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来宾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0-03-24 浏览次数:18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 1. (2019·湘潭) 每年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这与林则徐领导的哪一事件有关?(   )
    A . 虎门销烟 B . 收复新疆 C . 黄海大战 D . 武昌起义
  • 2. 有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右图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

    A . 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B .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C . 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D . 八国联军攻占天津
  • 3. (2019·河池)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流传着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此歌谣中“天父杀天兄”指的是(   )
    A . 金田起义 B . 永安建制 C . 天京事变 D . 天京陷落
  • 4. 造成下表所示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1894年

    1900年

    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

    80家

    933家

    A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 .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 . 外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双方协议 D . 清政府鼓励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 5. 如图为著名的时政漫画《时局图》。导致这一“时局”形成的条约(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6. 在一群读书人的呼吁下,“不甘作亡国之君”力行变革的清帝是(    )
    A . 宣统帝 B . 光绪帝 C . 咸丰帝 D . 道光帝
  • 7. 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
    A .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 . 山东主权转交日本 C . 义和团沉重打击八国联军 D .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 8. 民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下列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
    A . 驱除鞑虏 B . 恢复中华 C . 创立民国 D . 平均地权
  • 9.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这一格局出现在( )
    A .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 抗日战争时期
  • 10. (2019八下·武邑月考) 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写道“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文中提倡的是(    )
    A . 民主 B . 科学 C . 新道德 D . 新文学
  • 11.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主要依据是( )
    A .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B .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 . 它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D .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12.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共同发起的重大军事行动是( )
    A . 护国战争 B . 北伐战争 C . 抗日战争 D . 解放战争
  • 13. 胡适回忆说:“民国十五六年(1926—1927年)之间,全国大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发生了( )
    A . 国民革命 B . 南昌起义 C . 红军长征 D . 西安事变
  • 14. 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领导这场暴动的是( )
    A . 朱德 B . 毛泽东 C . 周恩来 D . 贺龙
  • 15.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此次远征最后结束于( )
    A . 江西 B . 贵州 C . 陕北 D . 四川
  • 16. 有研究表明:中国十四年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在4100万以上,加上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人口损失则超过4500万。材料中的“十四年抗战”开始于(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一二•九运动 C . 西安事变 D . 七七事变
  • 17.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被李宗仁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百团大战 D . 台儿庄战役
  • 18. 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他们报道的相关事件是( )
    A . 中共七大召开 B . 接受日本投降 C . 北平和谈 D . 重庆谈判
  • 19.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多组史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 )
    A . 民主政治进程 B . 民族工业发展 C . 新式教育出现 D . 社会生活变化
  • 20. 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下列人物与其成就的连线,正确的是( )
    A . 鲁迅——《骆驼祥子》 B . 茅盾——《雷雨》 C . 徐悲鸿——《愚公移山》 D . 聂耳——《黄河大合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 21. 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一座饱经历史沧桑与苦难的城市。阅读下列材料,

    回忆历史。

    请回答:

    1. (1) 图一场景发生在哪次侵略战争后?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图二反映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哪一年?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说说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3. (3) 图三显示结束的这场战争中,日军曾在南京犯下了怎样的滔天罪行?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4. (4) 图四场景的出现是在哪次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有什么意义?
  • 22. 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无数仁人志士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一一《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一一摘自《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材料三:在中国近代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材料四:“走俄国人的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认同,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毛泽东号召要立足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一一摘自《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1. (1) 材料一中,为实现中国自强,李鸿章等人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至少举二例)。
    2. (2) 材料二中的“改良运动”“暴力革命”分别指哪一具体事件?作者认为“改良运动”夭折的原因是什么?而“暴力革命”最终结局如何?
    3. (3) 材料三中,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1915年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随着国际形势的新和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知识分子宣传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导致“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上述探索的成败中获得哪些启示?
  • 23. 结合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1. (1)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其诞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 (2) 1935年发生,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是哪一次会议?该会议全力纠正了什么错误?
    3. (3)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用一句话概述这条革命道路。
    4. (4) 中共共产党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这一结论可从1936年哪一重大事件的解决中得到验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