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单元...

更新时间:2020-05-21 浏览次数:146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19八下·天台期中) 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      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2. 下列措施有利于明太祖皇权的加强的有(    )

    ①废除丞相    ②分封藩王    ③设厂卫特务机构    ④创内阁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3.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 B . 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 C . 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 D . 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
  • 4. 乾隆盛世下的中国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产生这些危机的内部原因有(    )

    ①强化专制统治  ②坚持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视科学技术  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⑤西方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④⑤
  • 5. 某同学就“八股取士”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 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 B . 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C . 题目只能选自四书五经 D . 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 6. 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 . 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乱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C . 经济文化繁荣    D .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7.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 . 设置特务机构  B . 设立军机处 C . 实行八股取士       D . 制造文字狱
  • 8. 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这一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B . 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商业的发达 C . 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D .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实力落后于西方国家
  • 9. 如果你是下图中明朝的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

    A . 熟读“四书”“五经 B . 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 C . 在考试卷中尽情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D . 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 10. 清朝实行严酷、荒唐的文字狱。文字狱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有( )

    ①造成社会恐怖

    ②摧残了人才

    ③禁锢了思想

    ④促进了学术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1. 清朝中期以后,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 . 闭关锁国   B . 倭寇入侵 C . 八股取士    D . 文字狱
  • 12. “在中国政府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这评价的是(    )

    A . 台州之战 B . 赤壁之战 C . 雅克萨之战 D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13. 明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有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有( )

    ①奖励垦荒

    ②轻徭薄赋

    ③提高手工匠身份

    ④进一步改革赋税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4. (2016八下·温州期中) 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张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题目中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

    A . 浅论“焚书坑儒” B . 叙说清朝的对外交往 C . 简论闭关锁国 D . 略谈清朝的君主专制
  • 15. 搜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目的 B . 起止时间 C . 远航次数 D . 所到地区
  • 16.

    下图所示是山西票号——日昇昌。此类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 )

    ①商品交易规模已经很大

    ②白银已成为主要货币

    ③商业活动已较为普遍

    ④出现了资本十分雄厚的商人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7. 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这一历史情景最早应出现在(   )

    A . 元朝后期 B . 明朝前期 C . 明朝中期 D . 清朝前期
  • 18. 上题中,该朝“不许立丞相”的直接目的是( )

    A .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C .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 . 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 19. 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实行闭关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20. (2017·杭州模拟)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将2016年定义为“中国外交攻坚开拓的重要一年”。自古以来,中国政府始终秉承与邻为善、以诚相待的友好信念。下列史实可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设置伊犁将军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21. (2017八下·湖州期中)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一规律在元、明、清三个朝代中的主要表现有(    )

    ①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都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③都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④都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2. (2019八下·诸暨期中) 将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后金    ②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③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④夺辽东七十余城,迁都沈阳


    A . ①④③②  B . ①②④③ C . ①③②④ D . ①④②③
  • 23.

    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文物中,可以为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提供有效信息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24. 努尔哈赤的事迹包括(    )

    ①统一女真各部    ②改女真为满洲    ③建立后金    ④设军机处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③④
  • 25. 国家统一是国泰民安的前提。下列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①设宣政院②设伊犁将军

    ③设驻藏大臣④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

    A . ①④②③ B . ①②④③ C . ①④③② D . ④③①②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翰林院庶吉士徐骏,系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之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将“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后,立即将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细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据此雍正认为这是心怀不轨,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1. (1) 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的什么事件?
    2. (2) 你认为材料所提及的“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句诗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会给作者招来杀身之祸?
    3. (3) 清朝统治者这一做法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后果?
  • 27. 下边两幅图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请结合图片说明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1《神圣中国》反映的是17世纪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圣洁、聪慧。这个形象和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基督教教士可恶、愚蠢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2《巨人中国》反映的是18世纪初期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的清朝巨人居高临下。手牵欧洲武士,视之为玩物,上面的英文“Judge”意为主宰者。

    1. (1) 图1反映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华文明的什么心态?图2反映了当时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
    2. (2) 当时中国有位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了中国统治者怎样的心理?
    3. (3)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早期指出:“他们(中国)帝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到1764年,伏尔泰又说:“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致竞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伏尔泰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2. (2) 材料二评述的是清朝时实行的什么政策?材料中“仅限于□□一处口岸”空缺处所指的口岸名称是什么?
    3. (3) 材料三图片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创立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到了明清发生什么变化?
    4. (4) 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和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与世界有关系吗?这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南方地区图和当地气温降水量图(下图)

    材料二:“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人教网初中历史教参

    材料三:“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 (1) 结合材料一,说说我国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2. (2) 结合材料二,列举两则两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成就。
    3. (3) 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4. (4) 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 30. (2017八下·南市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为祖国的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据此回答问题:

    1. (1) 唐朝时,文成公主人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清朝时清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2. (2) 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还采取了哪些反对分裂措施?

    3. (3) 明清时期,为抵御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其中著名的有哪几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