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嘉兴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

更新时间:2020-02-21 浏览次数:3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8年是毛泽东诞辰125周年。毛泽东一生致力于革命,其早期主要革命活动有(    )

    ①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②领导发动南昌起义

    ③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④领导发动秋收起义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②③
  • 2. 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尉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 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 . 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C .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 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
  • 3.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赢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为此。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大力(    )
    A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 C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 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和的思想
  • 4.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共中央所在地曾从瑞金迁往延安,与这一迁移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
    A .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 .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 . 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D . 四一二革命政变发生
  • 5.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材料中的“全国性的胜利”是指(    )
    A . 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 国共合作最终得以实现 D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 6. “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IS军分别阻止在山东临沂和台儿庄一带,……共歼灭日军1万多人”。这里描述的战役是(    )
    A . 平型关大捷 B . 淞沪会战 C . 百团大战 D . 徐州会战
  • 7. 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 ③④②① B . ③②①④ C . ④①②③ D . ①③③④
  • 8. 协约尉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某一文件签订后,曾预言:“这不是和平,不过是20年的体战。”这个文件指的是(    )
    A . 《慕尼黑协定》 B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C . 《凡尔赛条约》 D . 《大西洋宪章》
  • 9. 1921年3月,俄共(布)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举办的企业,在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等。这表时当时俄国(    )
    A . 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 . 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C . 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D . 走上了农业集体化道路
  • 10. 1933年美国成立出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大力兴建水坝、水电站,建成一厂多座大型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    )

    ①提高和保障了社会福利    ②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③快速地增加政府的收入    ④增加了劳动就业的机会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 11. 某校九年级举行一次题为“二战风云”的图片展,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途岛海战——欧洲战场的重要转折点 B . 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C . 苏德战争爆发——二战全面爆发 D . 德国宣布投降——二战宣告结束
  • 12. 日本在侵华期间,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其中包括(    )

    ①实行“兰光”政策    ②南京大屠杀    ③偷袭珍珠港事件    ④屠杀犹太人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3. 在某次会议上,决定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次会议还(    )
    A . 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B . 通过了《共同纲领》 C . 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D . 决定向全国进军
二、非选择题
  • 14. 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臣大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说:“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蒋介石《告全国民众书》(1931年9月)

    材料二: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奈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至,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蒋介石庐山谈话(节录)(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和印度洋战场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师团

    111多万人

    10.9万

    1. (1) 材料一中的“此案”是指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一指出蒋介石对“此案“所持的态度及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 (2) 材料二是蒋介石针对哪一事件发表的谈话?这个事件对中国时局产生什么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蒋介石态度变化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三,你对中国抗战有怎样的认识。
  • 15.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创作于1919年的漫画《呜呼鲁民,呜呼圣地》,画中的山东人戴上了由日本太阳旗组成的木枷以及脚镣和手铐,形象揭示了日本帝国主叉对中国的侵略和对山东主权的控制。

    材料二:“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摘自1943年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1. (1) 指出材料一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与五四运动有怎样的因果关系?
    2. (2) 试分析材料二中“毛泽东认为:研究党史要从五四运动说起更好”的原因。(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