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检测卷

更新时间:2019-12-24 浏览次数:355 类型:期末考试
一、<b>积累与运用(28分)</b>
  •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zhù)蓄       粗(kuàng)     (lì)临       (niān)轻怕重 B . (dao)       (yīn)蔽       狭(ài)       (báo)根问底 C . (tǎng)      突(wù)        (sǒng)恿     参(cī)不齐 D . (chàng)然     (mù)然        羞(qiè)      (hài)人听闻
  • 2.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气概    飘缈    温驯    大相径庭 B . 余晖    料峭    栅栏    孤苦伶仃 C . 搏学    虐待    懒惰    油然而生 D . 悔恨    枉然    倜傥    翻来复去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鸟在天,鱼在水,树在大地,日光普照,万物各得其所 , 这才是正常的世界。 B . 富有创造性的科研人员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研究更深入。 C . 一大早,老师就给我们带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李新获得了全国作文竞赛一等奖。 D . 这篇探索宇宙奥秘的文章不容易懂,我得精益求精地看。
  • 4.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面对今天,我们不要总是怀念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②只有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全身心把握住今天,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③正如《明日歌》所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④明天________向我们提供机遇,________向我们发出挑战。⑤我们要利用今天做好准备,斗志昂扬地去挑战明天,为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1. (1) 第②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 (2) 第③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3. (3) 第④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

      ④明天向我们提供机遇,向我们发出挑战。

  • 5. 默写。
    1. (1)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朱自清《春》)
    2. (2)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风雨大作(其二)》)
    3.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4. (4)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待富贵的正确态度的是:
    5. (5) 思乡念亲之情,人所共有。读《次北同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我们知道了游子思乡情深;读《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我们感悟到了天涯游子之悲。
  • 6. 名著阅读。
    1. (1) 《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她的形象出现在《父亲的病》和《》中。
    2. (2) 观察《西游记》人物漫画,请写出图中人物姓名,并对他作简要评价。

  • 7. 班上准备组织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 (1) 【活动一:“画”说人物】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马云、郎平等100人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学校准备将一部分改革先锋人物的照片张贴在校园文化墙上,以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请你仿照“数字经济的创新者——马云”这种形式,为郎平写一句简洁的介绍语。

      郎平简介:中国女排主教练、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主力队员,她和其他队自一起取得了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辉煌成绩,塑造了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20世纪90年代以后,她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担任主教练,传承“女排精神”,把中国女排重新带上巅峰,获得了奥运会、世锦赛等多项世界大赛冠军。

    2. (2) 【活动二:“数”说变化】下面的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请简要概括。

    3. (3) 【活动三:“展”现成就】“波澜壮阔三秦华章——陕西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小秦在这期间前去参观,他现场感受了陕西改革开放4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请你替小秦在留言簿上写段话,以表达他参观后的感想。(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二、<b>古诗文阅读(14分)</b>
  • 8. 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1) “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 (2) 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自陛下。”及 , 如其所言。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 (1) 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非学无以广

      险躁则不能治性

      仰于官

      ④及 , 如其所言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②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3. (3) 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b>现代文阅读(28分)</b>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守电话的母亲

    邓迎雪

        ①母亲拿着手机,愁眉苦脸地走进家门。手机不知怎么就静音了,来电话没有铃声,刚才找人修,也没有修好。

        ②“这多耽误事啊。”母亲坐在窗前的老藤椅上望着暮色沉沉的窗外,懊恼地自言自语。

        ③千里之外的儿子几乎每晚都会给她打电话,这手机不响,怎么能接到他的电话?接儿子的电话,她来说是一天中最幸福的事了。儿走千里母担忧,儿子无论多大,在她心里都是孩子。虽然想念他,挂念他,但她很少打电话。儿子工作忙,有时晚上还加班她怕打电话耽误他正事。于是,每天晚上,她就像一只待在巢里的老鸟,期盼着那动听的铃声。其实在电话里娘儿俩每天也总是聊那些内容,她问他今天怎样,累不累,工作还顺吗。儿子总会嘱咐她在家保重身体。这样的话每天说,她依旧是津津有味。儿子的电话让她踏实、心安。

        ④“唉!可真倒霉!”母亲摊开粗糙的手掌,看那个出了毛病的手机,眉头紧皱。

        ⑤坐了一会儿,眼看天慢慢黑了,她赶紧起身去厨房。

        ⑥吃饭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母亲把手机摆饭桌上,边吃饭,边盯着手机,这样一来电话,她就知道。往常她总是看着电视,吃着饭,如今一心不能三用,盯手机就是她的主要任务。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的,“唰”的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

        ⑦吃过饭,她紧握手机,斜倚在沙发上看电。往日这个时候,是她最悠闲清净的时光,边看电视等儿子电话。可今天她的心都在手机上,根本没心思看电视,以至于电视剧演半天了,她也没看懂剧情。这让她有点心烦意乱,起身关了电视。

        ⑧今晚,客厅里的灯好像格外亮,雪白的光线倾洒下来,房间里像落了一层雪。她忽然意识到,光线是亮,来电话时手机屏幕的亮度也许不够。她庆幸自己及早想到这一点,干脆起来关了灯,房间就倏忽一下陷在黑暗里了。

        ⑨母亲摸索着走到阳台,又坐在老藤椅上。坐在这里,她才听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雨声淅淅沥沥,透着初冬的些许凉意。她把手机放在膝盖上,盯着手机,一动也不动。窗外昏黄、湿亮的灯光照进来,使她看上去像一尊雕塑。

        ⑩下雨的日子里,人最爱怀旧。母亲又回忆起儿子小时候,她最喜欢把他搂在怀里,给他讲故事。儿子每次都听得入迷,黑亮的眼睛望着她,圆圆的小脸上全是专注。后来,她会的故事都讲完了,就给儿子现编,往往那故事编得漏洞百出,儿子也听不出来,仍旧听得津津有味。想到这里,她笑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多少年过去了,儿子长大成人,展翅高飞了,而她也已走入暮年。

        ⑪正这样东想西想,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来。母亲就像个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以迅疾的速度按下接听键。高兴地叫着儿子的小名:“小暄啊,吃过饭了吗?”

