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房山区2019年中考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0-01-30 浏览次数:215 类型:中考模拟
一、基础知识综合
  • 1. 学校在房山区霞云岭乡王家台烈士陵园举行了“淸明祭扫,缅怀先烈”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 (1) 在同学们搜集到的介绍王家台烈士陵园的资料中有下面一段话,请阅读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陵园位于霞云岭乡王家台村,陵园内长眠着抗日战争时牺牲在这里的五十多位革命烈士,四周碑墙上镌刻着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捐躯的1175名房山籍烈士的英名。陵园下方是汗青湖,湖水靛蓝(深蓝色),辉映着苍山绿松,寓意革命烈士名垂青史,万古流芳。陵园西面不远处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诞生地----堂上村。

      ①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镌(juàn)          垂的第三笔是横

      B.镌(juān)          垂的第三笔是竖

      C.镌(juān)          垂的第三笔是竖

      D.镌(juān)          垂的第三笔是横

      ②陵园牌楼上镌刻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 )

      上联:          赋,血沃太行          。

      下联:          酬,歌扬华夏党旗红。

      A.青春       群山青    壮志

      B.壮志       烽火烈    青春

      C.壮志       群山青    青春

      D.青春       烽火烈    壮志

    2. (2) 祭扫烈士墓时,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讲述了“老帽山六壮士”的亊迹。请阅读下面文字后,完成第下列小题。

           1942年4月中旬,日伪军300多人,携带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向我县政府所在地十渡村进犯。为掩护县政府机关和群众转移,我冀中10分区9团某排在老帽山一带设伏阻击。我军在近20米的高崖上凭险据守,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就在战士们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准备撤离的时候,敌人突然从背后(甲)上来,我伏击战士腹背受敌。战士们边打边撤,14名战士壮烈牺牲。最后剩下的6名战士,在(乙)之后,抱枪跳崖,英勇献身。

          英雄们的故事,使同学生们深受感动。张同学说,可以用毛主席给刘胡兰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来评价“老帽山六壮士”的英雄事迹;王同学说,用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也可以;李同学说,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要好一些;赵同学说,还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合适。

      ①(甲)(乙)两处选词填空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包围      (乙)弹尽粮绝

      B.(甲)包抄      (乙)弹尽粮绝

      C.(甲)包抄      (乙)弹药耗尽

      D.(甲)包围      (乙)弹药耗尽

      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    )(填朝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

      ③四位同学对英雄们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张同学        B.王同学         C.李同学            D.赵同学

    3. (3) 下面是一同学的发言稿,请阅读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对中国人来说,清明节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在这一天要追忆逝去的亲人,祭奠家族的祖先,在对逝者的哀思中审视生命的价值。今天我们将血缘亲情拓展开,使之转化为对为国牺牲的先烈们的缅怀。学校组织我们在这一天祭扫烈士陵园,①就是希望我们将对“英雄”的认识上升到“家国”。②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理解了清明节的内涵,追忆先人,更要善待生者,慎终追远,更好继往前行

      ①文中画线句①有一处表达欠妥,迪结合上面文字的内容加以改正。

      ②画线句②中有两处标点错误请改正。

    4. (4) 活动结束后,书法小组的同学准备用隶书来书写“雄”字。他们找来了一些名家书法作品临摹,请你观察这些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甲)柳公权书

      (乙)赵孟頫书

      (丙)曾纪泽书

      (丁)《曹全碑》

      (戊)孙过庭书

      ①上面书法作品中属于隶书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E.(戊)

      ②下列选项中属于隶书字体特点的是(    )

      A.形体齐整,笔画圆转            B.头雁尾,一波三折

      C.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D.笔画分明,结构方正

      E.有断有连,浓淡相融

二、句子默写
  • 2. 古诗文默写。
    1. (1) 复行数十步,(陶渊明《桃花源记》)
    2. (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
    3.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寄托着李白对老友牵挂与思念的诗句是:
三、诗歌鉴赏
  • 3. 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1) 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的?
    2. (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作者是的志向。
    3. (3)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白日”(斜阳、夕阳、落日)的诗句,除了《已亥杂诗·其五》以外,你读过的诗句还有“”“”(每句可以有一个字用拼音代替)。
四、课内阅读
  • 4.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公将鼓之。刿曰:“来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判曰:“来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1) 下列各组词句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项是(    )
      A . 齐师我      直木必 B . 衣食所      之若素 C . 一鼓气      吟诗 D . 望其旗      所向披
    2. (2) 翻译文中三处划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做长远谋划。 理解:大官们容易轻视敌人,不能深谋远虑。 B . 小信来字,神弗福也。 翻译:这点小小的诚信,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给您的。 理解:曹刿认为,像“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不敢虚报数目”这样的事并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不会因此保佑鲁国打胜仗。 C . 公将鼓之。判曰:“未可。 翻译: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 理解:曹刿因为担心敌人的伏兵,所以在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时阻止了他。
    3. (3) “民为贵,社稷次之”是孟子的一句名言,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联系上文,结合链接材料,说说鲁庄公、隋文帝、汉高祖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链接材料一)

