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金汤白泥乐槐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更新时间:2019-12-03 浏览次数:2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 1. (2017高三上·玉山月考)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

    A .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 .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 2.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 . 宗法血缘关系 B . 家国同构观念 C . 中央集权意识 D . 安土重迁理念
  • 3. (2016高一上·平阴月考)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 . 秦朝御史大夫 B . 汉朝丞相 C . 唐朝六部尚书 D . 明朝内阁大学士
  • 4. (2017高二下·陵川期末)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 . 转运使 B . 兵部员外郎 C . 知府 D . 枢密副使
  • 5. (2017高二下·陵川期末)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 .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 6.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 .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 7.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   )
    A .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 .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 C .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 D .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8. (2016高一上·宜春期中)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 9. (2019高一上·西安期中)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 .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 10.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

    A .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 .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 .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 . 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 11. (2017高二下·包头期中)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
    A .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 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 12. (2017·惠州模拟) 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25人,王子侯201人。这反映了(    )

    A . 君主权力遭到削弱 B . 分封制度得到加强 C . 军事战争基本结束 D .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13. 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   )
    A . 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B .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C . 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D . 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 14. (2016高一上·赣州月考)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 .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 .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 15. 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嬴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
    A .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 16. (2019高二下·山东期中)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 . 皇权渐趋衰落 B . 君主集权加强 C . 内阁取代六部 D . 首辅权力失控
  • 17. (2017高一上·蔡甸月考) 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 .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 18. 梭伦改革时“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这是因为(    )
    A . 工商业奴隶主获得了政治权力 B . 下层平民获得部分政治权力 C . 以财产资格代替部落血缘资格 D . 因债务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 19. (2016·渭南模拟) 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 . 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B .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 .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 .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 20. 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没有独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西周时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 . 中央集权制最早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C .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 . 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上义国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 21.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 (“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 (3) 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 (4) 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 22.
    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否能有效地实施统治,和当时选官制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材料一: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邓之诚《唐之制度.科举》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 (2) 结合材料三与所学,分析科举制有何积极意义。
    3. (3) 结合材料与所学,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 2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秦朝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伯里克利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雅典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唐代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什么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伯里克利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材料三与材料二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