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等六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

更新时间:2017-07-10 浏览次数:445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雄狮醒来,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中国共产党成立 B . 抗日战争胜利 C .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 D . 中华民国成立
  • 2. (2016八下·麦积期中) 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加速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 C . 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 .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 3. 某部开展以“一场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953-1956)”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是(    )

    A . 一五计划 B . 土地改革 C . 三大改造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4. (2017八下·简阳期中) 在1964年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报道,里面包含了这样的信息: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请你判断出他是下列人物中的(    )

    A . 邓稼先 B . 焦裕禄 C . 王进喜 D . 雷锋
  • 5. 他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为了不暴露目标,忍受烈火烧灼的剧痛,坚持在潜伏地点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从而保证了整个战役的胜利。这里的“他”是(    )

    A . 邱少云 B . 董存瑞 C . 罗盛教 D . 黄继光
  • 6. 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 . 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B . 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 .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 .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 7. (2016八下·相城期中) 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 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 .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 8.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下列事件中不属于“抵制和抗争”的是 (  )

    A . “二月逆流” B . 停课停工“闹革命” C . 四五运动 D . 邓小平整顿各方面工作
  • 9. (2016·汕尾模拟) 邓小平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 . 中共七大 B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 中共十五大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10. 新华社电文曾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决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议上所做的战略决策是(    )

    A . 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B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D .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 11. 名字往往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下列搭配有误的是(    )

    A . 1951年——张援朝 B . 1953年——杨跃进 C . 1967年——王文革 D . 1980年——李开放
  • 12.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农民赞扬中共下列哪一选项的歌谣(    )

    A . 土地改革运动 B . “大跃进”运动 C . 家庭联产承责任制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13. (2016八下·阜阳期中)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内地 C . 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 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14. (2016八下·阜阳期中)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

    A .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B .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D .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
  • 15.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作出以上重大决策的党的会议是 ( )

    A .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 十三大 C . 十四大 D . 十五大
  • 16.

    图1,图2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图1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图2  中葡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A . 民族团结 B . 祖国统一 C . 国防建设 D . 文化繁荣
  • 17. 1984年,邓小平曾说:“我们多次讲过,我国政府在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以上讲话主要阐述(    )

    A . 在香港设立自治区 B . “一国两制”构想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8. (2016八下·简阳期末)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指(    )

    A . 和平统一祖国方针 B .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 . 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D . 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 19.

    下图是小强同学在自主学习时整理的提纲,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 . 人民空军的建立与发展 B . 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成就 C . 导弹部队的发展与进步 D . 人民海军的建立与发展
  • 20. 在 1955 年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 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其高超的外交艺术促进 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次会议是(    )

    A . 日内瓦会议 B . 万隆会议 C . 雅尔塔会议 D .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二、<b >综合题</b>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有一个村,十八户贫农、下中农组织起来,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材料四:安徽凤阳梨园公社小岗村是个贫困村,1978年,生产队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生产契约。他们艰苦地干了一年,粮食获得大丰收。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生活有了改善。

    请回答:

    1. (1) 材料一的内容出自哪一年颁布的什么文件?该文件颁布后,在新解放区内开始了一场什么运动?通过这场运动哪一个阶级被消灭?

    2. (2) 根据材料二回答当时农业正进行什么重大变革?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同一时期党中央还错误的发动了什么运动?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农业生产能够得到迅速发展?

    5. (5) 根据材料,列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历史性握手”,成为国人们最热门的话题。有一网民为此写了一首小诗:紧紧相握的双手,推开了冰封六十年的大门。和平搭桥之旅,注入互相双赢的春天气息。

    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

    材料二:邓小平在1984年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网民的诗“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什么共同愿望?

    2. (2) 材料二邓小平的这段话,反映出我国在统一的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运用这一政策已经在什么时间解决了什么问题?

    3. (3) 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什么?

    4. (4) 结合材料一你认为:“踏上回家的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谁也抵挡不了的,请说明理由?

  • 23.

    阅读下面某同学绘制的关于中国外交的比例尺回答问题:

    请回答:

    1. (1) 图A反映的是周恩来接见哪国代表团时提出了什么方针?该方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2. (2) 图B反映了哪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

    3. (3) 哪一外交成就让图C中的乔冠华开怀大笑?除此之外再列举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2例

    4. (4) 你认为哪一项外交成就的图片可放在D点处?

    5. (5) 纵观中国外交地位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 24. 歌曲是一个时代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材料三:“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材料四:“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的总司令是谁?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什么?中共中央提出了什么战略使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3. (3) 根据材料三回答哪一年什么历史事件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4. (4) 材料四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在哪次会议提出的?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