 精准扶贫不但要给与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给与方法和技能上的指导。 D . 丁细牙痛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较小。
  • 5.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海燕》的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他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B .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C .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 D .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把旧中国浓缩为一个鲁镇,把焦点聚集在咸亨酒店,把悲剧演绎在当街的柜台旁,把炎凉世态投影在孔乙己身上。
  • 6.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 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 . ③②⑤④①⑥ B . ⑤①④③⑥② C . ③⑥⑤①②④ D . ⑤④③②①⑥
  • 7. (2018·北部湾)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真是献丑了。”小云拿自己的书法作品向长辈请教,“初学不久,技艺不精,敬请雅正” B . 送考仪式上校长热情致辞:“一将功成万骨枯!衷心祝愿同学们得偿所愿,中考大捷!” C . “广播已说要放包安检,你没带耳朵啊?”车站工作人员批评直接背包过安检的小林。 D . 同学提醒我:“记得坚持锻炼哦!”我回应她:“放心吧,我没忘,你不必多此一举。”
  • 8. 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 .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 .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 .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二、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2分,共6分)
  • 9. 现代文阅读

    中国古代灯文化

    高蒙河

        ①2019年元宵节,故宫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元宵灯会活动。灯会上既有现代高科技射灯,也有传统红灯笼灯彩,一时间引发国内外亿万人的关注。

        ②灯彩不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而是元宵节上专门使用的一种以装饰性为主的观赏灯具,它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广为流行于民间和宫廷之中。到了明清乃至近现代,各地仍保留着这一古老传统风俗,成为人们节庆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

        ③灯彩是在节庆时才短时间使用的观赏灯,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则是实用性更强的照明灯具。所以,中国的灯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日常实用灯和节庆观赏灯两个系统,并行演化,相映生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灯具种类和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

        ④说起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灯具的国家之一,比如宁夏海原新石器时代窑洞遗址里,就发现了用来照明的松枝遗存,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据考古发现报道,在窑壁距居住面5~130厘米的范围内,分布着50多个残留的圆形插孔,插孔上方有青灰色的火苗状烧灼痕迹,插孔里面留有松枝残迹。经鉴定,这些松枝应为松脂含量很高的红松。

        ⑤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复原发现,在插孔中斜插上松枝,点燃后即可取亮。一根长20厘米的松枝可燃烧近1小时。若将50多处插孔内的松枝全部点燃,差不多就能达到100瓦电灯的亮度。

    ⑥灯具是人类不断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的产物。它的发明和创新,无不凝聚着人类的技术和智慧。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

        ⑦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汉代皇室贵族使用的长信宫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件取宫女执灯之意而造型的铜质鎏金灯具,不但把人与灯融为一体,还设计出能调亮挡风的灯罩,并安装了能消烟除尘的排烟导管,在灯具发展史上最早解决了灯烟所带来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

        ⑧无须讳言,在几千年中一直以自身特色著称的中国古代灯具,在近代以来的灯具创新发明中,有些落伍了。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

        ⑨据《清稗类钞》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李德立提出在上海安装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来,经过多方协调,才得以试装15盏英制弧光灯。据当时的《申报》报道,是年7月26日下午7时,15盏电灯同时发光,“其光明竟可夺日”,“内外各物历历可见,无异白昼”,“凡装电灯之处,观者来往如蚁”。试装成功后,人们发现电灯非但没有引来雷击,反而与日光一样明亮,上海这才开始陆续安灯。

        ⑩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而今,社会早已发展到了采用光声电等高科技手段举办灯会、装饰家居的阶段。近年来,让建筑物亮起来的灯光景观工程,美化了城市的人文环境。各地推陈出新,举行各种灯会、灯节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节假日生活,又把古老的灯文化推向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高度。

