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4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17-08-17 浏览次数:406 类型:中考真卷
一、<b >积累与运用</b>
  • 1. 用课文原句填空

    1. (1) 己所不欲,。(《<论语>十则》)

    2. (2)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 (3) ,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 (4) 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5. (5)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 (6) 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7. (7) 《过零丁洋》表现文天祥崇高爱国情怀与坚贞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龙岩,作为闽西当今的首府,她不及北京乃至省城的繁华,也避免了繁华带来的喧嚣□她不似县城格局偏小乃至一览无余,又保留了小县城特有的小家bì玉般的踏实。这是一个善于把握分寸的城市,恰到好处的________(A.宽阔    B.宽松)而不疏阔,恰到好处的________(A.热烈  B.热闹)而不喧嚣,就连她的气候,也是恰到好处的中。与周边城市相比,炎夏时她也热,严冬时她也冷,热也好冷也好都不似周边的偏激,总是让你觉得舒适,却不会不使人懒散。相反,倒有一点隐隐地催人振作的意味。(摘自马卡丹的《微语龙岩》)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字注音。

      小家

    2. (2) 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分别是(填写字母)。

    3. (3) 在文中的“□”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4. (4) 下面的句子有语病,请予修改。

      总是让你觉得舒适,却不会不使人懒散。

  • 3.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1)

      【寻家风】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在 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我的母亲》)

            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材料三:下面图片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规矩

      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请写出两种。

    2. (2) 【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①家和万事兴     ②天道酬勤    ③百善孝为先

    3. (3) 【授家风】王礼同学考试完后回到家,一进门就把书包扔到沙发上,翘起腿看电视。此时,爷爷和张大爷正在聊天。妈妈走过来说:“礼礼,见到客人要问好,坐有坐相……”王礼觉得很委屈,大声说:“没那么多规矩,你不是说考试考好就行啦!”

      当地人都称颂王爷爷家教有方。爷爷晚上找王礼谈心,你认为以下哪一项最符合爷爷说的话。(    )

      A . 礼礼,没有规矩咋成方圆?不讲规矩,分数再高也没用。 B . 礼礼,你考试这么辛苦,在自己家里不用讲究那么多规矩,放松一下,没事的,别听你妈的。 C . 礼礼,妈妈要你讲文明,有礼貌,这是对的,这也是我们王家人的传统。学习、考试也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做人和做事。 D . 现在你要以学习为主,考上一中最重要,规矩的事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
    4. (4) 【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

  • 4. 下面对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 B .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笛福,作品以奇异的想象和辛辣的讽刺,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 C .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又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D . 《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拉着一辆黄包车在风雨中哆嗦,在烈日下喘息,让读者感受到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
  • 5. 简答题

    1. (1) 简述真假“黑旋风”的故事。

    2. (2) 简述鲁滨逊制陶器的经过。

二、<b >阅读理解</b>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文侯:指魏文侯,战国初年魏国国君。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一:当初。会:约定。③罢:取消。

    1. (1) 下面句中的“期”与“文侯与虞人期猎”中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造饮辄尽,在必醉 B . 道不通,度已失 C . 日中,过中不至 D .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②乃往,身自罢之。

    3. (3) 魏文侯是在什么情况下去跟虞人会面的(可用文中词语回答)?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 7.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重要的是阅读力而非阅读率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日期间,有人对“你读了几本书”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阅读率明显下降。我认为,这样的调查也有失偏颇,因为时代在发展,很多阅读已不再依靠纸质,而是在网上进行的。纸质阅读率的下降并不能说明整体阅读率的下降,也不能代表人们就远离了读书,我们不能仅凭纸质图书的销售下降就认定现在的中国人不爱看书了,只能说明人们的阅读生活正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但是中国人的阅读的确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不管是纸质的阅读还是泡在网上的所谓“阅读”,所花的时间不少,但收获并不大,大多是一种“娱乐化、低智化”的阅读。对很多人来说,阅读率可能并不低,但阅读力却在萎缩。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所谓阅读力,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很长时间以来,鲁迅著作一直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指明灯,但如今鲁迅的著作在中学教材里被削减,甚至成了很多青年学子的阅读障碍,这就反映了如今阅读力的下降,因为鲁迅著作恰恰是需要用心去读的,需要费点脑力才能读懂它。

           造成阅读力下降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阅读仅仅是为了实用而已。能掌握一门实用的手艺,能考上名校,能找个工作,就是阅读的全部目的。因此,对如何从阅读中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嗤之以鼻。其实,培养一个会思考的脑袋,才是阅读的最重要目的。

           造成阅读力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微博为代表的“低智化”阅读方式的流行。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热衷于微博阅读的人群,除了获得短暂的感官快感外,又能得到多少的思想升华?

