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黄冈市五校联考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4...

更新时间:2020-05-19 浏览次数:316 类型:月考试卷
一、古诗词名句填写。(8分,每小题1分)
  • 1. 古诗词名句填写。
    1. (1) 微君之故,?(《式微》<诗经·邶风>)
    2.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诗经·郑风>)
    3. (3) ,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4. (4) , 端居耻圣明。(《望洞庭赠张丞相》孟浩然)
    5. (5)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陶渊明)
    6. (6) 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7. (7)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

    8. (8) 几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永恒的主题,请写出古今诗文中表现爱国的一例上下连贯的名句:
二、语言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共20分)
  • 2. 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对的一项(    )
    A . xǐng      撺 duō         欺 rǔ         船zhào      为观止tàn B . 子méi      眼 kuàng       奋 kàng       暗 huì       销声迹nì C . 杂 rǒng     磅 bó       幽qiǎo       旋 wò       草莺飞cháng D . 惘 chàng       然 qiāng       萌发 méng   然 piān    然而止gá
  • 3. (2017·天水)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打造“森林天水”,城市绿化既要因地制宜 , 又要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B . 电视剧《长征》,以恢宏的气势、感人的细节,浓墨重彩地再现了红军远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的风雨历程。 C . 网络文学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D .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我们就应当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朝如青丝暮成雪”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B . 不知不觉,三年的高中生活转瞬即逝。李萍上了大学,张华当了工人,我进了部队: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C .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骨骼完整匀称,人才能身姿挺拔;结构竟然有序,文章才能立得起来。 D . 据王璨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 5. (2018·盐城)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全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推进会上,对我省保护长江生态作出专题部署。 B . 淮剧,原名江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盐城、淮安等地。 C . 霍金是科学界耀眼的明星,他创立了现代宇宙学,激发了数百万人的眼球。 D . 我国第二艘航母能否早日加入海军编队,取决于科研人员和广大官兵的共同努力。
  • 6.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 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这句话中划线的词依次为代词、副词、助词、名词、形容词。 B . “大彻大悟”“安塞腰鼓”“精力充沛”“回延安”依次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C . “祖冲之很早就对天文学和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祖冲之产生兴趣”。 D . “我们的校园打扮得真漂亮。”这个句子中“真漂亮”是宾语。
  • 7.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我们还学过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这两篇课文选自《朝花夕拾》。 B .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作品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C . 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辛弃疾、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D . 《水浒传》塑造了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吴用、谦逊深沉的宋江、粗鲁豪放的李逵、粗中有细的鲁达。
  • 8.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到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登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腰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 . ③⑥⑤④①② B . ④①②③⑥⑤ C . ③④①②⑥⑤ D . ④③①②⑤⑥
  • 9. 语文实践活动。

        泉都中学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和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得奥运会冠军。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阅读下面材料,请各用一句话(10字以内)概括下列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请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材料一】

      【材料二】

    2. (2) 为了营造宣传氛围,共庆这两件大事,需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现已经拟出上联,请你帮忙对出下联。

      上联:夺冠圆梦,女排精神扬四海

      下联: 

    3. (3)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三、浅层次阅读理解。(共26分)
  • 10.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下船,双喜前篙,阿发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 , 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 (1) 请分析第一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 (2) 第二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3. (3)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中“大概”能否去掉,为什么?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工智能2.0

        ①“人工智能AI”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心态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说,AI当前正处在转折之际,其技术会升级换代。它将通过跨媒体和各种无人技术更紧密的融入人类生活;通过人机会和混合增强智能,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和群体智能,拓展、管理和重组人类的知识,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在越来越多专门领域的博弈、识别、控制和预测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因此,我们将这样的人工智能成为AI2.0。

    ③“30年后的AI2.0必将成为巨人,但是它会在哪些方面展示它与众不同的威力呢?”

        ④在潘云鹤的构想中,到那个时候 , 大数据智能的研,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向,前瞻性的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从而避免如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库存畸高等问题。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⑤对于人类最关心的话题之一——AI2.0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潘云鹤料想,“AI用于预防医药,已进入发力阶段”。

        ⑥近年来涌现的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小型穿戴式设备、大量生理传感器和海量的数字化病力,源源不断地生成人体健康的大数据。将这些大数据汇和分析、学习和提取,就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在未来,借助人工智能,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或许能得到预防或者阻断。

        ⑦另一个关于AI的梦想是:人脑和电脑联通。

        ⑧潘云鹤说,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如果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的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中国通史、英汉词典、世界地理、中外法律……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会因此产生怎么样的改变。

        ⑨AI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可以想象人类未来与AI共存的种种图景:

        ⑩当你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时,系统会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AI程序就能知道你和他的印象如何。

    ⑪在医院里,AI分析X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还要棒,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到期检查,甚至你上不知晓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

    ⑫一场彻头彻尾的人工智能革命,真切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做出预测: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 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

        ⑬于是一个关于AI的终极恐惧,进入人类的集体思想——AI会控制人类吗?

    (节选自《读者》有删减)

    1. (1) 第④段中划线词“到那个时候” 能否删去?为什么?
    2. (2) 第⑥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认为会AI控制人类吗?为什么?
  • 12.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 (1) 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渔人甚之 (诧异) B .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 . 此公欲来,能否(收留、容留) D . 而从之 (道谢)
    2. (2) 下列各项中的“之”字与“老人引杨氏入山大穴”的“之”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渔人甚异 B . 忘路远近 C . 麻枲 D . 与众共
    3.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②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4. (4) 【甲】文中的“” 与【乙】文中的“”都描写了村落中动物悦耳的叫声。
    5. (5) 【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
四、深层次阅读赏析。(共16分)
  • 13. 深层次阅读赏析。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①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继续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年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 (1) 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 (2) 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3. (3) 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父亲没有回答。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4. (4)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 (5) 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五、写作展示。(共50分)
  • 14. 写作展示。

    ①命题作文

    请以“别样的精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②半命题作文

        无论经过多少年,往日的回忆依旧炽热,旷野的风吹过窗棂,仿佛又闻到了那缕怡人的清香,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仿佛又听到了那些动人的话语……

    请补全题目“又是              飘香时”,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