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19-11-28 浏览次数:56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传统文化与文学常识的内容表述错误的一个选项是(    )
    A . 约定俗成的借代,如: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桑梓,古时住宅旁常载桑树和梓树,后人指代家乡。 B . “五行缺土”中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按旧时迷信的说法,人的生辰八字要五行俱全才吉利。 C . 古代计量单位,如: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贯,旧时用绳穿钱,一千个钱称为一贯。 D . 进学,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进士。
二、字词书写
  • 2.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阅读是一种积diàn①。读《沁园春》,我们领略无限江山的妖ráo②美好;读《孤独之旅》,我们体验少年茁壮成长的生命历程;读《谈创造性思维》,我们觉察“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在头脑中的根深dì③固;读《敬业与乐业》,我们明白不能xiè④渎职业的神圣。

三、情景默写
  • 3. 古诗文名句默写。

    苏轼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读一个人的诗,其实就是走了一遍他的人生。在那些诗里,你可以看到诗人看过的风景:如“鸡声茅店月,①。”(温庭筠《商山早行》)。又如“②,流水桥旁。”(秦观《行香子》)。你可以品味诗人经历过的人生滋味:如“汉文有道恩犹薄,③?”(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又如“④,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你可以读懂诗人感慨过的历史沧桑:如“⑤。”(许浑《咸阳城东楼》)。你还可以明白诗人知晓过的哲理:如“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你更可以像诗人们那样坚定而乐观地秉持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如“⑦。”

四、课内阅读
五、名著阅读
  • 5.  
    1. (1)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这个故事妇孺皆知。下面三个打虎场面的描述,哪个是真正的“武松打虎”?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做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

      A.拽开步,迎着猛虎,道声:“业畜!哪里去!”那只虎蹲着身,伏在尘埃,动也不敢动,却被他照头一棒,就打得脑浆迸万点桃红,牙齿喷几珠玉块。

      B.把刀朝母老虎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老虎粪门。……那老虎朝他一扑,他不慌不忙,趁着那老虎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老虎颔下。

      C.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十七拳,那老虎的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了鲜血。

    2. (2) 武松血溅鸳鸯楼后,在白粉壁上写下八个大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而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一再佯称“你诈死”,然后“一道烟走了”。从两位英雄杀人后的不同表现中,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 6. 请根据自己的阅读选择,在下面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 (1) 《世说新语》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请列举“德行”类中的故事一则,并结合内容简述其归类的理由。
    2. (2) 老舍评价《聊斋志异》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请结合《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阐述你对作者“笑骂和讽刺”的理解。
六、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

    橘子

    (日本)芥川龙之介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昏暗的站台上,也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急,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暮色苍茫之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见火车就要开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生着气,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噎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

        ⑥一会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⑦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郑重地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 (1) 简要梳理小说中“我”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等开车时,“我”百无聊赖。——①。——看报纸打发时间时,“我”心灰意冷。——②。——看到姑娘扔橘子后,“我”变得喜悦振奋。

    2. (2) 小说的第③段和第⑦段都描写了姑娘的外貌,联系上下文谈谈它们的作用。
    3. (3) 品读第④段划线句子,联系上下文,你读出当时“我”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

    4. (4) 小说结尾,“我”为什么能“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这个结尾之于我们,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水是故乡甜:台湾乡愁文学

        (背景链接)

        在台湾文学史上,乡愁文学历史悠久,作品丰富,是非常独特而且具有魅力的文学创作。自明清时期起,就有大量以乡愁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传世;到日据时期,台湾人民饱受侵略之苦,心中苦恋“原乡”,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到20世纪50年代,乡愁文学又被称为“怀乡文学”或“回忆文学”,在台湾成为创作风潮,取得了巨大成就。“乡愁文学”,顾名思义就是对乡愁情怀的抒写,在台湾这样特殊的地理、政治环境下,故乡、亲人和往事成为当时许多作家的创作源泉。

        (创作分类)