        ⑫儿子有些奇怪:“妈,你今天怎么接电话这么快,我刚拨通你就接了。”

        ⑬“那是赶巧了。”母亲笑盈盈地说,手中的手机好像会变魔术似的,让她顷刻间眉开眼笑,满脸的皱褶一下子绽放开来。

        ⑭两人在电话里聊了些家常,母亲就催促儿子赶紧挂电话,说今天忙活一天了,早点休息,注意身体。

        ⑮挂了电话,母亲才觉轻松了许多,不用再惦记着接电话的事。她回到客厅打开灯,打开电视。电视剧正插播广告,母亲躺在沙发上,听着电视里的声音,有些犯困,眼睛渐渐闭上了。在进入梦乡前,她心里迷迷糊糊地想,明天要去买个新手机,不能误了电话……

    1. (1) 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手机出现故障,母亲懊恼————阳台怀旧,母亲感慨时间匆匆——

    2. (2) 结合文章内容,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的表达效果。
    3. (3) 结合上下文,按要求赏析句子。

      ①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的,“唰”的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②手中的手机好像会变魔术似的,让她顷刻间眉开眼笑,满脸的皱褶一下子绽放开来。(从划线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4. (4) 选文第⑥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幸运号”客车

        ①天马小镇上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在每个大雾弥漫的清晨,谁能搭上那列“幸运号”客车,谁就能改变命运。

        ②兔子阿卜就是为了这个才来到天马小镇的,他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

        ③可是天马小镇很少起雾,阿卜已经在这里等了半年了,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雾。凌晨,阿卜出门了。

        ④果然有雾!走在大雾中的阿卜,隐约看见个站台,空无一人。阿卜踏上站台,浓雾中传来了“隆隆隆”的声音。一辆高大的客车从雾中驶了出来,车身闪闪发光,仿佛一个崭新的未来。阿卜急忙挥舞着双手,示意司机停车。可客车径直驶过站台,消失在大雾里,阿卜在原地愣了很久。下一个有雾的日子来得比想象中要早,这多少抚慰了阿卜的心。因为有了经验,所以这次阿卜站在站台上时,脑子里构思好了各种飞身上车的方案。“幸运号”来了,依然没有停留就驶过了站台。阿卜大叫一声,快步跟了上去。阿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怎么也无法接近“幸运号”。他意识到一个沮丧的事实:就算每天都起大雾,他也未必能够上车,除非他跑得像车一样快。

        ⑤从这天起,阿卜开始练习跑步。阿卜顺便接送牛奶、送报纸之类的活儿,因为这些都能锻炼脚力还能赚到钱,一举两得。

        ⑥阿卜每天都按时收听天气预报,却怎么都听不到起雾的信息。他渐渐焦躁起来,甚至产生了幻觉,满大街的汽车在他眼里都变成了“幸运号”。阿卜养成了追逐汽车的习惯,并且每次都能追上。他渐渐成了天马小镇的一个奇观。

        ⑦起雾的日子终于又来了。虽然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三年。阿卜也长成了一只成熟的兔子。他对自己说,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这个晚上,阿卜没有睡觉,他直接去了站台。当朝思暮想的客车再次出现时,阿卜箭一样地冲了出去。今天的“幸运号”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开得都快,阿卜使出浑身力气去追。就差一点点了……阿卜将手使劲仲长,只要能够得看把手……但真的就差一点点。

        ⑧阿卜的眼泪涌了出来。正当阿卜疲惫地瘫在地上时,“幸运号”却停住了,从车里走下一只戴墨镜的猎豹。“你好。”猎豹递给阿卜一张名片。阿卜看了一眼,这不是前任世界长跑冠军吗?“我现在是一名田径教练。”猎豹笑着说,“我听说小镇上有只兔子跑得比汽车还快!我是特地来找你的。刚才我已经见识了你的速度,我有信心把你培养成一名赛跑健将!”

        ⑨阿卜张大嘴巴,命运的峰回路转让他措手不及,但看看自己强健的双腿,阿卜笑了。身边的大雾渐渐散去,阿卜眼前的路清晰无比。

    (有删改)

    1. (1) 联系全文,结合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客车出现的次数

      情形

      阿卜的反应

      第一次

      径直驶过站台

      第二次

      依然没有停留

      第三次

      阿卜笑了

    2. (2) 第⑨段中“命运的峰回路转”是什么意思?
    3. (3) “幸运号”真的能改变命运吗?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是什么?
    4. (4) 请简要分析兔子阿卜的形象。
四、<b>作文(50分)</b>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被外界的事物改变,从而更加完善自己,从怯懦到勇敢,从散漫到自律……亲爱的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又是什么改变了你,使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请以“                                 改变了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