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永年学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19-12-21 浏览次数:18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外( fēn )     ( chī ) 情       窗(líng  ) B . ( sāo )     声(yàn )       (zhòu  )然 C . ( ráo )     (pī)雳         (shuāng)妻 D . (kàn )      立有(jiàn)     (lì)临
  •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 雾霭       原驰蜡象       点缀       慷慨解囊 B . 慰籍       红妆素裹       绷紧       附庸风雅 C . 伫立       残阳如血       践踏       中流砥柱 D . 伟岸       略输文采       遗憾       顿失滔滔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有灵犀的,伯牙、子期堪称高山流水 , 是我们交友的典范。 B . 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 , 表示赞同。 C . 小李沉溺于网络游戏,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他却不以为然 , 我行我素。 D . 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的美丽月亮大相径庭 , 它其实是块冰冷的“大石头”。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 入世后,面对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的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举措。 B . 海洋国家依赖对外贸易,国家安全范围不仅取决于主权所不及的海洋和贸易区域的秩序,还取决于本土治理。这是海洋国家把海权作为战略重点的根本原因。 C . 江苏教育部门虽然对2010年等级要求还没有明确表态,但从目前清华大学招办反馈的信息看,清华认为2009年“AA+”这一等级要求比较合理。 D . 在政府推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内蒙古已经形成一条绵延上千公里东起呼伦贝尔草原西至河套地区涉及10个盟市的“奶牛带”。
  • 5.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

    ②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皮肤一样;

    ③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④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⑤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A . ①⑤④②③ B . ②④①⑤③ C . ③①⑤②④ D . ③④②①⑤
  • 6. 下列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沁园春.雪》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见雪景而生豪情评古论今,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B .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代表舒婷的作品,诗人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告白,呼唤自由、平等、独立,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 C . 《扁鹊见蔡桓公》叙述蔡桓公多次拒绝扁鹊的劝告,致使病情一步步加重,最后无药可救而死去,告诫人们不能讳疾忌医。 D .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孔乙己》就选自其中。
  • 7. 组委会拟邀请知名学者王老先生担任市首届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健康成长”竞赛活,下列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
    A . 尊敬的王老先生,您好!5月29日上午8点,在市委大礼堂举行首届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健康成长”竞赛,敬请您造访指导,谢谢! B . 尊敬的王老先生,您好!市首届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健康成长”竞赛,定于5月29日上午8点,在市委大礼堂举行,敬请您光临指导,谢谢! C . 尊敬的王老先生,您好!5月29日上午8点,在市委大礼堂举行首届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健康成长”竞赛,请您务必准时莅临现场指导,谢谢! D . 尊敬的王老先生,您好!市首届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健康成长”竞赛,5月29日上午8点,在市委大礼堂举行,您荣幸指导,谢谢!
二、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植物本是有情物

        ①植物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观测得出一个结论: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

        ②动物长着眼睛,植物长着“眼睛”没有呢?其实植物也有“眼睛”,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植物依靠自己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够“看见”光,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以及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正因为植物有了“眼睛”,它才能根据时间开花、换叶和生根, 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植物光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上才能开花,例如稻 子、小麦等:但也有光照时间不足12小时开花的,例如大豆、豌豆等: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当然植物学家们发现所有植物的“眼 睛”都喜欢阳光。只不过不同的植物偏好光照时长不同的阳光。 

        ③如今,植物学家们从植物细胞内提取出一种感光视觉色素,它是一种带着染色体的蛋白质,它就是植物的“眼睛”。这种“眼睛”能使每一个细胞都成为一个 光感受器,这样不仅能“看见”光,还能识别光的强度和光照时间。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眼睛”显得特别活泼;黄昏时分,视觉混沌,植物就闭上“眼睛”。随 着色素的变化。“眼睛”就能分辨出是早晨还是夜晚了。 

