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道德与法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十校联考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0-10-10 浏览次数:20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有位诗人曾经这样吟唱:“我是长城的砖石,我是黄河、长江的浪花,我是茫茫森林中的一棵树……”诗人用吟唱来比喻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是(    )
    A . 个人与社会毫无关系 B . 个人是社会中的一员 C . 离开社会,个人照样能生存和发展 D . 个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
  • 2. 在家里,我们是子女,要孝敬父母;在学校,我们是学生,要认真学习;在祖国大家庭,我们是未来的建设者,要心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这说明(   )

    ①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②所有人都应承担相同的责任
    ③我们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承担责任    ④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3. 亲社会行为,有利于良好品行的塑造,有利于社会和谐融洽,有利于民族安定团结。下列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

    ①小芳每次都热心地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  

    ②小磊对农民工乘坐公交不坐空位表示支持

    ③小军严厉地批评了借钢笔未能按时归还的小明

    ④小芳利用课余时间到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

    A . ②③ B . ①② C . ①④ D . ①③
  • 4. 下面漫画告诉我们( )

    ①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             ②在网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受限制

    ③互联网对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互联网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5. 小丽国庆准备去重庆旅游,坐什么车次好呢?她想到了网络,查到了合适的车次,又把重庆的旅游网点浏览了一遍,还在贴吧里认识了一位重庆当地的小伙伴,为她介绍当地的美食住宿。小丽的重庆之行非常顺利,这说明了()
    A .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 B . 网络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C . 通过网络结交朋友是最好的交友方式 D . 网络里面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 6. “限行”“限速”“单双号”这些字眼,同学们并不陌生。对于有车族来说,却意味着失去行车的“自由和痛快”。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限行”“限速”限制了自由,背离了行车的本义
    ②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③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④“限行”“限速”虽然限制了自由,但也保护了自由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7. 武汉市以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为契机,积极开展“百万市民讲礼仪”活动,让文明之花在江城遍地开放。要求做文明有礼的武汉人,是因为(   )
    A . 文明有礼能提高个人修养,促进社会和谐,提升武汉城市形象 B . 做文明有礼的人就要语言文明、态度谦和、举止端庄 C . 市民的文明行为决定着国家的尊严 D . 是否文明有礼是衡量一个人事业成败的标准
  • 8. 图示法是表示概念关系的直观方法。下列各项概念之间关系表达不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9. 2019年1月30日,成都公安锦江分局发布通报指出,“成都市已有200余人因甲流死亡”系网民周某凭自己想象在微信群中发布的谣言,微信群友冯某随即对该谣言进行了转发扩散。被抓获后,二人对此行为供认不讳。周某、冯某被依法行政拘留。据此回答问题
    1. (1) 周某、冯某被行政拘留说明他们的行为(  )

      ①违反了刑事法律  ②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③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④属于受到了行政处罚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2. (2) 从法律角度看,上述案例给我们的警示是(   )

      ①失信者处处受限    ② 不违法是我们行为的底线   ③ 社会生活要求我们处处讲道德,守诚信   ④一切违法者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10. 2019年1月27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意见》强调要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使守信者畅行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下列格言与该举措的主旨一致的是(  )
    A .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B .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 .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D .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二、非选择题
  • 11. 阅读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是甘肃的一位老师 , 叫格桑加,我们这里很穷,学校的孩子们真的很需要衣服。”近日,一则“甘肃玛曲县老师‘格桑加’为贫困孩子募集衣物”的信息在朋友圈中被大量转发。事实上,这则谣言早在2017年已经出现过,并被玛曲县公安局辟谣。

    材料二:2019年5月17日,微信群、抖音传播“侮辱开发区一村干部”的相关图片。经查,违法人员刘某因对征地拆迁补偿方案不满意,遂制作带有侮辱性质的村干部的照片上传到微信群及抖音平台,造成恶劣影响,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之规定,刘某被行政拘留10日。

    1. (1) 材料一、材料二中的网络谣言反映出来网络信息具有怎样的特点?
    2. (2) 请从“合理利用网络”的角度,说一说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网络谣言?
    3. (3) 请你为大家应该如何辨别网络谣言,积极献言献策。
  •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9年8月3日下午,香港“五支旗杆”广场发生一伙黑衣人用雨伞掩护一名蒙面男子,拆走旗杆上的国旗,随后边说侮辱性语言边将国旗扔到海中。

    【法律链接】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国旗及国徽条例》第七条“保护国旗、国徽”,任何人公开及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国旗或国徽,即属犯罪,一经定罪,可处第五级罚款及监禁3年。

    材料二:香港音乐教师高松杰因“守护国旗”而为人所熟知,被传媒和民众誉为“香港护旗手”。他说,香港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自由、文明和多元的城市,市民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是,当下发生的一系列暴力事情,让他感到香港很陌生。

    1. (1) 请根据“法律链接”判断,香港暴力分子的行为属于哪一违法行为?该违法行为具有怎样的特征?
    2. (2) 材料一中黑衣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材料二所说的“香港市民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请结合“规则与自由”的关系评析该行为。
    3. (3) 香港黑衣人将要受到的犯罪处罚启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