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3月教学质...

更新时间:2020-04-01 浏览次数:296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 1. 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的干扰,下面措施中有效、合理的是(    )
    A . 禁止学生在教室内讲话 B . 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C . 在教室周围植树 D . 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 2. 下列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
    A . 小孔成像 B . 水中筷子弯曲了 C .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D . 平面镜成像
  • 3.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 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
    A . 2m B . 1.4m C . 0.6m D . 2.6m
  • 4. 如图所示情景中,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    )
    A . 平面镜中的像 B . 水中的笔向上翘起 C . 屏幕上的手影 D . 眼睛被放大镜放大
  • 5. 太阳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如果没有这层大气,会出现(    )
    A . 日出会提前,日落会延迟 B . 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 C . 日出会延迟,日落会提前 D . 日出和日落都会延迟
  • 6. 如图所示,在水槽左侧用激光让光线射向透明的水槽,在A点处慢慢注入海波溶液后,原来是一条直线的激光束发生了弯曲,搅拌溶液一段时间后激光束又变成直线。根据上述现象和相关规律,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海波溶液不均匀时,光不能沿直线传播 B . 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C . 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 .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 7. 某同学先拍完半身照后要接着拍全身照,则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 . 照相机远离人,镜头向前伸 B . 照相机靠近人,镜头向前伸 C . 照相机远离人,镜头向后缩 D . 照相机靠近人,镜头向后缩
  •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 B .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是等大的实像 C . 下雨天的晚上,驾驶员更容易受对面车辆灯光的影响 D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最好在较亮的环境中进行
  • 9. 对图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甲中,雨后彩虹是由于光的漫反射形成的 B . 图乙中,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原理制成 C . 图丙中,舞蹈演员在平面镜中成等大的实像 D . 图丁中,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是光的折射现象
  • 10. 下列光学作图及有关说明中,错误的是(    )
    A . 经凹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B . 舞蹈运动员通过平面镜看到脚尖的像 C . 光线进入玻璃砖和穿出玻璃砖后的光路图 D . 物体PQ在平面镜中成像PQ
  • 11. 正常人在水中看物体会觉得一片模糊,而高度近视的人在水中用裸眼看物体会觉得更清晰。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光从空气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大,而光从水中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小;②光从空气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小,而光从水中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大;③正常人在水中应戴高度老花眼镜;④正常人在水中应戴高度近视眼镜。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12. 生活中有许多成像例子,比如:①人眼睛视网膜上成的像;②人照镜子时镜中的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的像;⑤在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⑥小孔成像所成的像。针对上面的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属于放大像的是①③④ B . 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 C . 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①②③④ D . 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②④⑤
  • 13. 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 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改变书本到玻璃杯的距离,他所能看到的像可能是(    )

    A . 甲、乙、丙、丁 B . 甲、乙、丙 C . 乙、丙 D . 甲、丁
  • 14. 如图所示,可以表示近视眼发病原因和矫正办法的是(    )

    A . ②①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①②
  • 15. 小科爷爷平时戴眼镜,看书时却要摘下眼镜;而奶奶平时不戴眼镜,看书时却要戴上眼镜。请判断爷爷和奶奶戴的眼镜分别是(    )
    A . 老花镜、凹透镜 B . 凸透镜、老花镜 C . 近视镜、凸透镜 D . 凹透镜、近视镜
  • 16. 如图所示,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像 B . 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内 C . 扫码时影像传感器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D . 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远离摄像头
  • 17. 用胶片照相机给同学照相时,如果要使拍到的像大一些,正确的方法是(    )
    A . 相机和同学的距离变得远些,镜头旋出一些 B . 相机和同学的距离变得远些,暗箱调短一些 C . 相机和同学的距离变得近些,镜头旋出一些 D . 相机和同学的距离变得近些,暗箱调短一些
  • 18.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 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 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 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 19. 如图是一款人脸识别取款机,它通过摄像机的镜头成像,然后分析人脸的信息。人站在ATM机前,看一眼摄像头,再输入手机号、取款金额、密码,ATM机吐钞,拿走现金。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B . 这种镜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 . 镜头所成的像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实像 D . 若镜头焦距为10cm,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
  • 20. 当物体、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刚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将透镜移到20厘米刻度上,其他不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像 B . 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8厘米 C . 若只改变透镜的位置,光屏上可以再次得到蜡烛的清晰的像 D . 幻灯机就是根据该图所示原理制成的
二、填空题(共 8题,共21分)
  • 21. 《最强大脑》节目中,有一位神奇的挑战者,他把嘴靠近红酒杯发声,就能将红酒杯震碎,震惊了所有人。这个表演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其中魔术师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传到红酒杯的。该表演的奥秘在于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从而达到共振震碎红酒杯,表演中魔术师调节的是声音的 ,并使红酒杯的达到最大而碎裂。