        ④飞机、轮船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紧急求援,那么植物也会求援吗?2011年春天,南亚湄公河闹旱灾,中国、美国和日本植物学家赶赴越南进行探测研究。他们用遥感装置检测植物,发现这些受干旱的植物都在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这种信号声发自植物体内,由植物体导管震动所引发,近似于人的呻吟声,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 

        ⑤为了了解植物的“语言”,植物学家制造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机器也是通过遥感装置,不同的是装上一种合成器,人们就可以直接听 到植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例如,当植物受到强烈的光照时,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上雨水泛滥的天气时,会发出“痛苦”的声音。“植物活性翻译机”不仅可以对植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判断,而且对植物本身是否遇上疾病等也能帮助判断。 

        ⑥人累了要休息,那么植物要不要睡眠呢?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植物长期处在阳光或月光下会对自身的生长速度带来影响,植物生长必须要有“睡眠状态”。例如合欢,一到夜晚便垂下叶片。其实,植物通过“睡眠”不但有利于生长,而且还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例如花生、山芋等植物的叶子在夜幕中下垂,既减少了热量的散发,叉避免了水分的蒸腾:牡丹 等花瓣在晚间闭拢,也是为了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适应。经研究还发现,植物在夜间的温度往往比白天低1℃。正是这细微的温差变化 成为影响植物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才能使这种植物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1. (1) 下面对句中引号和划线的代词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实植物也有‘眼睛’”,“眼睛”加引号,表示特殊的意义,有别于动物的“眼睛”。 B . “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给点阳光就灿烂”加引号,标明是引用的话。 C . 的眼睛就像是植物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句中加点的“它”指的是“植物”。 D . 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句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人的呻吟声”。
    2. (2) 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植物的“有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植物有“眼睛”,能够感受光照; B . 植物能够发出求救信号; C . 植物学家用“植物活性翻译机”来了解植物的“语言”; D . 植物能够利用“睡眠”来使得自己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3. (3) 对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层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文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方式。第①段总起,概括说明中心;第②段到第⑥段分述。 B . 第②段到第⑥段的分述,分两个层次进行具体说明。 C . 第一层说明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 D . 第二层说明植物在危急时刻会发出呼救信号。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长江三胜,滕王阁、黄鹤楼都没有了,就剩下这座岳阳楼了。

        ②岳阳楼最初是唐中书令张说所建,但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里,它是滕子京建的。滕子京之所以出名,是由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滕子京因为岳阳楼而不朽,而岳阳楼又因为范仲淹的一记而不朽。若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岳阳楼,并对它向往。《岳阳楼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其为人传诵者,是“先天下之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这位“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老夫子的事迹大家也多不甚了了,他流传后世的,除了几首词,最突出的便是这篇《岳阳楼记》和《记》里的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

        ③写这篇记的时候,范仲淹不在岳阳,他被贬在邓州,即今延安,而且听说他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他没有到过岳阳,可是比许多久住岳阳的人看到的还要真切。岳阳的景色是想象的,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却是久经考虑,出于胸臆的,真实的、深刻的。看来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有了独特的思想,才能调动想象,才能把在别处所得到的印象概括集中起来。范仲淹虽可能没有看到过洞庭湖,但是他看到过很多巨浸大泽。他是吴县人,太湖是一定看过的。我深信他对洞庭湖的描写,有些是从太湖印象中借用过来的。

        ④现在的岳阳楼早已不是滕子京重修的了。这座楼烧掉了几次。据《巴陵县志》载: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二年毁于火,推官陶宗孔重建。清顺治十四年又毁于火,康熙二十二年由知府李遇时、知县赵士珩捐资重建。康熙二十七年又毁于火,直到乾隆五年由总督班第集资修复。但是人们还相信这是滕子京修的那座楼。

        ⑤我在别处没有看见过一个像岳阳楼这样的建筑。全楼为四柱、三层、盔顶的纯木结构。主楼三层,高十五米,中间以四根楠木巨柱从地到顶承荷全楼大部分重力,再用十二根宝柱作为内围,外围绕以十二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纯用木料构成,逗缝对榫,没用一钉一铆,一块砖石。楼的结构精巧,但是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没有搔首弄姿的小家气,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

