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历史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7-08-30 浏览次数:1017 类型:中考真卷
一、<b>选择题</b>
  • 1.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

    A . 都江堰 B . 长城 C . 大运河 D . 赵州桥
  • 2. 近代学者王仲麟说:“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才得以正式实现,这的确是政治上一大改革”。“政治上一大改革”指的是(    )

    A . 西周实行分封制 B .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 .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 3.

    从如图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 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 . 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 . 北方民族大量迁住中原
  • 4.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该诗体现了(    )

    A . 分封制度的血缘和等级特点 B . 科举制度的公平和机会均等 C . 行省制度的首创和高效特点 D . 八股取士的腐朽和文化专制
  • 5. “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    )

    A . 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 B . 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C . 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D . 反应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 6. 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中国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 封建制度的腐朽 B . 科学技术的落后 C . 八股取士的影响 D . 西方列强的侵略
  • 7.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管束控制中国政府,‘合法’地剥夺榨取中国人民。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 . 改革政治体制 B . 发展民族工业 C . 反侵略反封建 D . 推翻军阀统治
  • 8.

    如图为北师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目录。请根据内容,为本单元选出合适的标题(    )

    A .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B .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 . 伟大的抗日战争
  • 9.

    如图为解放战争进程示意图,请结合图中信息填出▲所在位置的内容(    )

    A . 消灭国民党主力 B . 推翻国民党统治 C . 建立新中国 D . 实现国家统一
  • 10. 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某时期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比例,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国民收入(%)

    商业零售(%)

    工业产值(%)

    公有制经济

    92.9

    95.8

    100

    私有制经济

    7.1

    4.2

    0

    A . 新中国成立 B . 抗美援朝胜利 C . 土地改革完成 D . 三大改造完成
  • 11. 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    )

    A . 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B . 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 . 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D .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 12.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下面不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A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B . 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C . 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彻底完成 D . 1977年底恢复高校入学考试﹣→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 13.

    如图一幅漫画反应了古代哪个国家的民主政治状况?(    )

    A . 古代埃及 B . 古代雅典 C . 古代印度 D . 古代中国
  • 14.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文艺复兴是一次“精神的新生”,是因为(    )

    A . 全面复兴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B . 几乎蔓延到了西欧所有国家 C . 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D . 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 15.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的发生。“这种制度”指的是(    )

    A . 君主专制制度 B . 君主立宪制度 C . 民主共和制度 D . 三权分立制度
  • 16. 马克思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以上材料说的是工业革命的(    )

    A . 条件 B . 进程 C . 影响 D . 局限性
  • 17. 下列事件中带有恐怖主义性质且引发战争的是(    )

    A . 光荣革命 B . 巴黎公社成立 C . 萨拉热窝事件 D .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 18.

    如图为二战中盟军登陆艇准备抢滩登陆的情景。该战役(    )

    A . 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神话 B . 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C . 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D . 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 19. 2017年5月22日英国曼彻斯特体育馆发生恐怖袭击,造成80多人伤亡;5月20日伊拉克发生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100多人伤亡;4月7日美国用60余枚战斧导弹空袭叙利亚一军用机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近日朝鲜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扬言要进行第6次核试验等等。仅仅发生在2017年上半年的这些事件说明,当今世界(    )

    A .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 . 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C . 局部地区动荡不安 D . 联合国的作用日益加强
  • 20.

    2017年5月23.25和27日,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围棋选手柯洁和机器人阿尔法狗三次对弈(示意图),均告失败。机器战胜人类,依靠的是(    )

    A . 核能等新能源技术 B . 航空航天技术 C . 生物工程技术 D .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二、<b>非选择题</b>
  • 21.

    近代史学家顾颉刚说:“我们研究历史,应当着眼的,至少要顾及思想的、政治的、民族的和经济的等各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路过泰山脚下,发现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派学生子路去问她:“你哭得这么伤心,是不是不止一次遭到这样的不幸了?”她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统治。”孔子对学生们说:“你们要记住,残暴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可怕啊!”

    ﹣﹣译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材料二:请看某同学画的一幅漫画及注解。

    材料三: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阶段示意图

    材料四:明代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主人公宋小官被嫌贫爱富的岳父母抛弃,夫妻被迫分离,穷困潦倒。后来通过做生意,逐渐积累了巨额资金,就在南京风仪门内,买了一个几十间房屋的大宅子,接回了苦苦等待的妻子。然后又和大多数商人一样,置买大量土地,依靠收地租,过上了富足悠闲的生活。

    1. (1) 材料一中的故事反映出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 (2) 该漫画体现的政治制度始于什么时期?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作用。

    3. (3) 请写出材料三图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

    4. (4) 依据材料四分析,主人公通过什么方式摆脱了穷困潦倒的境遇?宋小官大量买田置地,是因为当时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 22. 阅读以下中国近现代外交的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春,日本马关春帆楼,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谈判对话:

    ……

    李:“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

    伊:“此战后之约,不是平常谈判。”

    ……

    李:“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伊:“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

    ……

    ﹣﹣北师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等

    材料二:抗战爆发初期,中国政府向美英等国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遭到婉拒。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日益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再次提出废约,得到美英等国同意,并进入具体谈判实施阶段。同时,中国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也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刮目相看。到1943年上半年,中国近代以来形成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基本被打破,中国的废约运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摘编自学习啦【历史学】网站

    材料三:1982年9月,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明确表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对论的问题”。他说:如果中国在1997年还不把香港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北师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9位国家元首,130多国的1500位代表共襄盛会。习近平在演讲中提出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客、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总结了四年来“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规划了“一带一路”的基本路线图,阐明了中国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立场和推动措施。这是中国领导人在世界舞台上第一次主动地规划中国与世界的未来,标志着中国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  赵可金

    1. (1) 除割台湾外,请你再写出材料一涉及条约的任意一条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废约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原因有哪些?

    3. (3) 材料三中邓小平与材料一中李鸿章的外交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持这一外交态度的底气何在?

    4. (4) 阅读材料四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 23.

    近代以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欧洲曾是世界中心,英国曾是世界霸主。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关系却是剪不断理还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个普通的炮兵上尉到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从统治法国到征服几乎整个欧洲大陆。拿破仑凭借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段,屹立于法国和欧洲政治舞台20多年。1815年6月,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拿破仑被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打败,被流放到大西洋的一个荒岛上。他回顾过去,仍不无得意的说:“我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选自北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某时期欧洲形势图

    材料三: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在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欧共体成员国越来越多,成员国之间,频繁协调,逐步取消关税,对有困难的成员国提供援助;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讲话”。

    一选自北师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英国虽然加入了欧盟,却与之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由于各种利益分歧明显,2016年6月英国开始“脱离欧盟”的全体公民投票表决,并获得通过;2017年2月,英国议会批准“脱欧”法案;2017年3月,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致函欧盟,正式开启英国“脱欧”程序(如图示意图).

    ﹣﹣摘编自凤凰网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为什么能够屹立于法国和欧洲政治舞台20多年?

    2. (2) 指出材料二图中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一体化产生的影响。

    4. (4) 依据上述材料,指出英国处理和欧洲大陆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