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2020年高中历史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0-03-13 浏览次数:404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 1. 《墨子,尚贤下》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基于此,墨家思想主张(   )
    A . “兼相爱,交相利”以构建安定社会 B . 倡导“非攻”,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 C . 反对贵族庸才治理国家,主张“尚贤” D . 秉承“节俭节用”原则,过朴实生活
  • 2. 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而受传统和文化影响,齐国的君主奉行“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的原则,使齐难以实现霸权统一。这说明(   )
    A . 齐国仍严格遵守分封制度 B . 客观环境影响了文明程度 C . 文化差异决定了称霸胜败 D . 独特国情有利于秦国统一
  • 3. 汉文帝时,政府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汉武帝时,盐铁酒官营,官府在京师设平准官平抑物价。到汉昭帝、元帝时,政府废除酒类专卖改为向卖酒者征税,并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说明西汉时期(   )
    A . 统治者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 B . 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 C . 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D . 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
  • 4. 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曾指出:“盖汉儒之与方士,不可分矣。其所以然之故,因儒家尊君,君者,王者之所喜也;方士长生,生者,亦王者之所喜也。二者既同为王者之所喜,则其势必相妒,于是,各盗敌之长技,以谋独擅,而二家之糅和成焉。”由此可知,两汉时期方士神学家群体地位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 儒家学说实现了宗教化 B . 汉朝强化神权政治 C . 道教建立影响逐渐增强 D . 与汉代儒学相适应
  • 5. 北朝时期,土地买卖仅限于永业田,仅仅“得卖其盈”,“买所不足”;到唐朝时,在好几种情况下,口分田都可以买卖,广大贫困农民可依法货卖自己的份地。这一变化(   )
    A . 加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 . 稳固了自耕农经济 C . 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 . 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 6. 唐初,进士、秀才多来自(国家)学校,生徒占优势。但因为国学生徒多是达官贵戚的纨绔子弟,使得(国家)学校呈陵替之势,特别是武则天执政时,学校殆废。安史之乱后,乡贡(私学)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这种变化说明(   )
    A . 科举制度严重阻碍学校发展 B . 士族政治冲击了教育发展 C . 教育变革适应官僚政治需要 D . 科举录取途径日益多元化
  • 7. 明初设置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深受君主信赖,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可以得到更多授权,更好地统领地方。所以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 )
    A . 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要求 B . 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C . 地方官不断威胁中央集权 D . 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
  • 8. 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女性形象占作品人物形象的1/3以上,其中作者着力描写的女性形象也达近百位。这里面的女性形象,或能拥有完整的自我(如闻蜚娥和严芯们),或能痛苦地找回失去的自我(如萃瑶琴和陆慧娘们),或能执着地维护女人与“人”的尊严(如杜十娘和王娇莺们)。这反映了当时(   )
    A . 文学具备政治批判色彩 B . 女性自我意识有所觉醒 C . 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 . 男女平等观念趋于流行
  • 9. 据统计,在清朝前期的196年中,顺治十二年(1655)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至雍正五年(1727)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总计39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欧美各国“在广州收泊贸易”,南洋地区的国家到闽、浙、江海关贸易。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
    A . 闭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B . 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开放状态 C . 外来侵略左右政府贸易政策 D . 政府对海禁的执行较为不力
  • 10. 有学者在其著作中对19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如何由天朝中心主义转型为现代国际社会的一员,并艰难地转向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模式作出了细致阐述与精辟分析。下列表述最符合这种“转型”的是清政府(   )
    A . 放弃对周边国家的传统宗藩隶属关系 B .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游历、经商和传教 C . 不断地与西方国家签订各种类型条约 D . 主动向外国派出公使并在外设立使馆
  • 11.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努力下,朝廷终于同意从1872年到1875年间,每年派出三十名留美幼童,分四批,共计一百二十人。但1881年清政府决定将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国内,原因是幼童“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留学计划的破产从实质上说明了(   )
    A . 传统观念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 B . 留学教育威胁了清政府的统治 C . 顽固守旧派势力抵制留学教育 D . 教育制度呈现半殖民地化特征
  • 12. 据统计,某时期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421都,约占总数的73%,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153部,约占总数的27%。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中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253部,约占45%,社会科学和人文类300部,约占55%。这种情况(   )
    A . 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一定基础 B . 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逐步深入 C . 延续以往重文轻理的文化传统 D . 反映出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
  • 13. 下表是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观点的变化情况。

    五四运动前

    五四运动后

    对帝国主义的看法

    美国总统威尔逊是“现在世界上的第一好人”,大同盟(国际联盟)果然成立,那秘密条约,不正当的借款,过分的军备,强国的跋息,都不能够存在。

    威尔逊的十四条宣言都成了空话。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即帝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即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的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

