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三月阶段性检...

更新时间:2020-04-30 浏览次数:25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 . 早期政治中神权与王权结合 B . 按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 C . “家天下”的局面开始出现 D . 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 2. 下侧邮票是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 .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 男耕女织的生产劳作状态 D . 曲辕犁已经普及全国各地
  • 3. “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关于材料所赞叹的技术成果,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与传播 B . 唐代经海路外传至阿拉伯 C . 直接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 D . 两汉时使用已经十分普遍
  • 4. 《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十一年》记载:“(金)户部尚书瓜勒佳必喇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参知政事,行省于辽东。”陆游在《纵笔》一诗中也写道:“行省当年驻陇头,腐儒随牒亦西游。”有人据此认为行省制度开始于宋代。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 年代久远导致行省制度确立时间莫衷一是 B . 只通过历史文献就可以准确还原历史真相 C . 以诗证史的方法可证明宋代确立行省制度 D . 元代的行省制存在对前代地方官制的继承
  • 5. 下图是《货郎图》(局部),描绘了一位老货郎挑满玩具百货杂物的挑担抵达村头,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表现了南宋时钱塘一带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据此可判断当时(    )

    A . 坊市界限取消 B . 市民阶层壮大 C . 商业发展繁荣 D . 文人画派盛行
  • 6. 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
    A . 推动儒学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B . 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C . 得到了普通民众的广泛支持 D . 追求民主自由,冲击伦理纲常
  • 7. 下图为近代某一侵华战争路线图(箭头代表侵略军进攻方向)。与这场战争有关的正确说法是(    )

    A . 使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 B .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 .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要求发生根本转变 D .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 8. 下表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当时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 B . 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 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D . 轻重工业已经得到了均衡发展
  • 9. 毛泽东曾经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共诞生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
    A .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 B . 极大增强了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C .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D .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 10. 中共中央在1924年10月通过的决议中指出,目前国民党中有许多反动的右派分子,军队中没有可靠的革命力量,缺乏足够数量的革命分子,所以国民党根本不能采取革命的军事行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
    A . 国民大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B . 中共已经找到民主革命新道路 C . 国共合作缺乏相应的政治基础 D . 中共准备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
  • 11. 孙中山认为只有土地国有才能防止地主暴利的产生,“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失以后,土地必此存留。可见土地实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由恶得而私之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完全吻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 . 贯彻落实其“节制资本”主张 C . 试图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 D . 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 12. 山西省阳泉市有一座战争纪念碑,主碑高40公尺,寓意战争发生的年份;主碑与副碑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箭头,直指正太(石太)铁路,寓意当年这场战争以破袭该铁路拉开序幕。此战役(    )
    A . 根本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B .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战役 C . 取得了自抗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 D .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 13. 为解决如下图所示的社会问题,当时的雅典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    )

    A . 废除奴隶制以扩大公民基础 B . 制定成文法以维护平民利益 C . 按照财产多寡划分政治权利 D . 以地域部落来取代血缘部落
  • 14. 下面表格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其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7

    515

    685

    (注: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A .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 . 早期殖民掠夺引发“价格革命” C . 自由贸易使英国工业品大量外销 D . 资本主义制度已在英国正式确立
  • 15. 如图是17世纪30年代荷兰画作《阅读的老妪》,图中老妪阅读的是荷兰语版本的圣经。这一现象(    )

