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

更新时间:2019-12-24 浏览次数:36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 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 B . 政治专制影响评判问题的客观性 C . 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 D . 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 2. (2017·天津模拟)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属于(    )

    A . 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 B . 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 C . 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 D . 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
  • 3. 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典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
    A . 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 B .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 . 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 D . 儒法思想合二为一
  • 4. 《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喜好不同),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 )
    A . 重点探究了“王道衰微”的社会根源 B . 深入阐释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C . 以史为鉴揭示郡国并行制的政治隐患 D . 客观记述了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
  • 5. 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
    A .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 .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 .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D .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 6. 陈寅恪说:“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 )
    A . 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 B . 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 C . 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 D . 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
  • 7. 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颐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纂名”并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预没有成功。这反映了( )
    A . 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 B . 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 C . 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 D . 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
  • 8. 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熟”。《三字经》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
    A . 儒学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 B .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 C .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 .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 9.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 .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 . 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 C .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D .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 10. 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据此可知,曾国藩主张( )
    A . 中体西用 B . 经世致用 C . 师夷长技 D . 世道必进
  • 11. (2017高三上·武威月考) 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
    A . 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 . 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 . 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 . 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 12. 中国古代著名农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都把农业生产看成稼、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
    A . 在理论上能不断与时俱进 B . 形成精耕细作的基本特点 C . 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哲学观 D . 对自然环境提出较高要求
  • 13. (2018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八仙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神话人物,其形象有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宋元时期,人们将种种民间传说附会其身;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
    A . 民间思想需要借助本土宗教传播 B . 道教借助民间力量提升政治地位 C . 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D .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 14. 下图是南宋会子铜版拓片,铜版上刻有纸币金额等文字和花纹图案。这一铜版佐证了( )

    A . 宋代的印刷技术先进 B . 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 C . 南宋时期朝贡贸易发达 D .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发行
  • 15.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见如图)。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

    A . 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 . 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C . 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 . 结构简省,勾连不断,纵任奔逸
  • 16. 《海国图志》原本是为了打开中国人的眼睛,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命运,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 )
    A . 对外开放的程度 B . 思想解放的尺度 C . 政治改革的力度 D . 社会转型的难度
  • 17. 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这说明( )
    A . 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 B . 自强运动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C . 近代中国思潮此起彼伏 D . 向西方学习的维度日渐多样化
  • 18. (2018高三上·大连期末) 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孙中山称之为“破天荒的政体”。这里的五权除了西方的三权以外,新增了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的“新主义”(  )
    A . 受制于中国现状而未能付诸实践 B . 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体现了中西政治文明成果的融合 D . 旨在弥补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
  • 19. (2017·连云模拟) 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这说明培育“新民”的关键是(    )

    A . 全面学习西方思想 B .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C . 彻底否定儒家学说 D . 兼采中西文化精髓
  • 20. (2017高三上·海淀期末)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上言论出自( )

    A .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 《新民主主义论》 D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21.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大报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
    A .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 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C . 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 D . 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
  • 22. 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
    A . 服务社会主义 B . 照搬苏联经验 C . 强调意识形态 D . 脱离生产实际
  • 23. 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
    A . 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 B . “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 . “文革”理论未被否定 D . “双百”方针贯彻的必要性
  • 24. 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 )
    A . 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B . 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 C . 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D . 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二、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官学衰落、贵族子弟身亡家破的悲剧中,意识到教导族中子弟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写下一部体系宏大的《颜氏家训》,给颜氏一族和社会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整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的原文和典故,将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据《中国丛书综录》记载,自魏晋南北朝之始,历朝历代都有“家训”类的成书作品。宋朝出现的5本家训作品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体系。

    ——摘编自罗乐《(颜氏家训)家庭美德思想及其价值》

    材料二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他认为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梁启超教育子女“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他将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偏于私德,是为“人人独善其身”;西方道德偏于公德,是为“人人相善其群”。他志在把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摘编自段燕蓉《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指出《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 26. 中国历史上,宋代和20世纪初都曾兴起过“疑古”思潮。

    材料一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整理自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二  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1919年,胡适提出:“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

    ——整理自刘毓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和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指出两次“疑古”思潮的不同点。
三、论述题
  • 27. 有学者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为基础,对1890-1926年间报刊文献中“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的使用预率进行统计,绘制成下图。

    解读材料,围绕“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