    (选自《科学画报》2019年第4期,原文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古代的灯”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灯彩是日常实用灯具,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到近现代,各地还保留着这一风俗。 B . 日常实用灯和节庆观赏灯是中国灯文化的两个系统,并行演化,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灯具种类和体系。 C . 中国传统灯具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凝聚着人类的技术和智慧。 D . 中国传统灯具的典型代表是长信宫灯,其在灯具发展史上最早解决了灯烟带来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
    2. (2) 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题目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第①段通过列举故宫元宵节活动的例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灯具发明时间之早。 C . 第⑤段加点词“差不多”表明50多处松枝全部点燃达到的亮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 本文按逻辑顺序介绍了中国古代灯具的作用、近代灯具的变化史、现在灯文化的发展状况。
    3. (3) 下列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明清乃至近现代,各地仍保留着赏灯这一传统风俗,成为人们节庆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 B . 中国古代灯具一直以自身特色著称,但在近代以来的灯具创新发明中,已经落伍很多了。 C . 提出在上海安装电灯时,人们认为电灯会引来雷击,但在试装之后,才发现电灯的好处。 D . 近年各地举行各种灯会、灯节活动,再次把古老的灯文化推向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高度。
三、古诗文阅读(12-15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6-19小题,共10分;本大题共18分)
  • 10. 古诗文阅读

    (一)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内地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 B . “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城门紧闭。这一句反映了当时西北边关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紧张形势。 C . 下阕首句写将士远离家乡,戍守边关,旷日持久;“燕然未勒”用汉代大将军窦宪大坡匈奴后刻石勒功而还的典故,表明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 . 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之情与思乡之苦交相融会,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有一种苍凉而悲壮的美。
  • 11. 文言文阅读

    (二)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 (1) 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 趋百里外           予求古仁人之心 B . 以中有乐者         不为外人道也 C . 之怠               行道之人 D . 借于藏书之家    
    2. (2) 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烨然神人           皆空游无所依 B . 今诸生学太学       太守与客来饮 C . 当余从师也         名者谁 D . 是人多以书假余     其境过清
    3.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习。 B . 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侧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 C . 本文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苦,成就便越大。 D . 第一段“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几句从正面描写突出作者求学虔诚、谦恭的态度。
    4. (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 12. 文言文阅读

    (三)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先种梓漆。时人嗤之,曰:“尔老矣,俟日后作器,何及?”樊重不答。春来秋去,积以岁月,梓漆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选自《齐民要术》

    【注释】1.樊重:人名。2.梓漆:梓树和漆树。

    1.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日后作器     ②之笑者

    2. (2) 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种植之不可已也。

    3. (3) “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四、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 13. 补写出下列诗文的空缺部分。
    1. (1) 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
    2. (2) ,望西北,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3. (3) 四面歌残终破楚, 。(秋瑾《满江红》)
    4. (4)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5. (5) 李商隐在《无题》中用比喻和双关修辞手法,常常被用来赞美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的两句诗是:
    6. (6) 默写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和颈联:

       ,  。

       ,  。

五、综合性学习(共8分)
  • 14. 综合性学习

        2019年10月1日,盛大的阅兵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阅兵仪式上,坦克、战车、火炮、导弹、无人机等众多新式武器纷纷亮相,这充分展示了中国高科技武器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我看创新精神”系列活动,请你按照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 (1) 【观点论述】以“创新”为主题,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
    2. (2) 【故事链接】下图是我国近代的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目睹

      当时社会国贫民弱的状态,试图通过教育来建设新社会。他曾经针对“创造”提出自己的主张。请你将这个故事写出来。60字以内。

      陶行知

    3. (3) 【对联续写】下面有一副未完成的对联,请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上联:勤于学习才可夯实基础

      下联:

