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17-08-31 浏览次数:707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大运河早已成了历史的符号,下列关于它开凿的评价最为客观准确的是(    )

    A .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 .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C .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D .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 2. (2017七下·安丘月考) 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

    A . 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 . 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 C . 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D . 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 3. (2017七·江苏期末) 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 . 农业生产发展 B . 商业经济繁荣 C . 对外贸易活跃 D . 经济重心南移
  • 4. (2017七·江苏期末) 为了做关于某位历史人物评价的演讲,小李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进行查阅。由此判断,他这次演讲涉及的主要人物应是(    )

    A . 唐太宗 B . 唐高祖 C . 唐玄宗 D . 武则天
  • 5.

    下列表格中的③④分别是哪两个朝代?(    )

    A . 辽、南宋 B . 蒙古、明 C . 唐、南宋 D . 南宋、明
  • 6. 按顺序排列下列皇帝(    )

    ①唐太宗 ②唐玄宗 ③唐高祖 ④武则天

    A . ③①④② B . ③②①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③①②④
  • 7. 下列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    )

    A .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B .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唐朝 C .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 D . 五代十国虽然政权并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 8. 下列关于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横跋扈,但轻视军队 B . 文臣统兵,军队战斗力削弱 C . 使宋代读书风气浓厚,社会文化素养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D . 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 9. 下列四幅反映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错误的一幅(    )

    A . B . C . D .
  • 10. 在我国封建长河中,有一个王朝在农业上大力推广占城稻,在手工业方面,造船业居当时世界之首。该王朝最有可能是(    )

    A . 唐朝 B . 元朝 C . 宋朝 D . 明朝
  • 11. 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上,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培根所说的“三种东西”不包含(    )

    A . 指南针 B . 造船技术 C . 印刷术 D . 火药
  • 12.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

    A . 西周 B . C . 唐朝 D . 北宋
  • 13. (2017七·江苏期末) 下列钱币中,能担当得起“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一美誉的是(    )

    A . B . C . D .
  • 14. (2017七下·民勤期末)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A . 国家支持东南沿海开发 B . 东南沿海一带人民赋税负担沉重 C .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 . 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 15. (2017七下·卢龙期中) 南宋时期,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    )

    A . 市舶司 B . 澎湖巡检司 C . 宣政院 D . 广州十三行
  • 16. (2017七·江苏期末) 《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情节:鲁智深曾逛到东京某个地方,这里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他到的这地方应该是当时的(    )

    A . 专营商业的“市” B . 食客盈门的酒楼 C . 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D . 好汉比武的擂台
  • 17.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10周年,某旅行社组织游客沿郑和下西洋的航线航行及旅游。那么他们最远应该到达(    )

    A .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 . 红海和地中海一带 C . 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D . 地中海和欧洲一带
  • 18. (2016七下·腾冲期中) 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即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建立省级行政区制度最早在(  )

    A . 秦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 19. (2017七·江苏期末)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 . 科举考试 B . 兴办学校 C . 八股取士 D . 闭关锁国
  • 20. 下列不属于清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措施的是(    )

    A . 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 B . 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行政军事 C . 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D . 设置驻藏大臣共同管理
  • 21. 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这至少可从清朝的疆域版图中得到证明。因为在清初,其疆域的南端就达到了(    )

    A . 海南岛 B . 南海诸岛 C . 台湾岛 D . 钓鱼岛
  • 22. 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 . 封建社会的繁荣开放 B .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 . 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 23. 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    )
    A . 禁止对外贸易 B . 实行闭关锁国 C . 加强思想控制 D . 鼓励商业发展
  • 24. 下列与明朝的灭亡无关的是(    )

    A . 政治腐败、朝政混乱 B . 国家财政危机、朝廷加派苛捐杂税 C . 李自成起义、攻陷北京 D . 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 25. 下列人物和作品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 汤显祖--《牡丹亭》 B . 罗贯中--《水浒传》 C . 宋应星--《天工开物》 D . 徐光启--《农政全书》
二、<b >综合题</b>
  • 2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族问题关系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请写出图1,图2方框中A,B所表示王朝的名称。

    2. (2)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1中A政权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模式?A政权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A政权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关系的史实一例。

    3. (3) 试举两例说明B政权时期是怎样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西北边疆的?

    4. (4) B政权时期最早在台湾设置的管辖机构是什么?

    5. (5) 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今天应怎样处理民族关系?

  • 27. 外交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也是国家胸怀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位唐朝名僧受日本僧人聘请,率弟子、工匠等,前后5次东渡,均告失败。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他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天皇和人民的热烈欢迎,政府为他在平城京都建了一座名为“唐招提寺”的寺院,供其讲经传道。他在日本除了传播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

    材料二:明朝时,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出船队远航。船队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材料三: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珍玩贵器这些不紧要的东西),悉听而归。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这位名僧是谁?试据材料概括他在日本受到尊崇的原因。

    2. (2) 材料二中这位率船队远航的杰出人物是谁?试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船队与海外各国交往的特点。

    3. (3) 材料三是哪位民族英雄对盘踞在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发出的通牒?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我”确认台湾是中国的土地?

    4. (4) 对比上述材料,说说自唐朝到明清,我国的对外交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 28. 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都想法设法强化自己的皇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撤销)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管理)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掌握)威柄(权力),学士鲜(少)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材料二: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用意)?”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七年级新教材相关史事

    材料三:1729年,因用兵西北,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后)简称“军机处”。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政治现象?试据材料一概括“帝”实现“自操威柄”的措施。

    2. (2) 材料二中的这种做法在历史上被称做什么?此做法真实意图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这一机构设置于哪个皇帝时期?该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

    4. (4) 请你为以上三则材料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