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19-10-24 浏览次数:282 类型:月考试卷
一、<b>积累与运用(28分)</b><b></b>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 届/聘    流/锋芒毕    参不齐/强人意 B . /取    染/如坐针    孜孜不/胜在握 C . 车/湖    罚/心积虑    相形见/咄逼人 D . 好/开    重/一丘之    不应求/商国是
  • 2. 下列各组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禅师    给予    瞥见    佝偻 B . 广袤    要决    妥当    坍塌 C . 津怀    制裁    宽宥    困厄 D . 窗灵    亵渎    麾下    驰骋
  • 3.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目前家电市场硝烟弥漫,空调降价大战一触即发 B . 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善于虚张声势把大家的自信心树立起来。 C . 日本军国主义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本部省却别出心裁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学教科书,掩盖战争罪行。 D . 听到有人落水了,正在江边消夏的人们纷纷忘乎所以地跳入水中去营救。
  • 4.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 . ④②①③⑤ B . ③⑤①④② C . ②③⑤①④ D . ③⑤①②④
  • 5. 古诗文默写。
    1. (1) ,月是故乡明。
    2. (2) 秋草独寻人去后,
    3. (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 (4) 我们的国家江山如画,我们的人民英雄辈出,令人不禁想起《沁园春·雪》中的句子:
    5. (5) 《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6. 阅读名著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1. (1) 鲁达为什么“大踏步去了”?从以上言行中,你读出了鲁达怎样的性格。
    2. (2) 请写出这则故事的名称,然后再写一个与鲁达相关的经典故事名称。
  • 7.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某校为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举办了以“美丽中国,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空气严重污染的原因。

    材料一:1月10日,连续的微风天气,使北京遭遇自今年元月1日开始按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监测后首个严重污染日。1月12日,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达到六级严重污染。直到15日,一场小雪带着西北风,才驱走了笼罩京城六天之久的浓霾,1月23日,令人厌恶的雾霾又一次降临。

    材料二:近二十年来,我国每亿元GDP产生的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但燃煤、用油的数量以及钢铁、水泥业的增长却大大超出预期,导致污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例,发达国家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普遍已降到30%以下,而我国迄今仍在70%的高位徘徊,几乎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一半。

二、<b>现代文阅读(29分)</b><b></b>
  • 8.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爱的硬度

        ①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②母亲很勤快。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今我都还记忆犹新。

        ③母亲除了种菜还大搞养殖,圈里养着十多头猪,猪菜的事情分配给她的孩子们,柴火的事情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山上,在她锋利的斧头下,不一会儿功夫就能满载而归。我总是不能忘记我们以弱小的肩膀背起不堪重负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母亲巴不得一次就把山背到家里。每当我发出怨言与抗议,母亲就会骂我偷懒,并立刻举出我的小伙伴们谁比我小但背得比我还多的例子。

        ④在母亲的辛劳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

        ⑤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回来,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根根细细的棍子,那是她的家法。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间的距离。她永远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遵行“小树不剪不成材”的成长规律。

        ⑥母亲给我的爱总是很坚硬,她除了不断的要求与责备,就是严厉。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六岁就被送去五里外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她喜欢关心考试的结果。每一次我考得九十分以上,她总是要怀疑我是抄袭别人的,即使那已经是全班最高分。如果偶然考低了,她定会拉着我脏脏的小手,指着我破了的脚尖,责骂我是个贪玩的孩子。

        ⑦母亲高高地扬着家法,训斥我、恐吓我说:“丫头,你念不好书,就甭想吃饭,甭想整天疯跑,将来我就把你嫁到大山深处去。”那时候的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惶恐。见祖母一把将我拉进怀里,母亲不高兴地说这孩子要是将来不成气候定是祖母的责任。扔下些伤祖母的话,她一溜烟又到她的地里去侍弄她的白菜黄瓜们了,我想它们看到母亲的温情定是比我们多多了。祖母总是一边抚慰我一边给我讲“一只羊过河十只羊过河”的道理,鼓励我做好领头羊,给弟弟妹妹们作出好榜样。