  • 22. 一个同学能被其他同学从不同方向看到,这是由于光线射到该同学身上发生了 的缘故;人站在岸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物体位置要比实际位置 ,这是由于光的造成的。
  • 23. 平静的水面下面有一只“射灯”,它射出的一束光如图所示,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成50°角,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0°,则反射角的大小为,折射角的大小为

  • 24.            
    1. (1) 小晨用手机往家里打电话,她一听就知道是妈妈在接电话,主要是依据声音的判断的,听觉是在形成的。
    2. (2)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 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一条大鱼准备跃出水面捕捉蜻蜓,如图是水中大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大鱼应该选择ABC哪条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 25. 小明与小方在实验室开展光学探究活动。

    1. (1) 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小明通过实验得出蜡烛A通过平面镜成虚像的结论,请写出得出这个结论的实验操作及现象
    2. (2) 图乙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小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当蜡烛燃烧后逐渐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会(选填“上升”或“下降”)。
  • 26. 人工智能技术必将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就是其中的一例,某人工智能汽车中安装了10个摄像头和多个超声波传感器,用来识别车道、计算与前车距离、并测量250米范围内的物体。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A、B是该车先后拍下的两张另一辆汽车经过时的照片,可以看出被拍的汽车是在 (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

  • 27. 图1、图2是小科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时的其中两种情形,此时光屏上都呈现出清晰的像。这两种成像情形中能够模拟眼睛成像的是(选填“图1”或“图2”)。为了 模拟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模糊的情形,应该把图中的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此时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应把物体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 28. 一束光在空气与某透明物质的界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其光路如图所示。界面上方为(选填“空气”或“透明物质”);折射角的大小为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18分)
  • 29. 如图是小科进行“光的反射定律”研究的实验装置图。


    1. (1) 入射光线贴着左边的纸板沿EM射到M点,如果把右边纸板向后折,发现右纸板 上看不到光线,则此时反射光线(选填“存在”或“不存在”);
    2. (2) 小科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使入射角分别为20°、30°、45°,结果得到了如表所示数据,经检查每次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
      120°70°
      230°60°
      345°45°

    3. (3) 用三条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线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
  • 30.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条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 (1) 光具座调整好后,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如图1所示,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cm的刻度范围内,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 (2) 当把蜡烛移到35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这种成像规律相同的是。小明做完实验后,想进一步研究透镜成像的情况。他又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表盘及指针的位置,然后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2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 所成的像应是图3中

  • 31. 小科用自制的水透镜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 (1) 如图1所示,一束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cm;
    2. (2) 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2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 (3) 在图2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3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依然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四、分析解答题(共4题,共21分)
  • 32. 按下列要求完成作图:

    1. (1) 如图甲所示,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2. (2) 如图乙所示,光线ab入射到平面镜S1上,作出经平面镜S1S2反射后的光线;
    3. (3) 如图丙所示,画出经凸透镜折射后又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完整光路图。
  • 33. 如图是小科进行“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时的示意图:

    1. (1)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 , 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 ,这种实验方法叫(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2. (2) 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 (3) 实验时因为玻璃板有一定厚度,当物距是指蜡烛A和玻璃前表面距离时,那么测量像距时要以为准;
    4. (4) 移去蜡烛B , 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 34. 请仔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白色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一所示。

    材料二: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作用,近视后,晶状体曲度变大,偏折能力增 强,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光聚集在视网膜前,如图二所示。

    1. (1) 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为光的现象。
    2. (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其他条件相同时,近视患者在(选填“红”或“紫”)光下看到图像更清晰,请说明理由:
  • 35. 如图所示,FF'为凸透镜的焦点,PP'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二倍焦距:

    1. (1) 光屏、凸透镜的位置保持不变,应将蜡烛向(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
    2. (2) 用图示装置模拟人的眼睛成像原理,成像总在光屏右侧,这种情况表明这样的眼睛是(选填“近”或“远”)视眼,需要配戴(选填“凹”或“凸”)透镜才能加以矫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