        历数台湾乡愁文学主要的创作者,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大陆去台作家,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到达海岛,而家属大部分都留在大陆,仅仅一水之隔却无法与亲人团聚,那种思念一定是刻骨铭心,他们只能借一支笔抒发自己的乡愁;二是土生土长的台湾同胞,他们生在台湾长在台湾,但是他们的根均在大陆,他们都期望有一天能到大陆拜祖寻根,都有领略华夏大好河山的愿望。但是海峡两岸隔绝,这些愿望都无法实现;三是从台湾到海外的作家,他们漂泊海外,深刻体会到身在异国的悲哀,他们渴望家的归依,同时系念海峡两岸的土地和亲人,其乡愁更是复杂。这些乡愁文学作家怀念故乡,眷恋祖国,回忆往事,同时还表达了追根溯源的爱国主义情怀,留下许多经典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名家名作)

        两个故乡两种乡愁,林海音《城南旧事》;失去的少年时代,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从“无根”到“觉醒”,於梨华《傅家的儿女们》;梦里不知身是客,白先勇《纽约客》;美味之中寄乡愁,梁实秋《雅舍谈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琦君《烟愁》;传承世代记忆,席幕蓉《时间草原》;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余光中《白玉苦瓜》……

        (作者心语)

        “於梨华青年文学奖”是祖籍宁波镇海的美藉华裔作家於梨华针对宁波市青年作家设立的一个奖项,於梨华说,“设奖就是想鼓励年轻人要有耐心,不要急着成名,写作的时候要投入百分之一百的精力,不是今天写了,明天就出名了。你有好的东西,最后总会有人发现你。多读世界名著和中国古典文学,这样才有雄厚的底子,不然的话一下子就写完了,也许你明年就被人忘记了。我30岁到50岁之间写的东西最多,那时候经历丰富,可以写得快,也可以写得多。”

        (文章呈现)

    亲情

    於梨华

        ①十载旅居国外,淡忘了旧日做女儿、做学生时的逍遥自在。也淡忘了旧时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能淡忘,更无法摆脱的是思亲之情。不但不能摆脱,而且与日俱增。但是千里迢迢,飞出去的鸟也有了自己的窝。于是,思忆带了梦的色彩,省亲之念也似梦一般的遥远。及至梦成了真,人也喜得有些痴呆,不知是梦还是真了。

        ②倦鸟终于归巢,然而巢中景物皆非。母亲两鬓已有白发,父亲亦无昔日的豪迈。妹妹已嫁,属她自己的家,待我如客。我还失落了童稚的弟弟。因为他们皆已长大,在他们自己的天地中,找寻他们自己的爱情与梦,各自躲在他们与她们编织的网中。我试着走近他们,他们忙忙的退缩,似乎在说:“请不要罗嗦,我们已不需你的照顾。”他们怎能知道,我已对他们渴念10年。现在只要他们抛开一切,与我共聚数天,接起断了的线,与我共忆10年前,我们都还依恋在巢中的那段息息相关的手足之情。我想捉住的,只是现在,而他们则急于迎接未来。一似当年的我,拍翅飞去,毫不留恋。他们怎能知道,最温暖、最值留恋的生活,即是在双亲的身边?

        ③像两只知事的老鸟,双亲把家移到荒漠的乡下。屋外是静寂的田径,屋内草地一片,没有孩童的嬉游,也没有年轻人的脚步。草地中有一小池,池水轻泣,是唯一打破寂寥的声音。屋内挂满了照片,照片中有父亲往日的事业,今日亦成夕阳余辉,无法照亮空屋里满满的落寞。照片中有我们的童年,童年一去不返。我放下行囊,停留下来,重拾被抛下了10载的女儿的梦。白天,母亲为我劳碌,试着填满我在异国10年来被忽略的食欲;夜晚,我们对坐空屋,我带着伤感,描述旅居海外的生活,试着将它连到旧时的日子。但是在静僻的乡下,听着门外的喷池轻溅,面对双亲的落寞与安详,那串充满了挣扎的日子显得遥远而陌生,以致我怀疑自己是否在陌生的世界里,消度过10年?怀疑自己曾否离开过双亲的羽翼?因为,重依膝下,我几乎恢复了当年的逍遥自在,我几乎可以将10年像一张日历似的断然撕去而完全忘却。

    ④但也仅是几乎而已。重聚后,是狂欢;狂欢后,是细细的喜悦;喜悦后面则是黎明一般的宁静。宁静中,我观察,并感受,一切都与以往不同。

        ⑤母亲难免悬念在巢外飞翔的群鸟,父亲常忆昔日的豪情壮志而悒然,而我亦无法不缅怀未被携同的情慷。因此,寂寞会骤然来到挂满了往时欢笑的空屋,我会骤然觉得,我仅是一个带着疲乏的远客,在此暂停行脚。当秋风来时,我将重新负起行囊,再向寂寞的人生探索。目前的亲情,已非往日,而仅是驿站里的甘露,瞬息即逝。