        ⑧母亲的四个孩子一个个变成凤凰飞到了梧桐树上,她暴力的教育模式迅速在周围的村庄里推广开来。这时候的母亲再没有举起过手中的棍棒,说话的声音也日渐温柔,甚至偶尔会当面表扬下我,我在不知所措间眼里装满了泪水,我知道那是一种久违的情愫涌动而出。

        ⑨我一直不敢把对母亲心底的这种敬畏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哪怕是在文字里。从小到大的作文里,一次也没有过关于母爱的记载。对于我的母亲我是羞愧的。我安然地享受着她的付出,习惯地接过她的给予。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于是,我与母亲就习惯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峙着,直到我有了孩子。

        ⑩回忆是一场温暖的绽放,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正是母亲有硬度的爱,抚平了我内心所有的脆弱,给了我足够的坚强。

    1. (1) 整体感知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爱的硬度”体现在哪些事上。
    2.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

    3. (3) 结合文意,请理解第⑨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

    4. (4) 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有什么好处?
    5. (5) 读完本文,你是否赞同文中母亲的教育方法,并说明理由。
  • 9.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品读经典,聆听高处的声音

    白龙

        ①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如果把人类文明比作一座山峰,那么雄踞高山之巅的,就是历经世代淘洗而筛选出的经典文本。

        ②阅读经典,如同聆听山巅之城的智者们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响。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标志着我们共同的先辈曾经抵达过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它对人心的理解和体恤,犹如一双越过时空的温暖臂膀,环住一个个困在冰冷湖面的灵魂。它以锐利的穿透力,让那些只知和现实讨价还价的人们,懂得什么叫对这个世界爱得深沉,什么叫思想的力道和思考的痛感。

        ③然而,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进入经典文本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也是奢侈的。那似乎是一个和我们置身其间的世界相平行的空间,独立、缥缈而易碎,一个电话或者微信的侵扰,就能迅速把我们拉回现实。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而现在,对于奔波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仅仅闭门恐怕是不够的,只有在静谧无声的夜晚,待一天的工作结束,关上手机,才能翻开泛黄的书页,小心翼翼地捕捉来自遥远时空的细弱声响。那个高处的世界并不许诺我们具体的好处,但入得其门,就会产生一种“只有高贵纯洁心灵能够感受的欢愉”。

        ④正如登山需要阶梯,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同样需要拾阶而上。经典作品中的主题,一般历千载而不变,充满泛着古老铜绿的端庄大词,诸如民族和命运、历史与兴衰等等。理解这些主题是困难的,需要借助思想的阶梯。有时,通过一部经典去理解另一部经典,方能参透义理之精妙,醉心于云蒸霞蔚的经典意象,比如国学上“以传注经”的传统就是如此。有时,理解经典也需要人生的准备。正如陈年老茶需要用沸水才能浇出厚重余味,理解经典也需要我们用老水手般的人生阅历,用经久不息的温热内心,浇开经典作品中只属于独特个体的专属气息。唯其如此,方能找到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经典的鉴赏者代代不绝。

        ⑤经典会让人变得谦逊,因为见识了大海而更懂得什么叫沉潜往复,登上了群山之巅而更能体会山花的璀璨只若指间流沙。而愈了解人类精神的由来和思想的系谱,人们才会愈发认清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经典。

    1. (1) 本文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选文第③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在选文第④段中,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理解经典?
    4. (4) 在互联网时代,有不少同学热衷于阅读网络小说、动漫作品,觉得这些比经典作品要通俗、有趣、刺激。结合选文,说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三、<b>古诗文阅读(13分)</b><b></b>
  • 10.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 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有亭翼然于泉上

      ②醉翁之不在酒

      ③心窃

      ④学者能八面玲珑

    2.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 (3) 【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4. (4) 【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四、<b>作文(50分)</b><b></b>
  • 11. 任选一题作文。

    (一)生活中,我们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某些东西:登泰山看黄河,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名山大川的雄奇与秀美;读唐诗学宋词,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上电脑玩手机,我们感受到了日新月异的科技带来的方便与精彩……

    请以《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山川”“文学”“网络”等;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等。

    (二)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

        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