          (高祖)乘與四出,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尝遇关中饥,谴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撤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綦

          (《隋书高祖纪》有删改)

          (链接材料二)

          (沛公)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非有所侵暴,无恐!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释)①高祖:即隋文帝(541~604年),名杨坚,北周隋王,后废北周静帝而自立,建立隋朝。②关中:地名即今陕西省。③綦(qí):通“期”,满一个月。④沛公:指刘邦。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⑤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受用。

五、名著阅读
  • 5.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是《论语》中的一则语录。请你结合读过的名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限100字以内)
六、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07年6月1日零时0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鑫诺三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0次发射。

        用于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是一枚三级液体火箭,具备对有效载荷进行大姿态调姿的能力,可执行一箭多星的发射任务。

        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0次飞行。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科学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并多次承揽发射国外商用卫星,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具有的高科技产品。

        (材料二)

        2014年12月7日中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中巴资源一号04星的发射任务,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从1到100,中国航天用了37年;而从101到200,中国航天只用了7年。

        长征四号乙是在长征四号甲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采用常温液体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和倾斜轨道卫星。火箭可选择直径2.9米、3.35米和3.8米等规格的整流罩,适合不同大小卫星发射需要。

        (材料三)

        2019年3月10日0时2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此次发射的我国广电专用传输卫星“中星6C”卫星和用于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发射、测控任务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00次飞行,自此,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

    1. (1) 阅读(材料一),根据选文内容在文中画线处填入短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 B . 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
    2. (2)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语句的横线处填入一个恰当的四字短语。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和“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都是由我国研制的运载火箭。

    3. (3) 说说你阅读了上面三则材料,对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的总体情况有了哪些认识?
  • 7. 阅读《妈妈的蒲公英》,完成下列小题。

    妈妈的蒲公英

        ①前几天,妈妈托人捎来一大包晒干的了的蒲公英。还特意让人捎话叮嘱我,说已经都挑洗干净了,一定要每天用水泡些喝,可以消热解毒、清肝利胆、健胃防癌。

        ②蒲公英,又叫黄花地丁、婆婆丁,是一种菊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或许是它太普通,太低调了,所以很少被人关注。虽子能入药,但《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说“名义未详”;虽花如菊黄,但翻遍古籍,却很难找到有关它的描写,更不用说歌颂她赞美她的诗词名句了。但我喜欢蒲公英,一想到它就能勾起我的年少情怀,带我穿越回天真烂漫的童年。

        ③早春二月,冬雪未消,寒意未退。在山坡上、河滩边的向阳处,便可见到它的影子了。不聚堆,不连片,星星点点地散落着。几片嫩绿的叶子顶开冻土,在料峭的寒风中顽强地生长着。“钻冻土而挺茂,报春音而无言。”让被严冬摧残折磨了好久的人们眼前一亮,似乎听到了蹒跚而来渐行渐近的春天的脚步声,闻到了干冷空气里洋溢着越来越浓的春天的气息。就像是母亲初嫁来家时,掀开盖在头顶上的红盖头,虽只轻瞥一眼,已给家里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④再过几天,当草色渐绿的时候,婆婆丁也在悄悄地生长着。嫩绿的叶子逐渐变成了深绿,越来越宽,在红紫色的叶脉两边成锯齿状,或排列如裂羽形状,顶端成三角形,基部渐狭成为叶柄,和叶脉成为了一体。婆婆丁开花的时期是不固定的。一般都是只开一只,也有的可开三两只。从它的正中心长出细长的花葶,单一的较长,多支的稍短。花葶的上部分是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绒毛,初成的花蕾像一只小钟,倒立在花葶之上。花全开后为菊花形,舌状的花瓣分一层或是几层渐次回收排列,均呈现着鲜艳耀眼的黄色。就像妈妈清晨早起为全家煮饭燃起的火苗,暖暖的,带来一天的生机和希望。这个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的热情也像婆婆丁叶子的脉络一样疯长起来。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相互邀约在一起,开始了和婆婆丁的一场盛大的约会。先找一根粗一点的铁丝,从中间折弯,把铁丝的两头固定在一个木柄上,铁丝前面的弯曲处用锤子砸平磨薄,便制成了一把简易的挖掘工具。在离婆婆丁根部两三厘米处,径直挖下云,六七厘米深后,用力向侧方一撬,一整棵的婆婆丁便被挖了出来。它的根略呈倒圆锥状,稍弯曲,表面呈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把土抖掉,装在口袋里,等口袋里装的差不多满了时,几个人便寻一处向阳避风的地方,坐下来,开始享受它赏给我们的恩赐。用手轻轻揉几下她的根部,表皮就会脱落下来,露出洁白的内茎,放在嘴里轻嚼,会有淡淡的甜味。当然我们最爱吃的还是它的花亭。从根部折断,有乳白色的汁液会很快流出来,连花葶放在嘴里,嚼起来清脆甘甜。倒身斜倚,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就像是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吮吸着她的乳汁一样幸福温暖。

