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道德与法治 /粤教版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 /第五单元 我是中国公民 /5.2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5.2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16-04-18 浏览次数:22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十三岁的少女小兰失去了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但自从父亲再婚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继母与父亲以各种借口辱骂、殴打小兰,还以家庭经济困难为借口不准小兰继续上学。小兰应该(   )
    A . 服从于父母,在家好好劳动 B . 告诉其他的亲戚,让他们痛打父母一顿为自己“报仇” C . 离家出走,不再受父母的气 D . 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2. 下列行为属于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是(   )

    ①小东拒绝父亲让他辍学打工的要求,坚决回校学习

    ②小何打电话向有关部门举报学校附近有一个“黑”网吧

    ③受到同学欺负的小文找到自己的哥哥“教训”那个同学

    ④小伟督促做生意的父亲及时交足税款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3. 作为消费者,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可以向下列部门提起诉讼(    )
    A . 律师协会 B . 消费者协会 C . 公安局 D . 人民法院
  • 4. “既然我有权利,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句话错在(   )

    ①不懂得世界上从来不存在“绝对”的权利 

    ②不懂得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③只考虑个人利益,不去维护国家、集体利益,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④不懂得权利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5. 据一项专项调查表明,有不少学生有过被校内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假如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你应该(   )
    A . 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B . 挺身而出,同违法犯罪分子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 C . 找人进行报复 D . 寻求法律的保护,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6. 因自己的日记被偷看,娄底一学生状告父母侵权胜诉,对此看法正确的是(  )

    ①公民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

    ②这一小学生的隐私权被侵犯

    ③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④这一小学生不孝,竟然状告父母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7. 某中学生高某穿着讲究,花钱大方,被同学看作“小大款”。不久,在学校门口附近,常有小青年抢劫她的钱,还威胁她不许告诉老师和家长。吓得高某经常逃学,耽误了功课并且留下不遵守学校纪律的坏名声。从中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是(   )

    ①中学生应学会躲避坏人侵害的本领

    ②中学生应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③中学生应敢于控告、检举坏人的不法行为,并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保护

    ④中学生要自强不息,抵制不良思想和不良诱惑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 8.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通过正确的途径,采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下列方法和途径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①拨打“110”电话求救     ②采取自卫行为,实施正当防卫

    ③忍气吞声,任其侵害      ④到公安、司法部门控告、起诉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①④
  • 9. 个别网民在网上随意发表攻击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言论,并认为“在网上发表意见是我的权利,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别人管不着。”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A . 网络世界属于虚拟空间,可以随心所欲 B . 网络交往中只有道德规范,没有法律约束 C . 公民通过网络行使言论自由时,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D . 网络交往是公民个人的事,别人无权干涉
  • 10. 某校一九年级学生进入一饭店就餐时,被饭店工作人员以“面容不好,怕影响店中生意”为由拒绝入内。经过诉讼,该青年获赔精神损失费4000元。该青年之所以在诉讼中获胜,是因为(    )

    ①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被尊重的权利

    ②不尊重他人,必然被追究法律责任

    ③合谐社会应有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④人格尊严的获得,需要法治的保障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 11. 某农民为要回拖欠的工资,爬上楼顶以死威胁老板,引起众人围观,后被公安民警解救下来。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他要回了自己的工资,却因扰乱公共秩序被拘留了5 天。这一案例说明(    )
    A . 农民工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 B . 农民工的财产权不受法律保护 C . 公民要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自身权利 D . 公民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12. 临近中考,小雨楼上的住户冯某常常通宵打麻将,影响了小雨复习功课和正常休息。小雨与之交涉,冯某却说:“在家娱乐是我的权利,你无权干涉。”冯某的做法(   )
    A . 维护了法律赋予公民的娱乐权 B . 体现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 C . 违背了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的要求 D . 违背了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的要求
  • 13. 大学生赵C因名字“中西合璧”,在换发第二代身份证时遇到麻烦,民警要他把名字全部改为原汁原味汉字,否则不予换发。赵C不服,一纸诉状将公安局告上法庭。经审理,法院一审判决赵C胜诉,公安局必须允许赵C使用原名换领身份证。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法律总是维护公民的个人权益

