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2017学年山西省太原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

更新时间:2017-07-07 浏览次数:1031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在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上,与①、②、③处时间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 . ①建立隋朝②统一全国③开通运河 B . 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C . 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 . 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统一全国
  • 2. 隋炀帝统治晚年,国内普遍出现“虽有田畴,贫弱不能自耕”、“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的严重情况。出现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

    A .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导致农村劳动力锐减 B . 农民不能按时令耕种,导致田地荒芜 C . 科举考试吸引了大批读书人,劳动力减少 D . 瘟疫等自然灾害流行,造成人口锐减
  • 3. 古人评价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里评价的是大运河的(    )

    A . 灌溉功能 B . 泄洪功能 C . 运输功能 D . 饮水功能
  • 4. 隋朝末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反隋,后建立唐朝。大唐王朝发迹于晋阳,故而将其定为北都,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为“天王三京”。晋阳是今天的(    )

    A . 山西大同 B . 山西太原 C . 山西忻州 D . 山西临汾
  • 5. 科举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其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计,历代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科举考试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这表明科举制度(    )

    A . 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B . 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 C . 为历朝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D .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 6.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下列对唐朝出现这种现象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强盛的国力 B . 开明宽容的民主政策 C . 广泛的对外交流 D . 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
  • 7.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名家辈出。下列叙述符合白居易诗作特点的是(    )

    A . 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B . 平易近人,揭示统治者腐化和人民疾苦 C . 淳朴厚重,反映了战乱纷争和政治腐败 D . 风格奔放,吸收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
  • 8. 张敏同学学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后,对鉴真和玄奘的事迹进行了对比。下面是她归纳出的两人的共同之处,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唐朝的高僧

    ②都是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

    ③都为完成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应日本政府之邀前往传播佛法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 9.

    下图的“陈桥驿”位于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作为历史遗迹,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主要是因为(    )

    A . 唐太宗在此发动“玄武门之变” B . 隋唐大运河经过的中心地区 C . 赵匡胤在此发动兵变当上皇帝 D .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地方
  • 10. 宋代社会经济生活持续发展。庄绰《鸡肋编》中说:“都城汴京,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燃薪(柴木条)者。”从材料中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    )

    ①手工业的发展②农业的发展③市民生活状况④商业的繁荣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③
  • 11. 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建立起空前辽阔的疆域

    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2.

    下图是《五代十国形势图》,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表述正确的是(    )

    A . 五代是黄河流域并存的政权 B . 十国中没有相继建立的政权 C . 五代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 . 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 13.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12世纪时,蒙古草原分布着许多部落,各部落之间互相仇杀 B . 宋朝时,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C . 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D .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 14.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平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下列史实发生在北宋时期的是(    )

    ①澶渊之盟②宋夏和约③藩镇割据④宋金对峙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①②
  • 15.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为了加强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

    A . 蕃坊 B . 市舶司 C . 都护府 D . 榷场
二、<b >综合题</b>
  • 16.

    历史地图的变迁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识读宋元时期的形势图,回答相关问题。

    1. (1) 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中建立辽、金政权的少数民族名称,并简述从图一到图二政权更替的过程。

    2. (2)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3. (3) 根据图三信息,列举元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和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具体措施,并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简述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 17. 诗词在唐宋时期发展到古典文学的顶峰,是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诗词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阅读和欣赏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材料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材料四: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岳飞《满江红》

    1. (1) 材料一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2. (2) 材料二抒发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做了什么事?

    3. (3) 从唐朝“开元全盛”到唐末“冲天香阵透长安”,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 (4) 材料三,四的诗词分别反映出南宋怎样的社会状况?并简述岳飞“收拾旧山河”的事迹。

    5. (5) 赏析以上诗词后,你认为诗词在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 18.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措施各具特点,政治家们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唐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宋太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有意重用文臣掌扳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末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材料三: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此后,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啫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材料二,三均摘自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 (1) 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概括他的治国举措。

    2. (2) 从材料二中可读出宋朝的治国之策是什么?简述这个政策给国家带来的影响。

    3. (3) 材料三中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治国举措有何共同作用?

    4. (4) 你认为上述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中的共同之处有哪些?

  • 19. 七年级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复习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时,设计了如下的学案,请你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1. (1) 根据下面描述,分别写出对应的工具名称。

      描述一: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可自如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

      描述二: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2. (2)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富饶的粮仓。据此简析宋朝农业发展的原因。

    3. (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分别列举唐、宋两朝在陶瓷业方面的典型成就各一例。

    4. (4)

      观察图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宋在城市规划或市场分布上的不同特点。

    5. (5)

      下列两组图片文物或实物的存在,分别说明了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