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0-07-30 浏览次数:14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惮精竭虑      屏息声(liǎn)    摧枯拉朽        首以盼(qiáo) B . 红(fēi)      畸形        黑(yǒu)       炽热(zhì) C . 琐屑        婆(suō)        虬枝(qiú)      踌(chú) D . 渲嚣         雕(1òu)      跳(sao)      斟(zhuó)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 , 但我军顽强战斗,最终击溃敌人的进攻。 B . 他熟记许多成语,写文章时能便能妙手偶得 , 毫不费力。 C . 联欢会上,欣赏表演的同学个个正襟危坐 , 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 D .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
  • 3.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根据不同的语气,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 B . “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属于疑问句。 C . 祈使句是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如“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D .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是陈述句。
二、句子默写
  • 4. 补写下列诗文的上句或下句。
    1. (1) 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2. (2)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 (3) 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4. (4) 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战乱中家书弥足珍贵的诗句是,
    5. (5) 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三、名著阅读
  • 5. 名著阅读
    1. (1) 《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之美誉。
    2. (2)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此处的“武装宣传”指的是(    )
      A .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 . 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 . 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 .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四、综合性学习
  • 6. 综合性学习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粘深,渊源流长。学校开展“走进传统文化”综合性活动,请你参与。

    1.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班固称其“不虚美,不隐恶”。 B .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论语》并称为“四书”。 C . 依中国古代纪年法看,《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元丰六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D . 中国古代女子年满十五结发,为“及笄”;男子十八岁行冠礼,为“弱冠”,表示成年。
    2. (2) 下列有关律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B .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C . 一般说来,律诗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D .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 (3) 一位同学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副对联:A、聚中外学术精华    B、藏古今文章瑰宝。

      请问上联为下联为(只写序号)

五、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州园林

    叶圣陶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乳。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翦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翦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⑦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彻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菽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⑧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⑨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檢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⑩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1.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其整体特征为:。(用原文的话回答)
    2. (2) 请把第④段划分为两层(用“/”在下面的序号间划),并说说其结构形式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 (3) 第③段除使用了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 (4) 第⑤段写到“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依据本文看,你认为“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的内涵是什么?加点字“这”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5. (5) 请问第⑦⑧⑨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阳光的疤痕

    王清铭

        ①夏历六七月间是收割稻子的时候,天气特别炎热。天未亮,蝉就在房前屋后喊起热来.不到上午九点,树叶就耷拉下来,叶子皱巴巴的,像被什么揉皱了,如果树会出声,大槪会毫不顾忌地喊出痛来。土埕上的石凳已经被太阳捂得发烫,树荫下狗伸出舌头淌汗,湿湿的,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

        ②从5点多起床干到这时,我早就腰酸腿软,晒了几个钟头的太阳,我的背部仿佛被什么动物的利爪挠过一般,热辣辣地疼。回家吃早饭,我扒拉几口就再也吃不下,只一杯接一杯地灌冷开水,直到肚子发胀,还觉得口干舌燥。我想对父亲讲让自己歇一会儿,但看着他黝黑脸上如小泉潺潺的汗水,我把冒出来的话连同唾沫都咽进肚里,提着镰刀跟在父亲的背后又上田去了。

        ③九点的阳光将父亲的身影拉得很长,我与父亲的距离只有两三步路,有好几次,我的影子与父亲并肩而行了。但当我回过头,发现父亲的身影黑黝黝的,仿佛一个看不见底的深井,有好几次我的步伐动摇了,我想:也许我再向前几步,我就会重复父亲的命运,踩在父亲的影子上。说实在的,我当时感觉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恐慌和悲哀。