    A . 弱化了荷兰人民对上帝的信仰 B . 展现了荷兰人安逸的世俗生活 C . 表明新教理论在荷兰得到传播 D . 推动理性主义思潮兴起于荷兰
  • 16. 1850年法国铁路总里程从原先的3000多公里增加到16000公里。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1852 --1870年),政府把承建公司对铁路享有的专利权限延长至99年,并对40多家铁路公司进行干预融合,合并为6家大的铁路公司。这些措施(    )
    A . 是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践 B . 标志着生产组织形式的根本变革 C . 推动了铁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D . 保证法国主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 17. “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早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与这首诗歌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
    A . 《离骚》 B . 《红与黑》 C . 《日出·印象》 D . 《老人与海》
  • 18. “3月10日,游行人数增至25万人。几乎所有工厂都停工,连商店也关了门。成千上万各色衣着的人涌上彼得格勒街头。最令人注目的是,众多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小官员甚至军官们,也加入了游行队伍……第二天,首都市区开始爆发战斗,革命队伍越来越壮大了。”材料所述事件(    )
    A .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B . 通过和平方式摧毁专制政权 C . 开创了俄国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D . 成功推动俄国的民主化进程
  • 19. “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70多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美国占55个,为苏联接受援助项目的78%。1930年苏联成为世界各国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的第二大买主。美国国内约有30万工人在为完成苏联的订货而工作。”对上述现象理解最正确的是(    )
    A . 源于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B . 经济大危机促使美国调整对苏政策 C . 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路的延续 D . 斯大林模式有效避免了经济大危机
  • 20. 日本从1955年开始进入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期间年均增长率约为10%。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源于知识经济的兴起 B . 未受“滞胀”危机的影响 C . 促使多极化趋势形成 D . 助推其谋求更高国际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小题13分,第22小题12分,第23小题12分,第24小题12分,第25小题11分。
  • 21. 有学者认为明清社会以经济变动为核心出现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迹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纷纷建造会馆,这些会馆结合家乡建筑特色,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各地商帮还直接从事各种民俗活动,每年正月举办的灯会习俗以徽商承办的灯会最有气派,而民俗活动又是促销的绝佳时机。

    ——《徽商研究》

    材料三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走向社会转型的许多特征。16世纪开始,以租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新租佃制推行,导致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或包买商。……社会政治方面,政府改革运动、民间党社运动和市民运动都在明后期蓬勃兴起,构成社会政治新气象。与此同时,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大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但是,这场开启于晚明的社会转型运动,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帮的显著特征。据材料二,简述商帮活动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
    3. (3) 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分析“未完成”转型的经济、政治根源。
  • 22.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廷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摘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二:“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日]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

    材料三: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刘新如《“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重六十一轮回的甲子之年》

    完成下列要求:

    1. (1)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廷舰队”建立的原因。
    2. (2) 据材料一、二,从中日双方分析造成甲午战争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3. (3) 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谈谈对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理解。
  • 23. 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也带来了观念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科学家虽然仍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原有工业革命时期的旧有技术,无视电力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化工等新兴工业发展缓慢。而同时期的美国则非常重视新的技术及其成果,他们特别注重发展应用技术,加强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引进。一战期间,美国借助自己和平的环境及其优越的待遇,大量吸收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为美国的快速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才。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人们的时空观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有密切的关系。…无线电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使信息传播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时空限制,使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今,发生在遥远地区的种种事件,都比任何时候更直接、更为迅速地对我们发生着影响。“全球化”作为一种改变现状的变化范式,已经成为了替代“现代化”的一种话语和社会想象。

    ——韩斌《媒介技术发展与人类时空观演变》

    完成下列要求: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直接原因。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对待“新技术和成果”的态度及影响。
    2.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技术进步促进人类时空观念变迁”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80字左右)
  • 24. 近代以来,复兴中华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则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黄兴涛《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对西方认知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转变”?并分析发生转变的原因。
    2. (2) 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 25. 美国代议制民主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美国早期的政治话语中,“人民”是一个核心词汇,但关于“人民”的界定却复杂多样,颇不确定。在美国建国精英看来,“我们合众国人民”并不是雅典民主所依赖的那种同质性的公民共同体……在18世纪的美国,“人民”已变得复杂、多样而碎化,根本不存在一个族裔一致、信仰一致、利益一致和行动一致的“人民”,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但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

    ——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杰斐逊(1743年-1826年)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合众国人民”与雅典公民的异同。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并简述其积极作用。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