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1...

更新时间:2019-12-13 浏览次数:664 类型:复习试卷
一、名著导读
  • 1. (2019七上·柯桥期中) 名著阅读题

        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鲁迅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

    1. (1)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一文。记述“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的反感和批判。

    2. (2)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这段话中的“她”指的是。请再写出一件与这一人物有关的事件,并结合事件概括这一人物的性格品质。

    1. (1) 对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所作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 B . 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白无常。 C . 《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 D . 《朝花夕拾》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不多,最突出的是长妈妈,刻画了一个文化水平低但善良、质朴的农村妇女形象。
    2. (2) 阅读下面《朝花夕拾》选段,完成相关题目。

      选段(一)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贝,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选段(二)

      哦,原来世界上竟然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

      选段(三)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①鲁迅先生非常喜欢选段(一)(二)中提及的两部书,请写出两部书的名称。

      ②《朝花夕抬》中“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有许多,你觉得他们最“深恶痛疾”的可能是书中的那一篇?请简要说明理由。

    1. (1)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曾说:“没有法,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入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请从《二十四孝图》和《五猖会》中选择一篇,说一说文中有什么“黑暗闸门”,并结合内容进行说明。

    2. (2) 语文老师要小亮课外自主阅读名著。在网上购书时,小亮看到以下书评,就依据书评下了订单。小亮选购的书籍依次是:A.,B. ,C.。(填序号即可)

      A.中国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

      B.重寻湘西世界的自由朴野之美,勾勒出一幅美妙的湘西写意画。

      C.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备选书名:①《镜花缘》②《白洋淀纪事》③《西游记》④《猎人笔记》⑤《湘行散记》

  • 4.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

        ……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1. (1) 联系原著,概括鲁迅与范爱农交往的三件事。
    2. (2) 作者开篇从和范爱农的矛盾冲突写起,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 5. (2019七上·潮安月考)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 (1) 本文段选自 (作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篇目)
    2. (2) 选文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请结合选文,具体分析这部散文集的艺术特色。(一点即可)
  • 6. (2019七上·龙湖月考)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 (1) 这段短文出自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的哪篇文章?请再写出其中两篇的篇名。
    2. (2) 选段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细致地刻画这些有什么用意?
    3. (3)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评论文段中父亲让“我”背好书才看戏的行为。
  • 7. (2019七上·台州月考) 下面这段话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选段中,父亲说“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父亲要求我背的书是《》。“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达了“我”的心情。由此可见,儿时的“我”认为父亲是一个的人。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 8. (2019七上·兰溪月考) 阅读下面《朝花夕拾》中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点珠子这类东西……”

    【乙】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1. (1) 【甲】文中的“她”指的是(人名),【乙】文中的她指的是(人名)。
    2. (2) 鲁迅对【甲】【乙】两文中的人物持怎么样的态度?任选一个,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 9. (2019七上·兰溪月考) 《西游记》中孙悟空结交某些神仙朋友的方式,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请根据下列内容,分别选出相应的神仙。

    A.镇元大仙    B.二郎神    C.哪吒三太子    D.太上老君

    笑道:“那猴儿才自变庙宇哄我。我正要捣他窗棂,踢他门扇,他就纵一纵,又渺无踪迹。可怪!可怪!”

    笑道:“我把你这个泼猴!你瞒谁哩?你倒在我观里,把我人参果树打倒,你连夜走在此间,还不招认,遮饰甚么?不要走!趁早去还我树来!”

    奏到:“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锻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

  • 10. (2019七上·龙岗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到初冬,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200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学,实在勤快得可以。

    1. (1) 以上文段选自《》,这是鲁迅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原题目为《》。
    2. (2) 这是一位有革命热情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不幸体现在
  • 11. (2019七上·长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正嚷间,大圣到了。叫一声:“开路!”掣开铁棒,幌一幌,碗来粗细,丈二长短,丢开架子,打将出来。九曜星那个敢抵,一时打退。那九曜星立住阵势道:“你这不知死活的弼马温!你犯了十恶之罪,先偷桃,后偷酒,搅乱了蟠桃大会,又窃了老君仙丹,又将御酒偷来此处享乐,你罪上加罪,岂不知之?”大圣笑道:“这几桩事,实有,实有!但如今你怎么?”九曜星道:“吾奉玉帝金旨,帅众到此收降你,快早皈依,免教这些生灵纳命。不然,就髹平了此山,掀翻了此洞也!”大圣大怒道:“量你这些毛神,有何法力,敢出浪言。不要走,请吃老孙一棒!”这九曜星一齐踊跃。那美猴王不惧分毫,轮起金箍棒,左遮右挡,把那九曜星战得筋疲力软,一个个倒拖器械,败阵而走,急入中军帐下,对托塔天王道:“那猴王果十分骁勇!我等战他不过,败阵来了。”李天王即调四大天王与二十八宿,一路出师来斗。大圣也公然不惧,调出独脚鬼王、七十二洞妖王与四个健将,就于洞门外列成阵势。

    1. (1) 选段出自古典名著《》,作者是明代小说家
    2. (2) 九曜星和托塔天王等天兵天将捉拿大圣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3. (3) 选段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大圣什么性格特点?
  • 12. (2019七上·嘉定月考) 名著导读。
    1. (1) 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

      ①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识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滴尽致的嘲讽和鞭挞的文章是

      ②作者有力的控诉了封建孝道虚伪和残酷的文章是

      ③在《朝花夕拾》中,写“宠物”的文章是

    2. (2) 书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
  • 13. (2019七上·天台月考) 阅读《朝花夕拾》后,我们有了很多收获,班级里开展了系列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1. (1) 我们认识了书中的六个主要人物,可小明只想到四人,请补全其余2人。

      朋友范爱农、父亲、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先生寿镜吾。(与作者的关系+人名)

    2. (2)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天真烂漫的生活场景。

      冬天在白雪皑皑的百草园里捕捉鸟雀,上课的时候趁教书先生不注意偷偷地和小伙伴做游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一个孩子生命里最初的欢乐与诗情画意。(请联系其它篇目在横线上再补充一个这样的生活场景)

    3. (3) 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
      A . “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他能勾摄恶人魂魄。 B .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是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C . 《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D . 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学堂与旧学堂的区别。
  • 14. (2019七上·天台月考) 阅读《五猖会》,完成下面任务。

    《五猖会》

    阅读批注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就完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

        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花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女足〗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赛会虽然不象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五月二十五日。

    ①文章题目是“五猖会”,作者却用了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为什么?

    ②从全文看,作者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横线处补充完整。

    盼望——神往(参与)——________——忐忑——无可奈何——________

    ③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④文末两段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用了怎样的手法?反映了什么?

    1. (1) 按要求完成相关的阅读批注。
    2. (2) 在《朝花夕拾》中,有几篇都涉及到鲁迅童年的读书生活,你喜欢鲁迅的童年读书生活吗?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看法。(提示:可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琐记》等)
  • 15. (2019七上·珠海月考) 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锁记

    【甲】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乙】

        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只是画铁軌横断面图却有些麻烦,平行线尤其讨厌。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1. (1) 【甲】段中描述衍太太令人印象深刻,你认为鲁迅笔下的衍太太是个怎样的人物?请简要概述。
    2. (2) 《朝花夕拾》中还有些什么人物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请你写下其中两个人物,简要说说他们的特点或事例。
    3. (3) 分析【乙】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内容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