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

更新时间:2017-09-18 浏览次数:931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A . 官渡之战 B . 赤壁之战 C . 淝水之战 D . 桂陵之战
  • 2. 周杰伦的歌曲《乱舞春秋》中有一句“曹魏枭雄在,蜀汉多人才”,这一句歌词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正式开始于哪一年(  )

    A . 200年 B . 229年 C . 220年 D . 208年
  • 3. “三顾茅庐”这一典故与下列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

    A . 袁绍 B . 曹操 C . 诸葛亮 D . 孙权
  • 4.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中不包括(  )

    A .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 . 造船业发达 C . 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D . 丝织业兴旺
  • 5. 三国时,孙权于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台湾,当时台湾叫做(  )

    A . 澎湖列岛 B . 夷洲 C . 建业 D . 金门
  • 6. 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江南地区开发 B . 北方战乱频繁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民族融合加强
  • 7.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西晋历史的关注。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王朝之一。下列对西晋短命而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B . 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阶级生活极为腐化 C . 地方上的八王之乱推翻了西晋政权 D . 内迁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
  • 8. 小李在一次知识竞赛中,遇到一个难题,是有关“淝水之战”的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请你帮他作答(  )

    A . 淝水之战是汉族政权与匈奴政权之间的战争 B . 东晋政权势力强盛,因此打败前秦 C . 经过淝水之战,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地区再度陷入分裂 D . 前秦统治者顺应统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进攻东晋
  •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的落后状态。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 . 水利工程的兴修 B .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 .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 . 牛耕的广泛推广
  • 10. (2016七上·桂林期末)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下列朝代中基本并存的一组是(    )

    A . 西周与东周 B . 西晋与东晋 C . 南朝与北朝 D . 西汉与东汉
  • 11.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A . 匈奴族 B . 鲜卑族 C . 氐族 D . 女真族
  • 12. 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  )

    A . 拓跋宏 B . 苻坚 C . 李世民 D . 忽必烈
  • 13. “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  )

    A . 说汉话 B . 穿汉服 C . 改汉姓 D . 依法治国
  • 1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选项中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是(  )

    A . 北魏孝文帝改革 B . 玄奘西行 C . 鉴真东渡 D . 郑和下西洋
  • 15.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以下属于经济生活交融的现象是(  )

    A . 十六国时期,兽医术、相马术、畜产品加工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 B . 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 C . 汉人胡服,胡人汉服 D . 鲜卑姓氏改汉姓
  • 16. 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更迭”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应是(  )

    A .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民族关系的发展 D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 1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近千年的重要科技成就是(  )

    A . 秦兵马俑 B . 书法和绘画 C . 祖冲之的圆周率 D . 石窟艺术
  • 18. 周杰伦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兰亭集序》在我国古代史上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的作者是(  )

    A . 王羲之 B . 颜真卿 C . 柳公权 D . 苏轼
  • 19. 一位同学参加网上答题,题目是“《女史箴图》的作者是哪一位东晋画家”。她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

    A . 贾思勰 B . 顾恺之 C . 阎立本 D . 吴道子
  • 20. 某学校进行历史知识大赛,七年级的某同学由于紧张,说错了一句话。这一句就是(  )

    A . 我崇拜秦朝大将蒙恬,他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B . 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等都是用简帛写成的 C . 贾思勰制定出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 . 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综合题
  • 2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割据,王朝更替,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材料三  知识结构图。

    1. (1) 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2. (2) 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哪一场战役?

    3. (3) 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4. (4) 依据材料二,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5. (5) 填出上面图示中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地点。该图示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是怎样的关系?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汉时期,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在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经过六朝时期的长期开发,逐渐可与北方媲美。

    1. (1) 两汉以前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2. (2) 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3. (3) 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逐渐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4. (4)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内容:①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②废除井田制  ③奖励军功  ④确立县制  ⑤鼓励耕织  ⑥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  北魏帝王出御图。

    1. (1) 商鞅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请从上述材料中选出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写序号)

    2. (2)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项变法措施,分析其对秦国发展的作用。

    3. (3) 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穿的衣服宽而长,请你判断它见证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措施?依据所学,请再列举其他两项措施。

    4. (4)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项改革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三、问答题
  •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 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如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 (1) 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了大量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 (2) 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 (3)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