    对人民群众的看法

    群众意识,每喜从同,恶德浊流,惰力甚大。非有先觉哲人,力抗群言,独标异见,则社会莫由进化。

    必有一班糊涂的人说皇帝最有用最贵重,或是说做官的、读书的最有用最贵重。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以上变化表明五四运动(   )

    A .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B .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C .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 D .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 14. 下表是1920年时新式产业与传统产业所占产值的比重,据此可知当时(   )

    部门

    总产值合计(万元)

    新式产业

    传统产业

    总产值

    (万元)

    占合计

    (%)

    总产值

    (万元)

    占合计

    (%)

    农业

    1049494

    ——

    ——

    1049494

    100

    制造业

    514346

    88287

    17.16

    426059

    82.84

    矿冶业

    29050

    10566

    36.37

    18484

    63.63

    运输业

    58303

    28377

    48.67

    29926

    51.33

    总计

    1651193

    127230

    7.70

    1523963

    92.30

    A . 新式产业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B . 生产方式的近代化程度较低 C .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逐渐改善 D . 传统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 15. 1935年10月,在吴起镇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张闻天明确指出:“一个历史时期已经完结,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新的任务就是“要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这说明(   )
    A . 红军长征实现了胜利会师 B . 民族矛盾促使中共拥蒋抗日 C . 中共仍实施民主革命纲领 D . 土地革命是中共的核心任务
  • 16.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漫画,该作品

    “敬祝进步”(缪印堂作)

    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 (   )

    A . 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B . 表达了工业落后面貌改变后的喜悦 C . 反映国家开展经济建设的计划性 D . 体现了民众交通工具实现巨大飞跃
  • 17.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外交部长陈毅陪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后访问了欧亚非14个国家。在访问埃及时,周恩来拟定出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在马里期间,周恩来宣布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坚持平等互利、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等八项原则。由此可知,此时期的中国外交(   )
    A . 为打破国际困局进行灵活调整 B . 固守建国初期制定的外交政策 C . 带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D . 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超越
  • 18. 1977年底,四川省委在农业方面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将农民的自留地增加到总耕地面积的15%左右。并且支持农民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这说明(   )
    A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B . 个体小农经营得到广泛认可 C . 农民生产自主权迸一步扩大 D . 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发生变化
  • 19. 雅典城邦对官员的管理有一整套的监察制度,“遴选出的官员在上任之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人民法庭)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官员在卸任之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这时若有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陪审法庭就会依法进行审理。”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 . 贯彻了城邦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 B . 重视司法审判中程序性民主原则 C . 陪审法庭是专门的官员督查机构 D . 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理念深入人心
  • 20. 苏格拉底说他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理想国》主要讨论的就是正义。亚里士多德更关注什么样的正义是最现实和可能的。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
    A . 试图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 B . 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 C . 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D . 致力于实现公民内部的平等
  • 21. 意大利思想家弗吉里奥(1349—1420)在其著作《论绅士的风度与自由研究》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即博雅教育,它包括德育、体育、智育和军事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他认为体育与知识学习同等重要,体育就是要对身体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服从理性。弗吉里奥的教育观(   )
    A . 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B . 受到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C . 摆脱了神学教育思想的束缚 D . 成为全面教育思想的源头
  • 22. 英国贵族和议员们在经历了内战与共和的混乱后都认可了君主制,在不打算对其进行结构性更改的情况下,并不想让政治制度发生显而易见的变革,寻求的是法理上的延续性而非革新。这说明英国(   )
    A . 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完成 B . 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完善 C . 政治中的传统势力强大 D . 君主制未发生实质变化
  • 23. 1692年,一位牧师给牛顿写信,请教关于万有引力和宇宙性质的一些问题。牛顿在回信中说:“当我写作关于宇宙系统的著作时,就曾经特别注意到足以使深思熟虑的人们相信上帝的那些原理。当我发现我的著作对这个目的有用时,没有什么事情能比这更让我高兴的了。”材料表明(   )
    A . 科学理论有利于人们思想解放 B . 经典力学未能冲击神学思想 C . 宗教思想启发了近代科学研究 D . 科学研究与宗教可以相兼容
  • 24. 1844年,正义者同盟吸收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观点,宣称人类的爱是消灭贫富之间矛盾的手段,要通过号召相互谅解,用和平方法建立同志式的劳动组织。由此可知,这(   )
    A . 标志着共产主义同盟形成 B . 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增强 C . 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 D . 表明社会主义得到初步实践
  • 25. 1848年,英国漫画家威廉·纽曼在《庞奇》杂志上发表了一首题为“脏兮兮的泰晤士老爹”的配图诗。其中“泰晤士老爹”被拟人化的描绘成一副流浪汉的模样。该图客观上说明(   )

