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0-03-13 浏览次数:16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由于电影《中国机长》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B . 为了提高大家阅读的兴趣,我校文学社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和主题诗歌朗诵。 C . 博物馆举办非遗体验活动,旨在让人们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D . 长春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二、基础知识综合
  • 2.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①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练出来的。②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③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④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A。”B”。)⑤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辩上。⑥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    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 常常    书中的学说,常常    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⑦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⑧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zhì    ,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 (1) 给语段中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大)  ②停zhì(

    2. (2) 第①、⑤句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②改为

    3. (3) 请为第④句选择恰当的标点符号,正确的是(
    4. (4) 依次填入第⑥句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A . 怀疑  评判  辩论  修正 B . 怀疑  辩论  评判  修正 C . 辩论  怀疑  评判  修正 D . 辩论  评判  怀疑  修正
三、句子默写
  • 3. 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1. (1) 溪云初起日沉阁,。(许浑《咸阳城东楼》)
    2. (2) 《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景的句子是
    3. (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写出诗人贬谪地之偏,被贬时间之久,表达内心的愤懑与辛酸的诗句是
    4. (4) 《岳阳楼记》中描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在阴雨连绵时“登斯楼”就会产生“”的悲伤心情。
四、诗歌鉴赏
  • 4. (2018·广州)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1) 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 (2) 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五、对比阅读
  • 5. 阅读古文(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 (1) 本文作者(人名),是(朝代)文学家。
    2. (2)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林壑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③既得泉于山谷之间

      ④遂书以其亭焉

    3. (3) 翻译下列句子。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 (4) (甲)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①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周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5. (5) (乙)段中“”和“”(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为“丰乐亭”的原因。(甲)(乙)两段文字都表现出作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6. (6) 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游历山水,写下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名篇。正如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请结合两个文段,谈谈欧阳修是怎样的一个人。
六、现代文阅读
  • 6. (2018·黄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爷爷的黄豆

    王琼华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玩耍。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爷爷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生意越做越大。于是,成了镇子里最大的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显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这笔活命钱,我一直没有拿,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根据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删改)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叙写了祖孙三代人的人生故事,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B . 小说中的“父亲”赌钱输掉染坊,“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表现了“爷爷”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心情。 C . 小说中的“我”明明知道金珠子在哪里,但他坚决不取用,这与“父亲”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 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尤其擅长于捕捉典型的细节,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鲜明突出。
    2. (2) 小说中画横线的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
    3. (3) 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爷爷”的个性特征。
    4. (4) 小说中说“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爷爷给了,我的财富”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两条你读这篇小说所收获的人生感悟。
  • 7. 阅读《人当有所畏惧》,回答后面小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这里孔子指出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⑤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二)这是恃器而无恐。

        ⑥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恃书而无恐。

        ⑦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选文有改动)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④-⑥段列举了哪三种“有恃无恐”?
    3. (3) 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4. (4) 你认为“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 8.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节选自《水浒传》第三回)

    1. (1) 《水浒传》的“回目”有形式整齐的特点,请根据选文内容,补全“回目”。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2. (2) 选文刻画了说话的这个人物怎样的特点?
    3. (3) 请再列举出两个以选文人物为主人公的情节。
  • 9. “小说故事会”就是同学们从初中统编教材推荐阅读的名著中选取一个故事讲述。你准备讲哪部小说中的故事?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谁?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七、综合性学习
  • 10. 某学校九年级将在12月19日举办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小说故事会”。请你以九年X班班委会的名义,给校长写一封邀请函。
八、作文
  • 11. 题目:陪伴

    作文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表现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感情。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从所给材料中自选角度,自拟文题,写一篇文章。

        邰丽华2岁的时候,因为高烧注射链霉素,而永远失去了听力。她7岁进入宜昌市聋哑小学。这时,舞蹈这种和音乐密不可分的艺术深深地吸引了她。

        在邰丽华心中,舞蹈是一种看得见的、彩色的音乐;舞蹈是一种能够表达她内心世界的、美丽的语言。从宜昌市聋哑小学,到武汉市聋哑中学,不论学习多紧张,她每天都要挤时间练习舞蹈。她练得很苦、很苦,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新伤落着旧伤。邰丽华于2004年在雅典残奥会上领舞《千手观音》震撼世界,并登上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她创编并主演的精缩舞剧《化蝶》轰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被世界残疾人代表大会称为“全球六亿残疾人的形象大使”,被联合国机构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

        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止她对舞蹈的热爱;没有什么灾难,能毁灭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作文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表现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感情。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