        ⑥惶然,徘徊于无人的田径。凝望田径外的空旷,空旷上的苍天,是什么改变了?是我失落了什么?苍天无语,白云悠悠而去。见白云倏忽千变,我悟及人间岂有永驻的欢乐?或是不散的筵席?人间岂有永聚的伴侣?或是不逝的爱?聚散去留,何人不是客?带着迟来的恍悟,我穿过田径,奔回悄立的门庭,门庭内是殷殷亲情。我对它曾企盼10年,我为它不远千里而来,无需疑问它为何容颜已改,而该庆幸它安然存在。

        (学术研究)

        她在异乡深切地体会到“边缘人”的心态,失根的苦闷迫使她去追问“我是谁”、“何处是我归宿”。

        在创作主题上以认同焦虑和文化寻根为核心,在美学风格上表现为哀而不伤的悲剧美。

        “故国”、“家园记忆”在她们新的自我身份的建构当中,既挥之不去,与她们的去国经验和文学书写发生着密切关联,也不断嬗变。

    1. (1)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选项符合材料文意的一项是(    )
      A . 台湾的乡愁文学在上个世纪50年代形成创作风潮,取得了巨大成就。 B . 乡愁文学在创作主题上以认同焦虑和文化寻根为核心,在美学风格上表现为哀而不伤的悲剧美,因此也被称为“伤痕文学”。 C . 台湾乡愁文学主要的创作者都生活在台湾,如余光中、白先勇、席慕蓉、於梨华等。 D . 作家於梨华针对宁波市青年作家设立“於梨华青年文学奖”,鼓励家乡的青年作家积极创作,争取早日成才成名。
    2. (2) 读於梨华的《亲情》,请列述作者“归巢”之后的情感变化。(作者心语)中於梨华说自己“经历丰富”,联系上下文,请简要分析作者的心路历程。

      狂欢——喜悦——————恍悟

      分析:

    3. (3) 《亲情》一文中,作者在田径徘徊时“恍悟”到了什么?结合(学术研究)中提到:“在美学风格上表现为哀而不伤的悲剧美”,谈谈你对作者这种“乡愁”悲剧美的理解。
    4. (4) (作者心语)中,於梨华说“你有好的东西,最后总会有人发现你”。请以《亲情》为例,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乡愁文学的理解。
七、对比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 (1)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 (2) 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日出而林霏开 B . 杂然而前陈者 C . 既醉而退 D . 水落而石出
    3.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 (4) 结合文段,说说陶渊明和欧阳修“醉”及原因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 (5) 《五柳先生传》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或《饮酒》谈谈你对他“志”的理解。
八、诗歌鉴赏
  •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落叶

    (隋)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

    (写作背景)诗人孔绍安原是南朝陈的达官子弟(其父孔奂为陈的吏部尚书)。隋灭陈时,孔绍安才13岁。他曾对表兄虞世南说过:“本朝沦陷,分从湮灭。”这首诗是陈亡后不久,孔绍安徙居京兆鄂县(今陕西户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

    1. (1)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心境和身份的是“”一字。
    2. (2) 傅庚生先生在《联想与比拟》中写道“方人之情有所会、感有所触也,往往将其内在情感之颜色涂染于外在事物之表”,请结合诗句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九、语言表达
  • 11. 当今信息时代,智能手机己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作为中学生,是否有必要使用智能手机?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100字左右。
十、作文
  • 12. 下面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特别的考试”为题,写一篇文章。

        我们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考试是一场自我的较量,考试是一个大擂台,考试是一部风云录。因为考试,我们有过搜肠刮肚的默默思索;因为考试,我们有过焦灼无奈的漫漫等待;因为考试,我们有过扬眉吐气的过关斩将……

        写“考试”并非难事,可要写出考试的“特别”之处,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写在学校经历的一次考试,或是写在家中来自父母的一次检验,还是写在社会上亲历的一次考验呢?是正面切入呢,还是反向构思呢?同学们,认真思考,相信你能完成得很好。

    要求:①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