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与道德法治...

更新时间:2020-06-11 浏览次数:17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选择题
  • 1. 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
    A . 君权的强化 B . 君臣关系亲善 C . 君臣关系紧张 D . 君主监视大臣
  • 2. 下表反映了我国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相关史实,这个地区是( )

    朝代

    相关史实

    元朝

    设宣政院

    清朝

    册封达赖、班禅

    设置噶厦等

    A . 台湾 B . 海南 C . 新疆 D . 西藏
  • 3. 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一次“跨越历史时空,追访历史人物”的活动。下面是一段“访谈记录”,其中与史实不符的一处是( )

      历史情境:1493年,哥伦布乘“圣玛丽亚”号返回欧洲。

      记者:“听说您此次探险是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的,这是真的吗?”

      哥伦布:“

    A . 是啊,指南针的使用为我的远航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   记者:“可是你为什么向西航行呢?”   哥伦布:“ B . 因为我相信地球是圆的!”   记者:“此次航行您有何收获?” 哥伦布:“ C . 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记者:“此次探险,您得到了谁的支持?”   哥伦布:“ D . 西班牙国王。”
  • 4. 如图形象地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民主制度。下列历史文献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

    A . 《汉谟拉比法典》 B . 《权利法案》  C . 《独立宣言》 D . 《人权宣言》
  • 5. 《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此则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 . 使用机器生产 B . 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 . 行业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D . 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 6. 明朝时期丝制品中“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如果要想了解当时云锦的制造工艺,可以在当时的一本书中查到,该书是(   )
    A . 《齐民要术》 B . 《本草纲目》 C . 《天工开物》 D . 《农政全书》
  • 7.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        ②清政府统治腐败黑暗

    ③重农抑商扼杀经济活力          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8. 17~18世纪,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意义有 (      )

    ①都推翻了本国封建统治     ②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③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④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 9. 在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展开讨论,最后认定其实质就体现在“兴”上。“兴”的含义是指( )
    A .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B .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C . 封建文化的重新兴盛 D . 神学文化的复兴
  • 10. 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

    ②启蒙运动是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③文艺复兴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④都提出了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目标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③
  • 11. 下列属于工业革命影响(   )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②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

    ③加速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过程,使东方从属西方 

    ④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引发了工业化带来的交通环境等问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2. 坐落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碑顶为马克思头像雕塑,碑身上方镌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该名言出自(  )

    A . 《人民宪章》    B . 《国际歌》 C . 《共产党宣言》   D .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6、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启蒙思想,东西方的思想家们对于社会政治制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主张,然而只有西方思潮真正为社会政治制度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东方文人们在发出几声呼喊后便归于沉寂,再无声息。

    材料二:明朝时期的中国和16、17世纪的欧洲在科技领域成就斐然,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巨匠,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材料三:经济的发展使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的变革从精神上动摇了宗教神学和封建君主的统治,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列举当时中国和法国的一位代表性思想家并简述其对于社会政治制度的思想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分别列举当时中国和欧洲科学领域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及其成就。
    3. (3) 材料三“思想文化的变革”中指的是哪两起历史事件?这两起历史事件在核心思想上的不同和性质上的相同分别是什么?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明史记载:“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康熙帝经过长城时曾作诗:“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材料三: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美)基辛格《论中国》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思考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2. (2) “明修长城,清修庙”,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明清两朝在民族政策上有什么不同?并分别举一例史实证明。
    3. (3) 材料三评述的是清朝时实行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政策。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上,中国与欧洲曾先后进行过远洋航海活动,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材料一:     


    图1  东方的航海之路                                                              图2 西方的认知之路

    材料二: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古老的印第安文明遭到了毁灭。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墨西哥后,以钢枪铁炮征服了阿兹特克人。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又消灭了印加帝国。

    材料三:中国的航海活动期间,西洋各国纷纷遣使来中国访问,1423年,仅南京一次就接待了16国使臣1200多人。……之后,我国有更多的人沿着这条航线去亚非各国经商,互通有无,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对开发当地做出了贡献,加强了明帝国的影响力。

    1. (1) 图1和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2. (2) 图2中的A、B、C、D四条航线中,属于哥伦布航线的是 (字母);第一个真正到达东方的航海家是  (人名)。
    3.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这两次航海活动分别有何影响?
    4. (4)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对外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今天国家应如何发展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