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4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7-08-31 浏览次数:893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最主要的是因为(    )

    A . 分封制的推行 B . 百家争鸣的活跃 C . 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D . 合纵连横的开展
  • 3. 柳宗元评价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朝(    )

    A . 推行郡县制 B . 统一度量衡 C . 允许土地买卖 D . 建立丞相制
  • 4. 某同学举办“中国古代重大工程”图文展览。“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这首诗与下列哪幅图片搭配最合适(    )

    A . B . C . D .
  • 5. 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缘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    )

    A . 春秋诸侯争霸 B . 汉末军阀割据 C . 魏晋北民南迁 D . 隋朝暴政而亡
  • 6. 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

                       朝代
    地区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A . 经济重心南移 B . 政治统治开明 C . 城市经济活跃 D . 民族融合加强
  • 7. 某班举行辩论会。四位同学的辩论题目中哪一个准确概括了明清时期的特征(    )

    A . 帝国中兴 B . 短暂繁荣 C . 盛世危机 D . 政权并立
  • 8. 马克思说:“代表陈腐世界的清帝国必然要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但是它基于禁止毒品的道义原则,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大英帝国却是为了发财。”这场“决斗”的结果是(    )

    A . 割让香港岛 B . 赔款4.5亿两白银 C . 允许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 D . 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 9. 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 . 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 . 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C .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 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
  • 10. 1961年,董必武写下缅怀战友的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诗中所提会议最重要的内容是(    )

    A . 发动五四运动 B . 成立中国共产党 C . 创建黄埔军校 D . 筹备南昌起义
  • 11.

    语汇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与下边形势图相符的语汇是(    )

    A .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 打倒孔家店 C . 打倒列强除军阀 D .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 12. 今年暑假小明准备去陕西参加 “延安精神,革命圣地”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出发前,他应了解的大事是(    )

    ①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②红军到达吴起镇

    ③血战台儿庄               ④中共七大召开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 13. 1937年,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普遍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是因为(    )

    A . 井冈山根据地创建 B .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 . 百团大战鼓舞人心 D . 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 14.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要求:“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体现这一战略方针的军事行动是(    )

    A . B . C . D .
  • 15.

    与下边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相符合的事件是(    )

    A . 制定《共同纲领》 B . 作出抗美援朝决策 C .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6.

    某同学举办“新中国65年发展成就展”,拟分“艰苦创业”“曲折探索”“改革开放”“世纪跨越”四个篇章。应入选“改革开放”篇的是(    )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7. 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①梭伦  ②屋大维  ③伯里克利  ④汉谟拉比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8. 某班举行辩论会。甲说,这场运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乙说,这场运动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举起了人文主义旗帜;丙说,这场运动开辟了“发现人”的时代。他们共同探讨的是(    )

    A . 基督教创立 B . 文艺复兴 C . 光荣革命 D . 启蒙运动
  • 19.

    某同学整理的下边这张资料卡片,可用来研究(    )

    A . 《权利法案》的政治影响 B . 《独立宣言》的正义立场 C . 《人权宣言》的革命要求 D . 《拿破仑法典》的历史地位
  • 20.

    下边是某同学在历史课堂笔记上记下的一组关键词。他学习的应是(    )

    A . 拉美独立运动 B . 美国南北战争 C . 日本武装倒幕 D . 法国巴黎公社
  • 21.

    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巴黎和会资料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和会的(    )

    A . 时间 B . 性质 C . 内容 D . 影响
  • 22. “这次行动……在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先例,它迫使希特勒德国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这次行动距今(    )

    A . 60年 B . 70年 C . 80年 D . 90年
  • 23. “横空出世一战中,工业军事显威名;七十四载旗帜红,大厦倾覆两极终。”这句话描述的是(    )

    A . 美国的崛起 B . 印度的重建 C . 德国的分合 D . 苏联的兴替
  • 24.

    下边漫画形象地描绘了欧洲一百年间从纷争到联合的历程,联合的关键环节是哪一组织的建立(    )

    A . 联合国 B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 独立国家联合体 D . 欧洲联盟
二、填空题
三、综合题
  • 30. 阅读下列材料: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

    请回答:

    1. (1) 材料中的“臣”是谁?这是他给哪位皇帝提出的建议?

    2. (2) 用准确的词句概括这个建议,并简述其实施产生的影响。

  •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请回答:

    1. (1) 材料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

    2. (2) 李济深对国民政府下讨伐令持什么态度?归纳他所持态度的理由。

    3. (3) “陕变”的解决对时局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 32. 阅读下列材料:

    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改革使俄罗斯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请回答:

    1. (1) 材料中“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障碍”的制度是什么?

    2. (2) 主持改革的沙皇是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 (3) 俄国“19世纪最后十年的转型”表现在哪里?

  • 33.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请回答:

    1. (1) 洋务派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背景下开始近代工业建设。洋务派工业建设的成就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2. (2)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这段话反映了近代工业发展的什么问题?

    3. (3) 近代工业举步维艰,制约其发展的主要有资金、技术、市场、政治环境诸方面因素。将制约近代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分别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方面

      具体表现

      资金

      技术

      市场

      政治环境

    4. (4) 近代许多工业品都带有“洋”字,如洋车、洋枪、洋炮、洋油、洋布、洋灯、洋伞等,今天这些词语大都消失了。洋名消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34. 世界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联系不断加强的历史。请回答:

    1. (1) 一般认为,真正的世界历史开始于新航路开辟。简述新航路开辟在推进世界联系方面的作用。

    2. (2) 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从广度、深度上助推了世界联系的增强。试从生产力发展、交通通讯手段改进两个方面给予说明。

      方面

      说明

      生产力发展

      交通通讯手段

    3. (3)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是时下热销书。书中记述,2004年圣诞节,美国人萨拉一家收到39件圣诞礼品,其中25件是中国商品。萨拉突发奇想,决定全家不买中国商品。在经历了无数有趣而无奈的尴尬后,2006年元旦,萨拉全家不得不与中国商品重修旧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