        ④父亲没有回头,也许他的眼中只有那波浪起伏的稻谷。

        ⑤刚才还是明晃晃的太阳;此时变成一个大得可怕的白炽灯,我再也不敢抬头与之对视。走进稻田,刚弯腰,炎热的阳光早已透过沾在背上的衣服扎进肌肤。起初尖细如麦芒,后来如荆棘上的尖刺,临近中午,阳光如一些细小的针尖,密密麻麻地扎进每一寸呈给太阳的肌肤。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汗水淋漓地流出,后来就没有了,被太阳“蒸”干了,抬头看父亲的背影,背上的衣服泛出一层淡淡的盐渍。多年以后,远离乡村阳光的我很煽情地把自己弯腰俯向庄稼的身影比做一柄“新镰”,把炎热的阳光比做铸炼钢铁的熔炉,把汗水比做淬火的水。其实自从我开始写矫情的诗歌始,乡土和阳光早已变成我手上的一捧展览品。远离乡村的我,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就炫耀自己经历过的痛苦!

        ⑥我们的乡村当时长得最多的是苦楝树,诗歌在庄稼中是完全没有生长空间的。

        ⑦土生土长的农人。土生土长的庄稼。但没有土生土长的诗歌。

        ⑧我的腰弯得更低了,这样做的目的,只为减少太阳照射身上的面积,至于这样做会更累的感觉早已麻木了。酸软的手臂和腰肢变得僵硬,特别是臂部的肌肉有点肿胀起来的感觉。但我不敢停下来,怕一停下动作,自己就会被炎热的太阳“压倒”。热原来也有“重量”,久处炎热阳光下的人才会真切体会到。

        ⑨嘴里已经没有一点唾沫,舌头像板硬的石板,我无力将它推动。

        ⑩水分被蒸发干了,只剩下干涸的眼神,望向远处密密麻麻的庄稼

        ⑪我的手机械地动着。

        ⑫没有一丝风,听得到空气在谷穗上热烘烘地作响……

        ⑬多年以后,我重读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总有异样的体会。农人爱惜米粒,那是爱惜自己的生命。

        ⑭那一天夜里,我从噩梦中惊醒,背部仿佛失火一般,又热又痛,只好趴在床上,任冷汗从额上、背上淋漓流出。也许是我睡梦中的呻吟声吵醒了母亲,她来到我房间,看情形一下子就明白了,去厨房拿回一点花生油,用手细细地抹在我通红的背上。

        ⑮几天后,背部结出一大块黑色的疤痕。父亲知道这件事,淡淡地说,这小子,娇嫩了些。我看着父亲黝黑如铁的肤色,觉得有些羞愧,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如父亲一样变成一块铁,再毒的阳光就不会再伤害到我了。

        ⑯这段少年时的经历,我记忆甚深。阳光在我身上、心上打下的烙印,会深刻地影响我的一生。阳光制造的疤痕好了,留下的不是伤痛。

    注:①土埕[chéng]闽方言:指房子正门前的私人或公共空地。②苦楝[liàn]树:一种落叶乔木植物。

    1. (1) 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阳光的疤痕”含义的理解。
    2. (2) 第①段画线句对于夏日早晨的环境进行了细腻描写,请问其在文中有何作用?
    3. (3) 第⑩段划线句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4. (4) 第③段写“我”面对父亲“黑黝黝”的身影“感觉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恐慌和悲哀”,而第⑮段又写“我看着父亲黝黑如铁的肤色,觉得有些羞愧”。请问“我”为什么“恐慌和悲哀”,又为什么要“羞愧”?
    5. (5) 文章最后说“阳光制造的疤痕好了,留下的不是伤痛”,请结合全文说说阳光给“我”留下了什么?
六、对比阅读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 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 , 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成:保守成就。③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④忽:不注意,不重视。⑤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

    1.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行乱其所为   拂: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

      ③入则无法家士 拂:

      ④征与吾共天下  安: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3. (3) (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 (4)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七、作文
  • 10. 作文

        人的一生要遭遇多少坎坷,生出多少绝望,无法计算清楚;相反的,人这一生会遇到多少幸运的事、美好的人,生出多少快乐与幸福,也只有自己明白。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说:“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假若人生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机盎然。”

    请以“心若有花,野草也美”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诗歌除外)。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③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