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更新时间:2020-05-25 浏览次数:169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下列有关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降职流放,那么“右迁”指的就是升官。 B .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连中三元”指的是三级考试都获得第一名。 C . 我国古时候,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D . 《论语》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编纂而成,共20篇,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句子默写
  • 2. (2020·九台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其五)》)
    2. (2)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 (3) 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4) 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5. (5) 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6. (6)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7. (7) 可怜身上衣正单,。(白居易《卖炭翁》)
    8. (8) 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论语》)
    9. (9) 莽红尘,!(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0. (10) 《陋室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三、基础知识综合
  • 3. (2020·九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古代,因天柱深藏万山丛中,一峰高耸,千岩万壑,远近大小,莫不围绕①gǒng(A.拱B.供)拜。天柱山主峰海拔1488.4米,峻拔甲(A.高耸B.伫立),直插云霄,势如擎②(A.qínB.qíng)天之柱,故有天柱之名。历代达官名宦,文人学士,无不不是为天柱山胜景所吸引。他们或远眺,或登临,或结庐而居,筑亭而读,或吟诗作文,刻石勒名,留下了许多传世的诗文和珍贵的人文景观。白居易歌曰:“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王安石诗云:“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这些诗文,歌颂了天柱山之雄奇壮丽,至今游人乙(A.反复歌诵B.低徊吟诵),留连忘返之情,无不油然而生。

    1. (1) 根据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②

    2. (2) 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处    乙处

    3. (3) 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改句:

四、诗歌鉴赏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1) 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回顾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即科举入仕与勤王抗元,从纵向追述,起笔不凡。 B . 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向着笔,渲染气氛。 C . 颈联“惶恐滩”“零丁洋”对仗工整,以地势之险暗示诗人处境之艰,表现忧愤悲苦之情。 D . 《过零丁洋》是南宋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
    2.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彰显了文天祥怎样的精神?
五、对比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元命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也       旨:    ②教学相也   长:

      ③朕为群凶未定   向:     ④亲戎事     躬: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B .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C .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D .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4. (4) 甲乙两文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如何学习,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六、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孙道荣

        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

        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其时,春节刚过,孩子们刚刚与久别的父母重聚,她希望孩子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温暖的时刻。

        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不出所料,几乎所有的孩子,写的都是春节期间,与从外地打工赶回来的父母相聚的那一刻。

        ④一个孩子,写了妈妈带回来的好吃的,那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了,他感觉那一刻,自己好快乐。

        ⑤一个女孩子写的是,爸爸给她新买的书包,当爸爸帮她将新书包背好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好幸福。

        ⑥一个男孩子写道,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设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那一刻,他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很温暖,真的很温暖……

        ⑦那一刻,都温暖,难忘。

        ⑧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

        ⑨女孩子写道,以前,是爸爸一个人出去打工,后来,妈妈也出去了,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每年,他们都只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年一过完,他们就又出去打工了。今年,直到年初二,他们才回到家,因为他们没买到年前的火车票。

        ⑩这一次,因为没赶回来吃年夜饭,爸爸妈妈答应我和弟弟,会在家里多待几天,这可把我俩乐坏了。

        ⑪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成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新翻整一遍,这样,年迈的爷爷春耕的时候,才好播种。虽然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忙得根本没时间陪伴我们,甚至顾不上我们,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⑫一天,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一整天都陪着我和弟弟,给我们做饭,烧了好几个好吃的菜,帮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叠整齐了,爸爸还检查了我和弟弟的作业……总之,那天,妈妈和爸爸对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

        ⑬读到这儿,她以为女孩子接下来会写,那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可是,没有。女孩子写的是: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爸爸妈妈明天肯定又要离开家,出去打工了。

        ⑭女孩子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了。

        ⑮在这行文字下面,她依稀看到几滴泪水的痕迹。

        ⑯她也流泪了

        ⑰她已经支教三年了。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所以,每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得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 , 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也许,儿子也特别害怕自己突然对他那么好吧?

        ⑱她突然无比想家。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夜已深,儿子已经睡着了,她让老公将手机放在儿子的面前,她听到了细微的鼾声。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第三人称叙事,不受任何限制,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B . 文章采用倒叙写法,造成悬念,使叙事情节生动曲折,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C . 第④~⑦段独立成段,铺陈叙述几乎所有孩子的作文都写春节期间与父母相聚的那刻温暖,难忘,与下文女孩的作文 “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形成对比。 D . 第⑯段她流泪的原因是被女孩作文情节打动,而结尾“泪流满面”则是她对儿子充满牵挂、思念、愧疚之情。
    2. (2)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她”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她给学生布置“最难忘的时刻”的作文

      发展

      高潮

    3. (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②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得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品味加点字表达效果)

