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

更新时间:2020-02-12 浏览次数:25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 1. 下列有关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②古巴比伦国王阿育王统一了两河流域

    ③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一夏朝④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2. “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下列内容可以佐证“罗马的宏伟”的是( )
    A . 发明象形文字 B . 成为欧洲戏剧故乡 C . 发明阿拉伯数字 D . 建造大量广场和高架引水桥
  • 3. 从“基督教盛行西欧”“领主的庄园”这些关键问中,提炼出的学习主题是( )
    A . 古代希腊 B . 古代罗马 C . 中世纪的西欧 D . 阿拉伯帝国
  • 4. 阿拉伯人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图片反映了其贡献的是( )
    A . B . C . D .
  • 5. 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中国隋唐和欧洲。其中向中国隋唐“拜师学艺”是指( )
    A . 大和统一 B . 鉴真东渡 C . 丕平献土 D . 大化改新
  • 6. 如图中的马镫是( )

    A . B . C . D .
  • 7. 下列主张与中国古代思想家搭配正确的是(    )
    A . 兼爱、非攻——韩非子 B . 克己复礼——墨子    C . 无为、仁政——老子 D . 民贵、君轻——孟子
  • 8.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
    A . 春秋和战国 B . 秦末和春秋 C . 战国和三国 D . 秦初和汉初
  • 9.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 .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 . 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 . 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 . 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 10. 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褒贬不一。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
    A .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胡曾《汴水》) B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C .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唐·皮日休《汴河铭》) D .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元·脱脱《宋史》)
  • 11. 下图为小林同学为某课设计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课的主题是( )

    A .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 开放革新的时代
  • 12. 元政府为了加强对藏族地区的管辖,在中央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
    A . 西域都护府 B . 西藏行省 C . 宣政院 D . 中书省
  • 13. 假如你生活在北宋的东京,下列现象可能看到的是( )

    ①瓦子中正在上演《窦娥冤》②茶馆遍布大街小巷

    ③穿着棉布衣裳的行人摩肩接踵④国外的客商和商品

    A . ②③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②
  • 14. 中国“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A . 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普及 B . 北宋毕昇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C . 南宋时指南针传人欧洲,为后来欧洲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D . 炼丹时偶然发明的火药,唐末广泛应用于军事
二、非选择题
  • 15. 【制度创新】中国古代,周家政治制度在不断地创新和完善。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举措。
    2. (2) 材料二图示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首创于哪一朝代?有何积极作用?
    3. (3) 汉武帝、宋太祖在政治上分别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地方管理,巩固中央集权?
  • 16. 【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辽、西夏王朝都效仿中原王朝开设科举。选拔人才,模仿汉字结构、笔画创制本民族文字。随着契丹人南下,乳酪传入中原,契丹服饰在中原流行。

    材料三:元朝时,汉族人来到边疆开发,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没什么差别,一个新的民族开始形成。

    ——以上摘编自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

    1. (1) 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该政策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2. (2) 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试再举一例反映这一现象的史实。
    3. (3) 材料三中“新的民族”的名称是什么?他们信仰什么宗教?
    4. (4) 综合对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思考,你有何感悟?
  • 17. 【经济发展】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见右图)

    1. (1) 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似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出现怎样的局面?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
    3. (3) 材料三中北方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什么贡献?
    4. (4)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