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

更新时间:2019-11-18 浏览次数:240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b>
  • 1. 有史学家说:“到了十九世纪,来和我们打麻烦的不是我们东方世界里的小弟们,而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西方世界。”近代最先“来和我们打麻烦”的国家是(    )
    A . 法国 B . 荷兰 C . 英国 D . 美国
  • 2.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兵既逼江宁(南京),清廷战守俱穷,与英使订立条约。”此“条约”规定(    )
    A . 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 B . 赔偿白银2亿两 C . 增开天津作为商埠 D .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 3.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紧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让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
    A . 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B . 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租地建房 C . 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垄断中国经济 D . 进一步打开市场,扩大权益
  • 4. 1841年,林则徐曾断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能印证这一断言的是(    )
    A .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并在长江自由航行 B . 逼迫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C . 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D . 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
  • 5. 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其中①②处应该是(    )

    A . 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 B . 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C . 金田起义、天京事变 D . 定都天京、天京陷落
  • 6. 下列太平天国的诸项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
    A . 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 B . 严惩外国侵略者 C . 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D . 石达开率部出走
  • 7.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是指太平天国(    )
    A . 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B . 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C .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D . 没有充分的发动群众
  • 8. 下列历史人物中,既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又是著名的洋务派代表的是(    )
    A . 李秀成 B . 左宝贵 C . 曾国藩 D . 梁启超
  • 9.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活动内容的实效和递进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下列最能体现上述材料含义的是(    )
    A . 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B . 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 C . 安庆内军械所的创办 D . 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 10.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说道:“晚清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五十年。”这表明他认为(    )
    A . 杰出人物对历史走向有决定作用 B . 洋务运动起自救改革的作用 C . 晚清的灭亡存在历史的必然性 D .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抗争精神
  • 11. 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一诗中写到:“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应写于(    )
    A . 1845年 B . 1860年 C . 1895年 D . 1896年
  • 12.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下列民族英雄与历史事件对应准确的是(    )
    A . 邓世昌——黄海激战 B . 陈化成——安庆保卫 C . 丁汝昌——平壤战役 D . 关天培——天津保卫战
  • 13. “(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清王朝(    )
    A . 不注重自己的国家建设 B . 甲午战败事出有因 C . 清军舰船数量处于劣势 D . 北洋舰队指挥不力
  • 14. 维新变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尝试。下列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 . “公车上书”的发动 B . 台湾抗日武装斗争 C . 京师同文馆的成立 D . 《天演论》的发表
  • 15.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下列不属于这一“国是”的是(    )
    A . 裁撤冗官冗员 B . 创办京师大学堂 C . 实行八股取士 D . 训练新式军队
  • 16.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这一慷慨陈词反映的是(    )
    A . 严复坚持“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 B . 谭嗣同誓死推行维新变法的决心 C . 广州三元里人民顽强的抗英斗争 D . 徐邦道坚守旅顺,孤军迎敌的气概
  • 17. 当19世纪历史的帷幕即将落下的时候,在中国北方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以旧式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    )
    A . 将外国侵略者驱赶出中国大地 B . 设立了外务部来管理涉外事务 C . 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的气焰 D . 实现了政府和国民地位的完全转变
  • 18. 慈禧曾经两度狼狈逃亡,第一次偕同咸丰皇帝出奔热河,第二次偕同光绪帝出奔西安。慈禧两度狼狈逃亡的原因是(    )
    A . 北京爆发严重疫情 B . 北京被外国侵略联军攻陷 C . 紫禁城内发生大火 D . 有志之士群情愤恨,包围皇城
  • 19. 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 . 《望厦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 20.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表明(    )
    A . 中国科举考试需要听从外国的安排 B . 中国人不能随便成立任何组织 C . 外国经济势力进一步侵人到了内地 D . 清政府最终成为洋人的朝廷
二、<b >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b>
  • 21. 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列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他们借口“一艘走私船”和“一个为非作歹的神甫”,对中国展开了又一次的侵略战争。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 (2) 材料二中的“他们”是指哪两个国家?有人说,这场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请举一例说明。
    3. (3) 材料三中签订的《马关条约》与之前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相比较,在经济侵略方式上增加了什么新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二反映的信息,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危害。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康有为托孔子之名及皇帝威严去变法,但他依旧失败了,因为慈禧太后甘心作为顽固势力的中心。清朝皇室及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的顽固势力实力雄厚,形成了一种不可抑制的反潮。加之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力量的弱小,他们所要依靠的皇帝又无实权。虽然这次变法失败了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 (1) 材料一中,清朝创建海军是为了实现洋务运动前期的什么口号?为了统一协调指挥海军,清政府设立了哪一机构?根据上图,指出“船开不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的探索历程中,你能够得出什么启示?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上书中说:“鸦片适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凡无可以御敌之兵,既无可以充饷之银。”“与其用常法而有名无实,讹诈正无了期,何如执重法而雷厉风行,吸食可以立断。”

    材料二: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为了宣传拜上帝会,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

    材料三: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 (1) 材料一反映了林则徐的什么主张?结合该材料,说明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2. (2) 材料二中洪秀全表达“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纲领性文件进行评价。
    3. (3) 材料三中的“拳匪运动”是指什么运动?这次运动的口号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