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4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17-09-05 浏览次数:1038 类型:中考真卷
一、<b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b>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 . 悴(qiáo)    休(xì)       耀(xuàn)     为人知(xiǎn) B . 制(è)       花(bāo)      桥(zhàn)     分外妖(ráo) C . 据(jí)      干(hé)       唐(tuí)       忍俊不(jīn) D . (pǔ)      脸(xiá)     倒(tān)       不屈不(náo)
  • 2.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雾和霾有着本质的区别.雾是指大气中悬浮的小水滴,霾是指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B . 《决定》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更加科学的运行机治,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蔽端。 C .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一带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婉蜒起伏,联接着高高的远山。 D . 恒大队携客场全取3分的胜利回到广州天河体育馆,坐镇主场,以逸代劳,似有锐不可挡之势。
  • 3. 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唐代诗人杜甫,曾留下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千古名句,也曾抒发过“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的由衷感叹。 B . 为了让留学海外的儿子成为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傅雷先生通过书信的方式主要对其进行艺术技巧方面的指导.这些书信汇编成册,就成了名著《傅雷家书》。 C . 《济南的冬天》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 . 从结构形式的角度看,“忧谗畏讥”“囊萤映雪”“耀武扬威”“破釜沉舟”四个短语,构成方式完全相同。
  • 4. 下列各项中划线短语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

    A . 在“最美乡村教师”的评选活动中,我们被很多优秀教师的事迹所感动.他们几十年扎根山寨乡村,为了那里的孩子,有的老师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鞠躬尽瘁,马革裹尸 , 无怨无悔。 B . 某餐馆老板准备在门口贴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上联想好了: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弃之可惜;下联还只有后面四个字“量力而行”,想请隔壁的你帮忙补全下联前八个字.你给老板的答案是:一杯酒口口香又甜 C . 晚餐后,一家人就各忙各的了:爸爸打开了电脑,妈妈在追那部让她魂牵梦绕的连续剧,我则来到了自己那个小书房,按亮了台灯,打开了作业本.我们各得其所 , 互不干扰。 D . 执著的故事不老﹣﹣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执著的人物不朽﹣﹣闻鸡起舞的祖逖,悬梁刺股的勾践.执著是坚持不懈,是锲而不舍,是一支永无休止符的进行曲。
  • 5. 默写填空。

    1. (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论语》)

    2. (2)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

    3. (3) 而或 ,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4. (4) 面对历史,安倍一心想为日本“松绑”,崇尚强权与武力,但恰恰忘记了最简单的也是被历史无数次验证的一点:“ ,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 (5) 李清照《醉花阴》一词的末尾,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渲染环境气氛,结句“”以花喻人,既见其形,又传其神,以其写相思之情,不露,不俗,含蓄蕴藉,精当无比。

二、<b >综合性学习</b>
  • 6.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礼、义、廉、耻,被称为“国之四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材料二】《水浒传》中杨志押送的“生辰纲”,被认为是“不义之财”。吴用等好汉仗义疏财,劫富济贫,设计智取了“生辰纲”,历来为人所称道。

          【材料三】“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很多家庭找到了失踪、流浪的孩子。那些志愿者的努力和付出,被人们称为“义举”。

          【材料四】今年局部地区遭受罕见洪灾,目前各灾区正在紧张地恢复重建。而一些不法厂商却见利忘义,借灾敛财,乘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造成建材价格一路疯涨。

          【材料五】《论语》有:“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 (1) 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义”的理解。

    2. (2) 你也许耳闻目睹过生活中“义”与“不义”的人或事,请选择其中之一作简要介绍,并给予恰当评价。

  • 7.

    湘潭,伟人的故里,湖湘文化的沃土。创建“中国书法名城”,是湘潭打造文化名城的又一力作。10月23日,创建“中国书法名城”宣传活动在白石文化广场隆重启幕,你和小俊、小明、小鹏参加了本次活动。在活动的书法展览中,你们欣赏到了下边一组书法作品。

                                                                                                                                                                      

    1. (1) 小俊是班上的书法爱好者。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他向大家介绍道:“作品一是楷书,从笔画和结构特征来看,这幅字属于颜体。作品二是小篆,作品三是 , 作品四则是一种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形式,称为。”

    2. (2)

      听了小俊的介绍,你一时兴起,从书包中拿出写字本,用楷书简化字,工整地在田字格中写下了上图的四个字。

    3. (3) 这时,一直站在旁边的小鹏发话了:“行啦行啦!这书法真有那么值得你们欣赏吗?再说啦,我们现在有键盘有鼠标有手机,几乎都不用拿笔不用写字了,字写得好不好还有什么意义呢?”学习委员小明听不下去了,不等小俊开口,反驳小鹏道:“

  • 8.

