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4年浙江省嘉兴市、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17-08-11 浏览次数:370 类型:中考真卷
一、<b >语文知识积累</b>
  •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míng)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jiè)。她把良师益友介绍给我们,使我们认识(qì)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她把智慧勇气赐予我们,让我们从狭(ài)的山谷走向广阔无垠的草原。

  • 2. 古诗文名句填空。

    1. (1) 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2) ,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 (3)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寄托对好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

    4. (4) 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如古诗文中“”。(写出连续两句)

    5. (5)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名句。

  • 3.

    阅读下列片段,完成“阅读积累卡”。

    【甲】

           三人大惊道:“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亏了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俟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却是怎的好?”

    【乙】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 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吧。”父亲点着头,说。

    【丙】

           “这么说,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

           “不,A , 我没有改变!我否定的只是那种无意义的、带着做作和矫情的以苦行考验意志的悲剧成分。但我永远赞赏牛虻的勇敢和他的毅力。他忍受巨大痛苦、不为任何压力所折服,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保尔,这番话你为什么不在三年前说呢,现在说出来,只有使人感到遗憾了。”阅读积累卡

  • 4. 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男有分,女有(回归)  自是指物作诗立(完成)  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参与) B . 怀乡(国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老夫发少年狂(姑且) C . 北固山下(停泊)  神情与苏、黄不(类似)  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给予) D . 清风来(慢慢地)  暮而果大其财(丢失)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相信)
二、<b >现代文阅读</b>
  • 5.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江声浩荡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像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⑪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⑫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⑬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⑭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⑮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⑯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⑰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⑱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9月14日,有删改。作者 耿立)

    1. (1) 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

    2.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

      ②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3. (3) 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 (4) 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纠结的校服

    【新闻事件】

        2014年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访问的镜头中,出现了学生们穿着宽松的蓝白运动校服的画面。随即有网友跳出来吐槽,该校服“太减分”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网上声音】

        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网友们并非真正了解我校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看法,总体来说,我们学生还是挺喜欢那套蓝白校服的,这是北师大附中的一种标志,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还穿我们的校服,说明他们对那套校服还是很留恋的。

        雨打荷叶:我倒是蛮喜欢孩子现在的校服的,便宜、实用、洗起来省力,款式还过得去。小孩嘛,讲究漂亮干什么!最好天天穿校服,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之间的攀比,也可以防止他们因爱美而影响学习。

        家有儿女:学生穿校服是应该的,可学校图方便统一订购来的校服在质量上打了折扣,夏天校服太薄,我家女儿就不肯穿。这两年来个儿蹿了很多,校服又显短了,前几天还为穿校服跟我怄气呢,真拿她没办法!

        羡慕哥:嘻,要是能穿上《继承者们》中李敏镐的那套校服,我就更酷了,天天穿也愿意。那件蓝西服,好帅!

    【专家观点】

        南京江宁区教育局王东:全区统一校服,好处很多。不仅价格便宜,质量保证,还可避免校际之间校服参差不齐的现象。

        北京服装学院顾远渊:校服的设计要考虑学校身份识别功能,便于校际之间区分,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点。一所学校最好多设计几套不同功能的校服,满足不同场合的穿着需要。

    【调查统计】某中学关于校服关注点的调查统计图

    【两地采风】

        材料1:重庆巴蜀中学校服是巴蜀学子最喜爱的服装。校服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家长、老师的观点与意见,让他们全程参与校服的研发过程。做到了学校“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和年轻学子青春风采的完美结合。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被作为校服改革的典范向全国推介。

        材料2:香港各类中小学校学生每天都要穿校服。每所学校均有校服自主选择权,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除夏装和冬装校服外,还有体育课专用服、西装礼服等。很多学校借校服来彰显自己的学校文化。不过,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很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

    (相关材料摘自互联网)

    1. (1) 对于校服,人们“纠结”哪些问题?请根据“网上声音”和“专家观点”作简要归纳。

    2. (2)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 . 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认为,他们学校的学生都喜欢那套蓝白校服,蓝白校服已是他们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已成为学校形象的代表。 B . 巴蜀中学校服改革的做法之所以被央视作为典范向全国推介,是因为学校在校服设计中融入了“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 C . “调查统计”显示,家长与学生在校服关注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家长比较关注校服的实用性,而学生更在意校服的美观性。 D . 香港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而内地一些学校的学生羡慕香港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
    3. (3) 佳洲市举办“校服T台秀”活动,其宣传标语“校服﹣﹣青春符号,流动名片”获得好评。请结合文本,从内容角度推断其原因。

三、<b >古诗文阅读.</b>
  • 7. 佳洲中学九(1)班准备以“古诗中的菊花”为题,编辑一本古诗评注集。下面诗歌是其中的两首,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评注。

    (甲)咏菊

    (乙)重阳后菊花(之一)

    宋•杨万里

    宋•范成大

    物性从来各一家,

    寂寞东篱湿露华,

    谁贪寒瘦厌年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

    菊花自择风霜国,

    世情儿女无高韵,

    是春光外菊花。

    只看重阳一日花。

    【注释】①外:见外。

    【评注】(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①”入手,用其它花来衬托菊花;(乙)诗精于描绘,“②”一词写出了菊花的灿烂美丽。

    (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③;(乙)诗借花抒感,表达了作者④

  • 8.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渔人甚

      ②便还家

      ③处处

    2. (2) 用现代汉语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 (3)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 9.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徙木偾表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 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容斋随笔》作者 洪迈)

          【注释】偾(fèn)表:放倒标帜。

    1. (1)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2.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划线的词。

      ①来吴起       

      ②予鞅本魏人       

      ③有一人徙之,予金       

    3.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邑中曰/其受之天也,贤材人远矣 B . 有一人徙 , 辄予金/送鲍浩然浙东 C . 下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 乃募民徙三丈之木予五十金/择其善者从之
    4.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5. (5) 商鞅徙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四、<b >写作</b>
  • 10. 阅读下面消息,写一则微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不超过150字。

           近日,“妈妈网”上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网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她女儿写有关“桃花”的作文,却不知道桃花长啥样。于是她在北碚区农村包下一座山,想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

    (选自2014年4月24日《重庆晚报》)

  • 1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我们总是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挣扎。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