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更新时间:2020-03-13 浏览次数:306 类型:高考模拟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 1. 《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 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 . 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 . 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 . 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 2. 《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   )
    A . 证明王权的合法性 B . 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 C . 宣扬天人合一思想 D . 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 3. 宋代出现了专门从事某种营生的中介性行业。在农村的土地经营之中,出现了充当地主与佃户之间媒介的“业主”;在商业领域,出现了联结客商与铺户的中介经纪人。这说明宋代(   )
    A .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 . 社会结构根本变化 D . 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 4. 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
    A . 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 . 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 . 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D . 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 5. 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到:“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这说明(   )
    A . 西学传人导致民族工业破产 B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 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发展 D . 国内市场走向开放
  • 6. 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   )
    A . 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B . 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 C . 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 D . 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
  • 7. 1948年,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口号”,将初稿第24条“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组织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修改为“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这种修改是为了(   )
    A . 促成战略决战 B . 扩大统一战线 C . 转移工作重心 D . 实现民族平等
  • 8. 下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

    时间

    结构

    1954年

    序言

    总纲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旗、国徽、首都

    1982年

    序言

    总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国旗、国徽、首都

    这一变化表明(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 .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D .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
  • 9. 罗马法学家吉拉尔力证《十二(铜)表法》的真实性。他从三个维度表明《十二(铜)表法》并非虚构:

    历史

    罗马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多有《十二(铜)表法》的记载,且常引用其律文。

    法律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适合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农村公社解体后的自然经

    济社会,而不适合于公元前二世纪末手工业和商业已有了相当发展的罗马

    共和国时代。

    语言学

    《十二(铜)表法》条文所用的文字,都是当时的古拉丁文,和公元前二世纪

    以前所习用的拉丁文,其体裁大不相同。

    吉拉尔的撰述过程表明(   )

    A .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B .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C . 利用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能形成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D . 文学作品中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记录准确可信
  • 10. 1761年法国新教徒卡拉斯之子上吊自杀,狂热的警察和民众臆断“卡拉斯欲阻止儿子改信天主教”实施了谋杀,卡拉斯被判有罪,折磨至死。深感震惊的伏尔泰亲自调查事件和搜集证据,撰写并出版了《卡斯拉先生之死的原始文件》,震动欧洲,三年后该案平反。该事件(   )
    A . 导致了法国宗教改革 B . 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觉醒 C . 传播了平等法治理念 D . 瓦解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 11.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
    A . 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 . 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C .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 . 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 12. 某文学流派: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与该文学流派风格一致的绘画作品是(   )
    A . B . C . D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0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过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到7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由60年代的纤维、石化、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转向机床、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日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以彩色电视机、汽车、机床为代表的加工组装业。以电视机为例:1966年,日本电视机迅速占领美国市场。其中,黑白电视机的市场占有率由1965年的10%增加到1970年的28%,彩色电视机由1965年的1%增加到1970年的16%,由此引发日美彩色电视机摩擦。1968年3月,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向商务部起诉日本11家电视机生产企业,要求对日本生产的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征收反倾销税。经过美国财政部和关税委员会调查,1971年3月,美国财政部决定征收反倾销税。1980年4月两国达成和解,最终以美国放弃征收反倾销税、日本支付一定和解金的方式解决。1985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经济泡沫急剧扩大,日本经济长期停滞。

    --赵瑾《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特点》

    材料提供了一个日美贸易摩擦的案例,蕴含了经济全球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15. 材料一:《1787年宪法》及修正案

    时间

    文献

    内容

    1787年

    1787年宪法

    众议院人数及直接税税額,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

    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

    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

    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再加上所有其他

    人口的五分之三。

    1869年

    第15条宪法修正草案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与担任公职权,不得因种

    族、肤色、出生地、信仰或以前是奴隶而被任何

    州加以拒绝和限制。

    1870年

    第15条宪法修正案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

    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和限制。

    材料二:1870年2月,美国第15条宪法修正案在国会获批准。废奴主义者威廉•格里森赞美它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行动,能与这个了不起的、静悄悄的、突然将四百万人从拍卖场转移到投票箱前的修正案相比。”但共和党激进派亨利•亚当斯评论说,第15条宪法修正案“更突出的特点在于它过大于功”。

    --摘编自梅祖蓉《公民权与政治权利的伸张与妥协》

    1. (1) 根据材料一,与1787年宪法相比,指出美国第15条宪法修正案的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得以通过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15条宪法修正案的影响。
  • 16. 材料一: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7年1月27日,美国“阿波罗1号-飞船模拟发射时失败,3位宇航员丧生;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载人登月;1971年6月29日,苏联“联盟号”飞船返回时密封舱漏气,3名宇航员遇难。

    --摘编自卢顺:《人类航空历史上的灾难》

    材料二:1970年4月13日,美国“阿波罗13号”飞船即将抵达月球时,氧气罐爆炸,电源损坏,登月失败。……航天员首先感到极度恐惧绝望,后经过精密测算和细致分析,设计出返航方案。在“阿波罗13号”即将重返地球大气层时,为防止出现任何可能的干扰,苏联关闭了境内所有与阿波罗计划频道相同的无线电通讯,同时派遣船只前往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共有12个国家提供了救援舰船和飞机,分布在美国军舰未能顾及的海域

    内等候。最终,“阿波罗13号”成功返回地球,此次航天事故也被称为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美】恩斯特•史都林格《有这么多人吃不上饭,为什么还要探索宇宙》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人类探索太空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阿波罗13号”登月行动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 17. 材料一:我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由陈望道翻译。新中国成立前,陈望道译本在全国共发现17种版本。

    《共产党宣言》译介版本部分刊布情况

    著者

    译者

    出版发行

    出版日期、版次

    备注

    马格斯

    安格尔斯

    陈望道

    社会主义研究社(上海)

    1920年8月出版


    马格斯

    安格尔斯

    陈望道

    社会主义研究社(上海)

    1924年9月第三版

    56页印

    “总理遗嘱”

    马克思

    昂格士

    陈望道

    党化设(汉口)

    1927年1月分售处全国各省各大书店

    封面印“苏俄政策”

    ——摘编自陈红娟《版本源流和底本甄别——陈望道<共产党宣言>文本考辨》

    材料二:毛泽东在1936年对斯诺谈话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另两本是)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

    ——摘自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译介版本刊布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望道译介的《共产党宣言》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