    阅读如图的一幅漫画,回答下面的问题。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

    2. (2) 谈谈你阅读这幅漫画的感想。

三、<b >阅读理解</b>
  • 9. 阅读课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有一天,一位工人爬在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楼顶上工作,他铆完了一颗铆钉之后,便放下工具稍微休息一会儿。忽然,他听到头顶上传来了奇怪的叫声。“喂──出来!”然而,他抬起头来朝天上看了看,却什么也没有,晴空万里,清澈如洗。他以为是刚才干得有点头晕了,产生了什么错觉。接着,正在他恢复到刚才的姿势,要好好地休息一会儿的时候,从刚才发出声音的那个方向飞过来一块小石头,在他面前一掠而过,往地面上掉了下去。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

    ﹣﹣节选自《喂﹣﹣出来!》

    1. (1) 从所选内容来看,文段中那个工人为什么会“得意洋洋”?

    2. (2) 联系课文全文,请你说说那“奇怪的叫声”、“小石头”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3. (3) 上文结尾画线的一句有何深层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 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 B . 臣之妻臣私:偏爱 C . 美于徐公以:用来 D . 今齐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2. (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 (3) 选文是邹忌上朝时对威王说的一段话,邹忌要告诉威王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 1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1) 表现诗人重回故地时那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感觉的,是哪个短语?

    2. (2) 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会有“长精神”的感觉?

  • 1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虎之力,于人不啻(不啻,不止,不只)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 (1) 解释文中划线的字词。

      于:    恒:

    2.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3. (3) 选文借虎喻人,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 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妈妈,人会死吗?人既然要死,那活着有啥意义呢?”从去年年底开始,湖南株洲七岁的倩倩(化名)就一直缠着妈妈问这样一个“深奥”的难题。近日,她妈妈以“千千妈妈”的网名在网上发帖求助,因为实在“无法给女儿一个恰当的解释和答案”。

           相信“千千妈妈”的遭遇很多人都经历过。当孩子一个劲儿地追问我们“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有啥意义”等问题的时候,说明孩子的生命主体意识在悄悄觉醒,已经开始正视生命、思考生命,而此时正是我们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契机。联想起近年来屡见报端的校园伤人和自杀事件,对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来说,生命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生命教育本该是贯穿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不仅早就纳入中小学课程,而且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比如,在瑞典,老师会一边让孩子们轻抚孕妇凸起的腹部,一边给他们介绍胎儿的孕育过程,讲述生命的诞生和死亡,解释生命的来之不易,引发孩子们思考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还有一些国家的孩子,每学期要有一天戴毛玻璃眼镜在学校体验盲人看不见的感觉,还有一天戴耳塞体验聋人听不见的痛苦。这样做,不仅让孩子深切体会到两个感官之于生命的重要,更让他们感同身受地理解残疾人的处境,培育对生命的敬重和呵护。

           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在学生伤人或自杀诸多事实面前,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及面对困难的勇气不够,看问题容易绝对偏激;他们敏于思索却不肯轻易表露,有独到的见解但不愿开口,想接受指导又不愿虚心求教,内心时时矛盾常常纠结,甚至出现自我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一旦遇到挫折打击,他们往往难以承受,于是就会发生一些遗憾的事,甚至产生一个个悲剧。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缺失的结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倡生命教育,不仅是人类本身的重大话题,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探究,其目的不单单在于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本质,更是为了让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热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感悟生活中的美好,追求人生的幸福。

    ﹣﹣2013年4月10日《湘潭日报》(有删改)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议论的观点。

    2. (2) 本文第3,4自然段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3. (3) 请以回帖的形式,给文中的“千千妈妈”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感受。(不少于30字)。

  • 1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病人

           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显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噢,怪不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电梯内的人恍然大悟。

    1. (1) 阅读文章的第1自然段,“她”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联系全文看,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对“她”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2. (2) 文中有人说“她”“行为不太正常”,请你概括说说“她”有哪些让人觉得“不太正常”的行为。

    3. (3) 这篇小说以“病人”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4. (4) 还记得《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唯一敢说真话的孩子吗?还记得《我的叔叔于勒》中那个敢于表露亲情的孩子吗?如果这篇小说的结尾也有一个孩子出现,你会怎样设计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在上文的结尾之后续写一段文字。(不少于80字)。

四、<b >作文</b>
  • 15. 按要求作文。

    题目:留住                             

    提示: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然后作文。②不少于600字。③要求书写工整,标点、格式规范。④避免在文中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或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