    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依法办事

    ③公民权利需要法律的保障

    ④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 14. 下列行为属于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是(    )  

    A . 小宁多次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消息 B . 小明打电话向有关部门举报学校附近的一个黑网吧 C . 受到同学欺负的小文找自己的哥哥教训那个同学 D . 小梅督促做生意的父母及时交足税款
  • 15. 我国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时应当遵循的一条总原则是(  )

    A . 以热爱祖国和人民为荣,以背离祖国和人民为耻 B .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 . 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D . 确保所有公民平等、广泛、真实地享有自由和权利
  • 16. 下列关于未成年人行使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行使权利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②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使权利

    ③公民自由行使权利不受任何限制

    ④公民行使权利不得损害他人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7. 下列权利中,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的有(     )

    ①劳动 
    ②保护祖国 
    ③纳税  
    ④受教育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①③
  •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共享共建”从法律上讲体现了(   )
    A . 公民权利与义务具有强制性 B . 公民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 C .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D . 公民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的
  • 19. 下列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有(    )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依法纳税和服兵役

    ③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

    ④控告检举违法犯罪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20. “小时候,妈妈为我洗脚;长大后,我为妈妈洗脚。”从法律角度看,这句公益广告词体现了(  )
    A . 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B . 和睦相处的家庭关系   C . 义务比权利更加重要 D . 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二、问答题
  • 21. 把握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在探究知识之间的关系时,可从下面的思路去思考: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区别和联系,区别是指知识之间的差异,联系包括两者的共同点和相互作用、影响等,请学习运用这一思路,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二  我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之间的关系。

  • 22. 小明在了解了宪法的内容后,说:宪法就是包含了所有法律的总和。你认同小明的观点吗?


三、材料分析题
  • 23. 某校高二学生张某与李某星期天去某旱冰场溜旱冰,玩了两小时后,他们交还旱冰鞋准备回家。但出门时却被保安人员拦住,以一双旱冰鞋丢失为由强行让二人脱去大衣,对其身体和背包进行搜查。张某和李某无故被强行搜身,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因此,在保安人员对他搜查完毕而又一无所获时,他们便对保安人员大打出手,以发泄气愤。后经公安机关调解,保安人员和张某、李某均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1. (1)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对保安人员和张某、李某的行为予以评析。
    2. (2) 这一事件对你有何启示?
  • 24.

    在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问政、网络反腐”进行了探讨,请你参与其中。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2013年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第一时间权威发布重大部署、重要通报及查办的重大案件等。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设置12388网络举报版块。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回看过往,从一波三折的虎照丑闻到 系列不良社会现象被曝光,网络一次又一次展示出巨大的正能量。
    材料二:网络监督和反腐具有大众化和匿名性特点。人们在揭露腐败现象的同时,有时带 有情绪化倾向和从众心理,可能诱发发泄私愤、侮辱诽谤、报复陷害、侵害隐私、泄露国家秘密等违德、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麦 克风”,但这绝不等于“人人都可以乱放风”,规范网络反腐需要坚守法律底线。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结合材料一,谈谈公民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2. (2) 结合材料二,谈谈公民应该如何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

  • 25.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材 料二:2013年8月22日,一审公开开庭审理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一案,相关证人出庭作证,被告人亲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及各界群众 一百余人旁听了庭审。微博庭审直播。……被告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此次庭审向公众提供了一个个观察中国司法制度的窗口。中国司法的新气象,彰显法治中国建 设的决心和信心。
    1. (1) 列出在材料一所指的历史时期,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中的成就、失误和影响。
    2. (2) 材料二向公众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司法制度的窗口,说明了什么?
    3. (3)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关系的认识。
    4. (4) 材料二中公开开庭审理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一案,给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带来什么警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