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杨浦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

更新时间:2019-12-12 浏览次数:24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本学期,同学们通过教材学习,对一些明清小说有了些了解。为分享交流,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请你参加。

    与下列作品有关的内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智取生辰纲》——杨志——施耐庵——元末明初 B . 《范进中举》——范进——吴敬梓——元末明初 C . 《三顾茅庐》——刘备——罗贯中——元末明初 D . 《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曹雪芹——清朝
二、句子默写
  • 2. 默写
    1. (1) 欲为圣明除弊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 (2) ,夜吟应觉月光寒。 (《无题》)
    3. (3) 亭亭净植,。(《爱莲说》)
    4. (4)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 (5) 我们青少年要胸怀“”(《行路难(其一)》)的远大志向,奋发有为,报效祖国。
三、对比阅读
  • 3.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1) 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 (3) 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 (4)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四、课外阅读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1. (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

      是非所知也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病于无鸡乎?

    3. (3) 在养猫问题上赵人与其子主张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主张及原因。

      儿子:

      赵人:

    4. (4) 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 B . 看问题要权衡利弊 C . 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 D . 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五、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是建设在对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 (1) 下列作为本文中心论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B . 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有怀疑精神。 C .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D . 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 (2) 请说说第①②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3. (3) 请简析第④⑤两段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
    4. (4) 第⑥段中加点词语“一切”,表述是否过于绝对?为什么?
    5. (5) 关于怀疑精神的论述,我国就有许多。第⑥段画线句中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的论述能否换成下面这句?为什么?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中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班767路公交车

    (一)

        ①每天早上的767路公交车上,总会出现好些穿着深蓝色校服的A中学生。聂瑶瑶就是其中之一。可她最近发现,767路车上出现了一个穿着白色校服的男生。

        ②某个拥挤的周一,当她叼着一袋牛奶慢条斯理地走上车时,这个男生已经坐在了最后一排。聂瑶瑶有些生气,最后一排可是自己的专属座位。

        ③聂瑶瑶穿过拥挤的人群,走到男生面前。“喂!”她气鼓鼓地喊了一声。男生在低头看书,没有理睬聂瑶瑶。“喂!”她有些急了。仍是不理不睬,聂瑶瑶气得直跺脚。A中到了,聂瑶瑶回头望了男生一眼,他仍然沉浸在书里。

        ④聂瑶瑶一路气到了学校,一进教室便找班上的“万事通”陈大志打听。“白色校服?”陈大志挠挠头:“有可能是C中吧。”

        ⑤哦,原来是这样啊!C中可不是什么好学校,难怪那么没礼貌呢。

        (二)

        ⑥聂瑶瑶这天照例叼着一袋牛奶往767最后一排走去。C中的男生依然安静地坐在她曾经的“老位子”上,捧一本书静静地看着。她翻个白眼,站到了一旁。这一站上了很多人,一位老太太颤颤巍巍地走过来。

        ⑦男生刚好合上手中的书,抬头见到老太太。赶紧站了起来,对老太太微微点了点头,示意她来这儿坐。老太太笑着:“谢谢你呀,小伙子!”

        ⑧他没有回答,一直羞涩地微笑着。

        ⑨聂瑶瑶把牛奶袋子咬得咯吱作响,她打心眼儿里不愿意相信这个在自己看来极没礼貌、品行不端的C中不良学生会做出这等好事。

        ⑩“吱”一声,刺耳的刹车声传来,聂瑶瑶一个趔趄往前跌去,忽然有人紧紧抓住了她的手臂。转头一看,正是那个男生。她心中一慌,赶紧抽回胳膊。男生不好意思地对聂瑶瑶笑了笑。

        ⑪下车以后,聂瑶瑶看着767一路远去,忽然觉得少做了件什么事情。

        (三)

        ⑫那天早上是全市会考,聂瑶瑶哼着歌上了车,连书包都没背,带着准考证和两支笔,心里还盘算着早早考完可以回家睡个舒服觉。

        ⑬他也在车上,“霸占”着聂瑶瑶的座位,捧一本书静静地看。聂瑶瑶突然有些好奇,在公交车上看得那么认真,什么书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

        ⑭A中到了,聂瑶瑶下车以后径直往校门口走去,猛然发现自己的准考证不见了。聂瑶瑶心里狂跳,惊慌得快晕过去了。她出门时手里攥着笔和准考证,可现在笔还在手里,准考证却不见了。她急得要命,眼圈儿都红了。

        ⑮这时候有人拍了她肩膀一下。她泪眼婆娑地转身,是车上那个C中的男生,qì chuǎn xū xū________地地伸出手,准考证被他捏得皱巴巴的,上面还有汗水。

        ⑯聂瑶瑶感激地拿过准考证。男生不好意思地收回手,在衣服上使劲蹭手心的汗。

        ⑰“聂瑶瑶快点,要开考啦!”

        ⑱“来了来了!”聂瑶瑶正想回头对男生道谢,却见他已经快步往车站走去了。

        ⑲“喂!”聂瑶瑶喊他。他没有回头。

        ⑳“喂,同学!”聂瑶瑶扯开了嗓子喊,可他走得很快,远处的站台又来了辆767,聂瑶瑶隐约看见他上了车,快速消失在视野之中。

        (四)

        ㉑后来的后来,整整一年,聂瑶瑶再也没有见过他。

        ㉒767路公交车就要被撤消了。这座城市修起了四通八达的地铁。

        ㉓767路停运的前一天,聂瑶瑶决定坐到终点一次,去看看和那个男生一样,穿着白校服的C中学生。

        ㉔终点站其实不远,聂瑶瑶一下车却只看见一片繁忙的工地。她走到一个中年男人面前,询问起终点站是不是有什么学校。男人想了想:“没有什么学校啊。往前一站地倒是有个A中。咦,你不就穿着A中校服吗!”聂瑶瑶执意让他再想想。

        ㉕男人沉吟一下:“哦,以前这里有个聋哑学校!学生都穿白衣服。不过都搬走一年了。”聂瑶瑶站在那儿,竟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1. (1) 在第(三)部分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

      qì chuǎn xū xū

    2. (2) 通读全文,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小说章节

      概括主要情节

      聂瑶瑶情绪或心理

      (一)

      (二)

      男生主动给老太太让座。

      怀疑不信

      (三)

      感动感激

      (四)

      聂瑶瑶乘即将撤销的767路公交车去看C中,得知男生是聋哑学校学生。

    3. (3) 文章两次写到聂瑶瑶早上“叼着一袋牛奶”上车,这个细节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4. (4) 小说以“最后一班767路公交车”为题颇能吸引读者,请说说标题的妙处。
    5. (5) 我们曾学过著名小说欧·亨利的《二十年后》等小说,了解过富有特色的欧·亨利式结尾。本文结尾就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评析。(请写出两点)
六、名著阅读
  • 7.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见女婿衣裳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时回。

    1. (1)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描写的人物为
    2. (2) 联系全文,结合上述文字,以下不符合该人物形象的一项是( )。
      A . 欺贫爱富 B . 趋炎附势 C . 仗势欺人 D . 前倨后恭
七、作文
  • 8.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界有了灯,于是,暗夜有了光明。我们成长的路上,其实也有一盏盏灯……这一盏盏灯启迪了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前行,使我们迈过人生中的一道道坎,战胜旅途中的一个个困难。你的成长路上,一定有过黑夜,但更有明灯的陪伴.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与之有关的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