六、现代文阅读(二)(共12分)
  • 15. 现代文阅读

    上坡

    王广军

        ①他的父亲在一个煤球厂做工,每天拉一辆板车挨家挨户地送煤球。马上就要高考了,父亲却累病了,他不得不回到家里。

        ②这天一早,母亲来到他屋里,几次欲言又止,但还是说了,你父亲感冒了,你就替他出一天工吧,有两户人家等着用煤球。他没有说话,心里感到一阵刺痛,起身去了厂里。

        ③他拉起板车,装上了1000块煤球,又从老板那里问了用户的地址和姓名,就上了路。地点在邻村,也就五里多路,用不了半天就可以回来了。出村时,他始终低着头,担心会遇到村里的熟人。他甚至感觉到有人想和他说话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自己,背上如针刺一般。

        ④出了村,他长出了一口气。这时才感觉拉板车有点费力,路上坑坑洼洼,他需十分小心才行,因为刚出厂的煤球不结实,如果颠一下,很容易破碎。父亲就是成年累月地干着这样的活儿,才挣出了自己的学费,他突然感到深深的愧疚。

        ⑤进了邻村,前面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坡,他犯起难来,自己能上去吗?如果万一上不去或者再倒回来,煤球岂不全部要摔坏吗?他在坡前停了下来,张望着,很想求助路人推一下,但又不认识他们,如果人家拒绝,该是多么难堪啊!

        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有些焦急起来,这样等下去不是办法,只能求人帮忙了。这时,从对面坡上走来一位上年纪的老人。他心头一阵欣喜,有年纪的人都很善良的,就求他吧。可等那人走近了,他却猛地转过身并蹲下了身子,深深地埋下了头。

        ⑦来人是他的初中老师!他清楚地记得,老师对他很好,在读初三时,他曾一度失去信心,连学都不想上了,正是老师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说,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

        ⑧他明显地感觉到老师已经来到了身边,尽管他低着头,肯定被老师认出了。但是,老师什么也没有问,只是说:上吧,我帮你推。他只好站起身,冲老师笑了一下,心底充满了感激。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板车的拉带挂在肩上,运足了力气。有老师帮忙,他心里有底了。

    ⑨上坡到一半的时候,他明显感到了吃力,每迈一步都很费劲,但他咬着牙,憋足了劲儿,一步步艰难地爬行。他想,幸亏有老师给推着,靠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上不去的。

        ⑩快到坡顶的时候,坡也陡了,都有些迈不动步了,甚至板车要停下来。就听老师喊,加油!用力!拉带深深陷进他的肩膀,豆粒大的汗珠子不停地落下,他又俯低了身子,咬了咬牙,终于把坡上去了。

        ⑪上坡后,他先是喘了一阵子气,才稳下心神。然后,他感激地道谢:谢谢老师!老师很平静地对他说:我根本没有帮你,是你自己拉上来的,我只是在车后跟着而已。他吃惊地望着老师,老师冲他摊开双手。果然,老师的两只手上居然连一点煤灰也没有。

        ⑫你能行,要相信自己!老师对他说完这句话就走了。望着远去的背影,他反复咀嚼着老师的那句话,不由得泪眼蒙眬起来。

    (摘自《润文摘》2017年第7期)

    1. (1) 文章围绕拉煤展开叙述,根据文意,在空白处依次补充相应的内容。

      母亲让儿子拉煤→ →拉煤遇坡老师主动帮忙→

    2. (2) 品析下列词句的表达效果。

      ①可等那人走近了,他却猛地转过身并蹲下了身子,深深地埋下了头。

      ②他甚至感觉到有人想和他说话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自己,背上如针刺一般。(从修辞手法方面品析)

    3. (3) 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形象。
    4. (4) 结合选文,分析标题“上坡”的含义。
七、 作文
  • 16. 有一种战士,叫白衣天使;有一种精神,叫逆流而上;有一种信心,叫万众一心。经过一段漫长而难熬的时光,我们中国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战斗取得喜人的成绩,从白衣战士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普通百姓,涌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这场疫情必然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你想到的是什么?

    请以“抗疫,使我想到了            ”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生命”“科学”“团结”“奉献”“亮光”等。

    ②主题真实、合理、鲜明,表达自己独立的思考。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