    A . 工业化带来环境问题的必然性 B . 政府有必要增强自身社会职能 C . 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 D . 社会底层成为环境治理的主力
  • 26. 1921年,俄共在第十一次代表会议上通过的《党在恢复经济方面的当前任务》的决议中指出:“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有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这说明(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俄共认可 B .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市场作用 C . 新经济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D . 俄国需要利用市场因素发展资本主义
  • 27. 1947年,法美两国针对马歇尔计划产生了不同的理解。美国试图用马歇尔计划调解法德矛盾,法国将其视为继续压制德国的手段。但在美英等国的压力下,法国被迫放弃对德强硬政策。这反映了(   )
    A . 法德已经实现了初步和解 B . 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C . 意识形态影响马歇尔计划 D . 两极格局蕴含着一定危机
  • 28.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时,英国决定不加入。1957年创建欧共体的《罗马条约》签署时,英国也缺席。1963年1月,英国在欧共体大会上提出加入申请,但遭到法国的否决。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1975年6月,英国进行第一次脱欧公投,结果67%的民众赞成留在欧共体。英国在欧洲联合上的态度反映了(   )
    A . 区域一体化有助于消解国民间的隔阂 B . 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之间的纠葛 C . 世界格局左右英国在一体化上的选择 D . 欧洲联合并不会影响到英国的发展
  • 29. 下图反映的是1965—1972年纽约市场每盎司黄金价格走势。图中变化说明(   )

    A . 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B . 美国民众的购买力提升 C . 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增强 D . 原有货币体系不断完善
  • 30. 该文学流派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运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将自己的心灵置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对该文学流派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以浪漫主义风格寻求理想世界 B . 以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社会丑恶 C . 以印象主义技巧再现宁静自然 D . 以现代主义手法表达复杂情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题15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 31.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李宗仁等以“建设广西,复兴中国”为口号,开始了经营广西策略。提出了具有广西特色的三自政策,即“自治、自卫、自给”,以村为自治单位,实行村治。在推行村治过程中独创“三位一体”制:一个是崭新的创造的基层政治制度,一个是实现民权主义最具体的办法——村街民大会,一个是具有战斗性的组织和训练的民团。基层自治组织依托民团,实际上既作为政治动员的手段的同时也带有军事动员的意味。……这结束了广西乡村社会散杂而无严密组织的状态,过去历代王朝统治未曾到达的边远少数民族山区也都建立了乡村“政权机关”。

    ——摘编自侯晓光《村民自治研究:基于清末民国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广西基层自治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 32. 中美经济关系在近代中美两国交往的历史上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845—1920年美国对华贸易量占其贸易比重示意图

    材料二:1933年5月,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宋子文赴美商讨双边经济关系,并准备向美国商借用于购买棉花和小麦两笔500万美元的信贷,以应国内经济和国防之急需。美国对此有自己的考虑,主动把贷款总额提高到5000万美元。5月29日,宋子文与美国金融复兴公司签订《中美棉麦借款合同》,合同规定:“由美国金融复兴公司贷给中国政府5000万美元,其中4000万用于购买美国棉花,1000万用于购买美国小麦。”但美国国务院对此合同持否定态度,反对借款给中国,理由是中国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而且这样一笔贷款会激怒日本。最后罗斯福否定了美国国务院的意见。

    ——以上摘编自王建郎、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美国对华贸易量占其外贸比重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棉麦借款合同》签订的背景及影响。
  • 33.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章句上》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荀子·富国》

    材料二  近代以来,魏源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潮作为引入西学的桥梁,梁启超等曾经将《明夷待访录》等书多次偷偷翻印,以此作为宣传民主的材料。梁启超高呼《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还要早数十年,康有为、谭嗣同等也都对《明夷待访录》等民本思想代表作极为推崇。不但维新派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极为推崇,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将之看作是提倡民主革命的先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相对较小的孙中山也曾评价“惟有黄梨洲先生,空传忠孝,卓萦能文章,高瞻远识,超越千古”。

    ——摘编自允春喜《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对民本传统的再诠释》

    材料三  中国传统儒家认为“民惟邦本”,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具有了民主的色彩,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与西方民主在政治理念上所坚持的“主权在民”、人人平等是有明显区别的。

    ——摘编自朱宏军、张厚军《中国传统民本与西方民主之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推崇黄宗羲思想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不同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