        ⑤几天的功夫,婆婆丁的叶片已老化成褐色,粗糙如妈妈辛苦一生的手。此时花期已过,它也有了自己的结晶。果实成卵状披针形,暗褐色,长约4~5毫米,宽约1~1.5毫米,上部具小刺,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顶端逐渐收缩为长约1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喙长6~10毫米,纤细;冠毛白色,整体成球状。远远望去,犹如满头白发的老妈妈,虽已暮年,但仍伸出赢瘦的胳膊,努力使劲上举,希望把她的孩子们托出贫瘠之地,乘习习之风,飘向四面八方,在新的泥土中生根发芽,孕育出新的生命,生长出自己一片新的天地。这时的我们便有了很好的游戏。放学归来,先不急于回家,一路走,一路寻它。揪断它的花葶,很软,虽仍有汁液流出,但是已没有了甘甜的味道,如妈妈干瘪的乳房。把小绒球放在嘴边,憋足胸气,鼓圆了腮帮,用力一吹,她的果实便纷纷扬扬地腾空而起。有的如小小的降落伞,很快下落,似乎不愿意远离至亲,仍想围在妈妈的膝边,让她颐养天年;有的却在风中越飘越高,越飘越远,慢慢地飘出了我们的视线,也把我们这群追梦少年的理想带到了无限的远方。目送着远去的蒲公英,我们有时候静静地站在那里发呆,想着能有一天,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走出脚下这片土地,飘泊远航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活出自己生命中的精彩。

        ⑥如今,我坐在沙发上,用热水泡上一杯妈妈亲手采撷来的蒲公英茶,看着氤氲的水汽在杯子的正上方慢慢地升腾,虽然没有名茶散发出来的那种清香,但是一股幸福甜蜜的暖流却在身体内流淌,那颗浮躁的心也随着茶烟的上升而慢慢地沉淀下来。老妈已经九十一岁的高龄了,可是还在牵挂着她客居在外的儿女们,就像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体虽已近枯槁,但是仍然不遗余力地发挥着它最后的余热。起到这些,我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一颗滚烫的泪珠滑过脸颊滴落在胸口,砸得我心疼。

        ⑦我暗暗地下定决心,这个周末,不论有什么事情都不重要,一定要回去看望妈妈她老人家。

    1. (1) 阅读全文,说说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引发作者哪些联想?
    2. (2) 阅读第①—②段,你想到的问题是什么?请把这个问题写出来,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
    3. (3) 文中作者对蒲公英的称呼,有时称“蒲公英”,有时又称“婆婆丁”,蒲公英又叫“黄花地丁”。依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第⑥段中横线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
      A . 蒲公英 B . 婆婆丁 C . 黄花地丁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成长记忆里,从不缺少老规矩。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最熟悉的老规矩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此外,还有“出门前跟长辈交代,回家后打招呼”“一家人吃饭要等长辈上来后才能动筷”“去别人家做客不能随便动东西”等等。想想看,我们小时候,家里的大人有没有这么要求过?

        ②家风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了。其实,很多老规矩,何尝不是一种家风?可以说,我们都接触过老规矩,都是在老规矩下成长起来的,也是在家风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③现在不少人提到老规矩,总表现出不屑一顾的表情,甚至给它们打上“遭老遗少”的标签。平心而论,确有一些老规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将其留在历史的深处。可是,也有很多老规矩,直至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就拿《弟子规》来说,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已经不合时宜,比如“居有常,业无变”“丧三年,常悲咽”,但也有很多东西,具有永恒的道德价值,比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在今天仍值得大力提倡。

        ④对待老规矩的态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就很给人启示:得了一所大宅子,是做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还是做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抑或是做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鸦片的“废物”,完全取决于自己,“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所以,对于老规矩中的陈腐内容,自然应该抛弃,但对于老规矩中的积极内容,则应该珍惜,使其亮化、活化。

        ⑤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并非都停留在书本上,也不是只在博物馆才能看到。现实生活,才是传统文化最大的传承阵地。很多口耳相传的老规矩,我们应该用全面的眼光去解读,取其精华并传承发扬,而不是简单的望文生义、拒之千里。如果总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老规矩,视之为落后的代名词,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弃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⑥著名思想家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尤其在当今社会,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好的老规矩重新梳理出来,树立起来,将有助于培育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1. (1) 这文章要告诉我们的是:
    2. (2) 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结果和“我们”小时候的经历证明“在成长记忆里,从不缺少老规矩”,同时引出下文。 B . 第③段重点是在用《弟子规》中内容来证明“有一些老规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C . 第④段帮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给我们的启示来论证“对于老规矩中的积极内容,则应该珍惜,使其亮化、活化”。 D . 第⑤段先说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停留在书本上,也不是只在博物馆里,进而引出观点,再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证明。
    3. (3) 阅读第③段,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怎样理解“见人善,即思齐”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七、作文
  • 9.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古往今来涌现过无数道德楷模、智者哲人、英雄人物……这些人的事迹给我们启迪,催我们奋进。

    请从我国古今杰出人物中选取一个,将“                              给了我力量”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二:请你以“桃花开了,我终于长出了一双翅膀”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个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字数在600—800之间。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