        ⑥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滕王高阁临江渚”,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岳阳楼刚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楼与湖是一整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湖中帆船来往,渔歌互答,可以扬声与舟中人说话;同时又可远看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湖水,远近咸宜,皆可悦目。

        ⑦夜读《岳阳楼诗词选》。读多了,有千篇一律之感。最有气魄的还是孟浩然的那一联。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化大境界为小景,另辟蹊径。许棠因为《洞庭》一诗,当时号称“许洞庭”,但“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只是工巧而已。写得最美的,还是屈大夫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话,把洞庭湖就写完了!

    (文章有删改)

    1. (1) 从文中相关描述来看,岳阳楼之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纯用木料构成,逗缝对榫,具有精巧的美  

      ②楼与湖是一整体,具有得天独厚的美      

      ③因范仲淹的一记而不朽,具有高度的美    

      ④名人登楼留下众多诗文,具有深厚的

    2. (2) 按要求填空答题。

      ①第③段文字中,作者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是“不可思议的事”。范仲淹之所以没有到过岳阳而能写出岳阳的景色,在于他充分,在对洞庭湖的描写中把太湖的印象借用了过来。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 

      ②第⑤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岳阳楼,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3. (3) 下面对“岳阳楼值得一看”的理由做发概括,结合全文内容,判断其对错。

      ①介绍岳阳楼的来历,澄清一般人的错误认识。()   

      ②岳阳楼结构精美,全因滕子京重修之功。()  

      ③登楼可观赏洞庭湖的美景。()  

      ④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4. (4) 下面对文间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第④段文字中说“但是人们还相信这是滕子京修的那座楼” ,其原因就在于滕子京最先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 B . 作者认为范仲淹凭想象写出岳阳的景色,而《岳阳楼记》能千古传诵,就在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C . 文中提出“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说明文章的不朽主要在于真实、深刻的思想。给人思想的启迪、心智的开启、心清意朗的审美愉悦,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 D . 文中写滕王阁、黄鹤楼,并与岳阳楼作比较,目的在于衬托岳阳楼的得天独厚之美;文中引用大量的古人诗句的作用,是说明作者平日博览群书,学养深厚,写作时方能信手拈来。 E . “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一句说明:因为有洞庭湖的烟波浩淼,才有了岳阳楼的宏大气魄;因为有了岳阳楼丰富的人文内涵,才使洞庭湖名声大振。
三、课外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 (1) 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王之           闻:听说 B . 寡人子之行也     愿:愿望 C . 燕王尚未也       许:答应 D . 王且何           利:好处
    2. (2) 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 (3)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 (4)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四、诗歌鉴赏
  • 1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②簪: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③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④夜榜:夜.

    1. (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①首联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②“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

      ③中间两联表现诗人爱上了永州,很喜欢这种安逸闲适的生活。       (

      ④尾联表现了诗人在这种闲适潇洒的生活中忘却了被贬不幸,心胸旷达开朗。(

      ⑤这首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

    2. (2)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
五、句子默写
  •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1)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2. (2)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3. (3) 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4. (4)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 (5)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6. (6)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7. (7) 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 (8) 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六、语言表达
  • 13. 请仿照下面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和结构仿写两个句子。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我

    ,我

七、作文
  • 14.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一)题目:平凡中的发现

    要求: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②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③不得抄袭;④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二)根据要求作文。

        说话是表达自己内心思想的一种方式,也是任何人之间交流或交际的方式之一。

        有的人口头表达能力强,很会说话,有的人不善于说话,木讷,言辞少;有的人爱说话,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有的人不爱说话,各种场合都极少语言。

        的人你喜欢和他说话,感到温暖,时有启发,有的人你却不想听他的话音,油腔滑调,噪人两耳……

    请以“说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不得抄袭;⑤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