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融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0-02-20 浏览次数:25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历史探究课上,教师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进行设计,提观点,让学生讨论,以便加强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观点1:“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观点2:“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观点3:“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上述观点所对应的思想是( )

    A . 1—儒,2一法,3—道 B . 1—儒,2—道,3—墨 C . 1一墨,2一法,3—道 D . 1—道,2一墨,3—儒
  • 2. 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
    A . 民贵君轻 B . 无为而治 C . 兼爱非攻 D . 严刑峻法
  • 3. 某同学以“仁”“君子”“礼”等高频率出现的关键词搜索古代典籍,他能检索出的著作是( )
    A . 《道德经》 B . 《论语》 C . 《墨子》 D . 《韩非子》
  • 4.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 .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B .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 都体现“礼”、“法”并用思想
  • 5. 董仲舒新儒学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但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主张“君权神授”,迷信思想没有价值 B . 行君主专制,主张人君“行仁政顺天道” C . 彻底和先秦儒学决裂,抛弃“为政以德” D . 主张“顺应天命”,实行“无为而治”
  • 6. (2019高一上·北碚月考)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
    A .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 .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C .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 7. 《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 )
    A .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 B . 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C .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D . 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
  • 8.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 .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B .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C .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D .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 9. 明代学者陈白沙明确提出了“六经糟粕”论,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说。其有关“六经糟粕”的论述,主要包括“文辞滋糠”、“左右六经”、“六经在心中”、“六经虚无”、“六经糟粕”、“章句糟粕”等内容。这表明陈白沙( )
    A . 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 尊重个体价值和作用 C . 主张人的自由与平等 D . 动摇了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
  • 10.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由此可知王阳明( )
    A . 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 B . 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C . 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 D . 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
  • 11. 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辩。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微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 .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 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 .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 思想统一的局面被打破
  • 12. 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
    A . 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 . 主张限制君主专制 C . 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 . 反对废除宰相制度
  • 13.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
    A .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B .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 . 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D .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 14. (2018高二下·平顶山期末) 下表是关于印刷术的相关记载。由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沈括《梦溪笔谈》

    雕版印书,“所费甚多, 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近世(本朝之前)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

    元朝王祯《造活字印书法》

    千佛铜牌,多无文字,此有皇统纪元年号(金熊宗141年),及李稀造题字一行,用括字排集成之,乃括字版传世之最先者。

    罗振玉《金泥石屑》

    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字形反,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宋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

    清·蔡澄《鸡窗丛话》

    A . 元朝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 B . 金属活字印刷至迟出现于南宋 C . 佛经大多采用活字印刷 D . 泥活字印刷术流传广泛
  • 15. 有学者认为“要破译这些甲骨文,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表明甲骨文( )
    A . 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B . 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C . 是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D . 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 16. 《清明上河图》有三个重要版本,其卷首画面有所不同,宋本描绘几个去扫墓的老者,还有踏青归来的富家队伍,而明本开卷就是画结婚娶亲时的情景;清院本结婚的铺张场面,吹吹打打,更是气派。由此可知( )
    A . 宋本反映了当时的节气特征 B . 宋本反映了当时的节日特征 C . 明清本反映当时的节日特征 D . 明清本失去了风俗画的特征
  • 17. “驿使图”(下图)为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墓葬壁画,该画绘于公元3世纪左右,画面是一个驿使头戴黑帽,身着短衫,一手持缰,一手拿“邮件”,驿使面部五官缺少嘴巴。对该文物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 . 是研究西汉邮驿制度的第一手史料 B . 能够说明当时西北边境军情紧急 C . 其史料价值主要在于信息的完整性 D . 体现了真实而又写意的绘画手法
  • 18. 下图是元代画家倪瓒的《柯竹石亭图》,画面宁静柔和,干笔冷漠超然,内敛自持。作者自题诗云:“读书衡茅下,秋深黄叶多。原上见远山,被褐起行歌。……遐哉栖遁身,身外岂有它。人主行乐甚,世事将如何!”下列表述与该画作相符的是( )

    A . 描绘景物明快、栩栩如生 B . 表达了画家浪漫主义情怀 C . 表达了画家对人生、现实的感悟 D . 构图完整,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
  • 19.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有这样一批文人,由于唐宋以来的科举中止,仕进路途堵塞,……“适杂剧之新体出”,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郁感慨之怀”,表达他们在那个历史时代的悲愤、苦闷与抗争,……“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材料说明了( )
    A . 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B . 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C . 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D . 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 20. 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的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市民阶层兴起促使世俗文学的发展 B . 八仙来自于民间 C . 道教的广泛传播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
  • 21. (2019高二上·靖宇月考) 柏拉图认为,这种“民主政体”是一种很坏的政体,最大缺点是“极端民主”、“过度自由”。只要人民推举,不管什么人都可当执政者,而富有治国才能的贤人却反而被抛弃。材料中的“最大缺点”(   )
    A . 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全面繁荣 B . 客观评价了雅典的民主政体 C . 调动了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 D . 为后世民主集中制提供借鉴
  • 22.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
    A . 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 . 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C . 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D . 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 23. (2016高二上·郏县期中)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A . B . C . D .
  • 24. “文学是时代的镜子”。下图所示东西方两部文学巨著,其产生的相似社会背景是( )

    A .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 宗教神学束缚思想 C . 人文主义成为社会思想主流 D . 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 25. “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这反映了(    )
    A . 文艺复兴不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B . 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组成部分 C . 此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的矛盾尚未激化 D . 人文精神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 26.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
    A .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B . 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C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 . 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 27. 如表为一些思想家的主张。

    时间

    人物

    有关理性主义的观点

    公元前5世纪

    苏格拉底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13世纪

    阿奎那

    认为真理只在理智之中,除了人类理智中的真理之外,还需要有上帝理智中的真理。

    17世纪

    笛卡尔

    相信只要运用人类的理性,就可以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不管是人、自由还是上帝。

    18世纪

    康德

    人身上具有一种独立于感性冲动的强迫而自行规定自己的能力。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

    A . 人对真理的探究结果产生理性 B . 理性与宗教实现了并行不悖 C . 理性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D . 人类能够利用理性认识自己
  • 28.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 . 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 . 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 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 .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 29.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阅读下表:     十七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和科学初始兴趣取向比例变化统计表

    1601-1605

    1631-1635

    1651-1655

    1696-1700

    宗教

    7%

    6.3%

    5.3%

    2%

    科学

    1.8%

    4.6%

    7%

    5.1%

    上表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科学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B . 宗教改革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C . 进化论瓦解了宗教神学地位 D . 社会精英人士逐渐抛弃宗教信仰
  • 30. 下表是17—18世纪英法等国学者根据牛顿学说得出的相应认识( )

    科学理论

    认识

    物体运动不受外力必然保持本原状况

    人的自由禀性

    宇宙中所有物体的运动方式平权地遵守相同的法则

    人的平等理念

    ——据此可知

    A . 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科学发展 B . 启蒙运动的成就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 C . 牛顿科学阐释了人类社会规律 D . 人们在探寻社会和自然结构的类同性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说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 (1) 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 (2)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 32. (2019高二下·湖北期中) 世界各国文化大多不乏人文精神,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中西方法治进程中人文基础的差异》

    材料二: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三: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特点及成因。
    3. (3) 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新发展。
  • 33. 科技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比例统计表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401——1000年

    1001——1500年

    1501——1840年

    比例

    70%

    58%

    29%

    材料二 观察下列四幅图片

    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哪一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第三阶段状况的思想原因。
    2. (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一的应用对生产产生了哪些影响?图二的应用如何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指出图三和图四中近代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采用的主要方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