           我以为,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文化作为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而国民阅读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石,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所以,最重要的不是阅读率而是阅读力,是怎么读和读什么!(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1. (1) 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 仅凭纸质图书的销售下降就认定现在的中国人不爱看书了,这种想法过于片面。 B . 中国人的阅读大多是一种“娱乐化、低智化”的阅读。 C . 热衷于微博阅读的人群,除了获得短暂的感官快感外,还可以得到不少的思想升华。 D . 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2. (2) 文中提到造成阅读力下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 (3) 结合文中一些观点,你觉得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 8.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种欢喜得欢喜

    顾晓蕊

        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阳光洒满小院。很多孩子在玩滑梯、荡秋千,或在院里你追我赶地疯跑,清脆的笑声中,夹杂着含糊不清的话语。一个穿着棉布碎花裙的女孩,蹲在一棵桂花树下,眼睛盯着地面,仿佛周围的喧哗都与她无关。

        这是一所聋儿语言康复中心,看着那小小的、孤单的身影,我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酸楚。

        每天为生活奔波忙碌,还要与青春期的女儿“过招”,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低落。在某论坛看到“跟我一起做义工吧!去找寻‘快乐密匙’”这句话后,一个周末,我跟随志愿者来到这所特殊的学校。

        我上前跟女孩搭话:“你几岁了?家住哪里?”可她不予理睬。她就像生活在孤岛上,喧哗如潮水般漫过来,经过她身边时,皆要绕道而行。她低着头,用树枝在地上胡乱画着,这让我感觉很没趣。

        难道她听不到我讲话,或者不会说话吗?我带着疑惑向老师询问,他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女孩曾接受过学前语言康复训练,她既聪明又努力,各方面恢复得很快,能与他人正常沟通交流。后来,她到一所普通小学就读,也可以跟上班里的学习进度。但跨进初中以后,她变得敏感、脆弱。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嘲笑的眼神,都会在她的心里掀起滔天波浪。她的心情变得很烦躁,不愿与人交流,成绩自然一落千丈。父母只好给她办理休学手续,把她送到这里接受心理辅导。

        我和她之间仿佛隔着一堵墙,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走进她的心灵深处?我忽然想起包里装着随身听,里面有女儿从网上下载的歌曲。怕影响学习,为此事我还批评过她。

        我把随身听的声音调大,是曲调清悠的《蓝莲花》.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她缓缓地转过身来。我心里一阵暗喜,把随身听递到她手上,然后教她如何选歌。我们相对而坐,听了一首又一首的歌,她黑亮的眸子里闪动着笑意。

        我后来又去过那里两次,每次去之前,都会下载一些好听的歌。她仍旧不跟我说话,却会主动坐到我身边,与我一起静静聆听,神情中多了几分亲近。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被一些琐事缠身,抽不出闲暇时间,很久没有参加活动。

        半年以后的某一天,当我走进康复中心的教室时,看到她正伏在桌上。她托着腮想了一会儿,低头在纸上迅速写几句,显得那么认真而又郑重,竟没有留意到身后的我。有个短发女孩站在门口冲她招手,她放下手中的笔,像风一样跑出教室。

        我在她原来的位置上坐下,目光扫过桌上的 笔记本,看到一行行整齐清秀的字:

        妈妈来看我了,给我一个甜甜的吻。她还告诉我,你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对于妈妈来说,都是值得高兴和骄傲的事。听了妈妈的话,我好开心啊!

        中午,我们吃了芹菜水饺,这是我最喜欢吃的,味道简直棒极了。想起在家时,妈妈经常包饺子给我吃,我希望能早些好起来,这样就可以和家人团聚了。

        老师说,每个人的心是一块田,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我要种下快乐,因为我想做一个快乐的人,也想带给别人快乐。

    ……

        就在这时,女孩跑回教室,当她看到我的时候,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阿姨好,我想您了!”她缓慢地说道。这下轮到我吃惊了,自从认识她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她开口说话。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珍珠落在盘中,是那么的清悦动听。

        她的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心里浮起一阵愧疚。我曾经有过很多抱怨和不满,为女儿不小心打翻奶茶而发火,因她写作业太慢而大声指责……而对她的优点却视而不见。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我可以尽量给予宽容和耐心,对身边的亲人却吝于赞美。

        我的心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荒芜的花园。从今以后,我也要在 心田里播下快乐的种子,收获满心的欢喜。我从来没有像这一刻那样,希望赶紧回到家中,给女儿一个深情的拥抱,并真诚地对她说:“孩子,其实你真的很棒。”

    (有删改)

    1. (1) “我”与小女孩的交往中,心理发生了多次变化。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没趣→→欣慰、愧疚

    2. (2)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她的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心里浮起一阵愧疚。”

      ①她的哪些变化让“我”感到欣慰?

      ②“我”又为什么会产生愧疚?

    3. (3) 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品味下面句子。

      “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珍珠落在盘中,是那么地清悦动听。”

    4. (4) 作者为什么以“种欢喜得欢喜”为题,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

    5. (5) 作者说:“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我可以尽量给予宽容和耐心,对身边的亲人却吝于赞美。”有时我们对身边的人(家人、同学、老师等)也缺乏宽容和耐心,也吝于赞美。试举一例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三、<b >作文</b>
  • 9.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65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

    题一:以“我是一个幸运的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题二:根据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阿拉伯有句谚语:“为了玫瑰,也要给刺浇水。”因为,如果你不能忍受那些扎在心头的芒刺,甚至,将那些芒刺化为刺激自己前进的动力,那么又如何为自己博得一座可以悠游一辈子的心灵花园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