    4. (4) 文章结尾处插叙“老师的支教与家庭”,有怎样的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5. (5)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最怕妈妈对我好”好在哪里?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跑出创新“加速度”

        ①只有在创新高原上才能产生创新高峰,只有在良好的生态下才能让创新者脱颖而出。

        ②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再次成为关键词;“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创新的激情在会场内外扑面而来。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创新也正在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加速器。2018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7万亿元;6500多家众创空间服务创业团队40万家,创业就业人数超过140万人……以往要靠低成本投入、外需拉动、粗放发展的模式,正在被创新发展逐渐替代。创新带来的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中国发展新优势。

        ④创新越是发展,就越需要一个良好生态。有人用比喻来形容创新:“青藏高原上才能有珠穆朗玛峰”。意思是说,只有在创新高原上才能产生创新高峰,只有在良好的生态下才能让创新者脱颖而出。也正因此,有人提出,改变“创新孤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才能让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大好局面。

        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培育创新的“热带雨林”,让创新自由生长,离不开改革。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到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从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创造”的创新氛围,到进一步简政放权,给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更多自主权,代表委员们纷纷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献计献策。既做好改革的“加法”,又做好改革的“减法”,既注重“补齐短板”,又注重“做强长板”,才能不断培厚创新生态的土壤。

        ⑥改革关乎国运,创新决胜未来。实现“从多到好"“从好到优”,离不开创新。更好凝聚创新共识,更多提出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的应对之策,让每一粒创新种子都能在好环境中开花结果,才能跑出创新“加速度”,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作者:陈凌,选自2019年3月8日《人民日报》)

    1. (1) 选出下面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创新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要靠低成本投入、外需拉动、粗放发展的模式也已经被创新发展代替了。 B . 没有良好的生态,创新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必须为创新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态。 C . 第⑤段强调通过改革给创新创造出好的生态。 D . 创新对于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跑出创新“加速度”,大家必须要形成共识,提出更多的发展策略。
    2. (2) 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个论点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 (3) 第③段划线句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七、综合性学习
  • 8.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中小学书法教育应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

        初中阶段,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继续用毛笔临摹楷书经典碑帖,力求准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学习隶书、行书等其他字体,了解篆刻常识;了解一些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作品;学习从笔画、结构、章法以及内涵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初步感受书法之美,尝试与他人交流欣赏的心得体会。

                 (摘自《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材料二)2019年的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宋华平带来了“关于把中小学书法教学纳入考试”的提案,并建议教育部制定统一的中小学书法大纲,并将书法纳入语文学科中考查。

        (材料三)1月17日,2019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发布。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有局部的微调,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的考查。其中书法被纳入到语文学科中考查,増考认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其大致演变过程”的表述,强化对书法常识和书法欣赏的考查。

        (材料四)2018年5月26日,随州市首届小学生书法大赛在曾都区文峰学校成功举办。来自全市各地推荐的297名优秀选手参加了现场比赛。此次书法比赛以“传统文化浸润心灵,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为主题,旨在激发广大小学生学习和欣赏书法的热情,推动我市书法教育深入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次书法比赛分硬笔正楷和毛笔书法两种,参赛选手必须参加硬笔正楷比赛,同时可兼报毛笔书法比赛,毛笔书法字体不限。

    1. (1) 下面关于书法字体的特点和演变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篆书是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风格古朴,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B . 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字体,书写效果略微长窄,横画短而直画长,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C . 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 D .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2. (2) 阅读四则材料后,你得出什么结论?
    3. (3) 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你支持“把中小学书法教育纳入考试”吗?请阐述理由。
八、名著阅读
  • 9. 判断题。
    1. (1) 鲁滨逊在岛上种粮的第一年收获了两斗大米、两斗大麦,他把这些粮食碾碎放进自己烧制的瓦罐中烤成面包。(《鲁滨逊漂流记》)
    2. (2) 简·爱毕业后,应聘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与主人罗切斯特相互产生爱情,历经曲折,但最终没和他结了婚。(《简·爱》)
    3. (3) 冰心的《繁星》诗中发人深省的格言式小诗触目皆是,如“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繁星·春水》)
  • 10.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孙二娘道:“叔叔既要逃难,只除非把头发剪了,做个行者,须遮得额上金印,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却不是前缘前世。阿叔便应了他的名字,前路去谁敢来盘问。这件事好么?”

    孙二娘口中的“叔叔”是梁山上的哪位好汉?语段中的“叔叔”为何要逃难?

九、作文
  • 1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梦想就像是一粒种子,埋藏在人的心灵深处,即使埋藏数百年,也终蕴藏生的希望,只要你不断努力,这粒种子就会发芽,开花,为你展现最美的姿态。把握今天,朝着既定的目标奋斗,才能实现属于自己的梦想。

    请以“梦想从这里起航”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