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七彩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10-30 浏览次数:23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周王的常备军远不及殷商军队的规模,而西周的版图比殷商还要大得多,……在当时的奴隶制度下,生产力很低,国力十分有限,不仅不可能供养更多的常备军,甚至也没有能力支付成千上万官员的薪俸,再加上交通闭塞,要建立一个国王直接统治方圆数千里的大王国,是不可能的事。”材料强调的是(   )
    A . 分封制使周的文化形式覆盖整个疆域 B . 周初的分封深受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 C . 分封制削弱了周王室对国土的控制力 D . 地理环境决定了西周只能实行分封制
  • 2. 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大量的丝织衣物和车马帷帐,其精美程度可与长沙马王堆号汉墓出土的丝织物一争高下。这一考古发现可直接印证(   )
    A .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时期 B . 汉代岭南地区丝织技术的进步 C . 丝绸成为南越国民众主要衣料 D . 南越国丝织技术来自中原地区
  • 3. 传统技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下列传统技艺,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釉下彩绘

    ②蔡候纸

    ③木活字

    ④安车和高车的制作技艺

    A . ②④①③ B . ②①④③ C . ④②①③ D . ④③①②
  • 4. 《大唐六典》规定:“州市令不得用本市内人,县市令不得用当县人”。此规定反映出唐政府(   )
    A . 注重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B . 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C . 取消了对市籍的管理 D . 对商人实施歧视性政策
  • 5. 宋代正处在天下分裂、动荡的环境之下,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理学家“与时偕行”,将《大学》中的“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意为用“平均”的理念去治理国家。例如陆九渊就曾提出“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据此可知,宋代理学家(   )
    A . 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的权威 B . 具有强烈的济世精神 C . 重构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 D . 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
  • 6. 军机处出现以前,清朝皇帝挑选亲信顾问,一切但凭个人之好恶。军机处出现以后,参与机密重务的大臣资格,在官品上明确规定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章京则只能从四品京堂以下的官员中选择。1799年以前,军机章京均由军机大臣负责挑补,皇帝并不过问。这说明(   )
    A . 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B . 军机处的封闭性和保密性强 C . 军机处任人唯贤 D . 军机处形成制度化用人机制
  • 7. 如图为颐和园空间序列简图,对此图解读恰当的是(   )

    ①甲建筑是园内最好的居住和休闲场所

    ②乙建筑仿照杭州六和塔建造

    ③丙区域呈现典型的杭州西湖风格

    ④丁建筑因山顺势,就地起阁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8. 19世纪40年代,英国第一任香港总督璞鼎査说:在中国“约束英国人远比保护英国人困难的多”,英国人“个个都是更大的恶棍”。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
    A . 领事裁判权 B . 五口通商 C .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 居住及租地权
  • 9. 康有为在早已了解西方进化论的情况下,却仍旧用儒家公羊学派“张三世”学说,指出人类历史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递嬗而进,即从君主专制而君主立宪而民主共和,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这表明康有为(   )
    A . 意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B . 已有依据国情推动改革的意识 C . 不认同西方的社会进化史观 D . 坚持“中体西用”的改革原则
  • 10. 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撤离南昌,南征广东,结果受挫失利。对于失利的主观原因,学者巩健芳指出,起义军南征广东在思想上是实际的、积极的,南征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指挥机关策略上的失误所致。郭文亮指出,南征失利是急于攻打广州以求重新北伐的思想导致的,这实际上是“城市中心论”的表现。这说明(   )
    A . 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 B . 多元历史解释才能获知历史规律 C .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 D . 历史解释的差异源于历史事实不清晰
  • 11. 中国共产党发布指示提出“逼蒋抗日”的方针,党中央赞成建立“民主共和国”,“苏区可成为统一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红军将服从统一的军事指挥”。这份指示应发布于(   )
    A . 九一八事变前 B . 西安事变前夕 C . 七七事变前夕 D . 八一三事变后
  • 12. 如图为1946年的时政漫画,图中英文为“Made in usa”。该漫画作者意在(   )

    A . 嘲讽美国帮国民党打内战必将失败 B . 揭露中美不平等贸易关系的危害性 C . 抨击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危及民族工业 D . 说明美货涌入打击了日货的垄断地位
  • 13. 1953年6月,毛泽东指出:“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斗争还要深刻,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时间让资本主义绝种。”据此可知,毛泽东认为(   )
    A . 开展“文化大革命”刻不容缓 B . 应集中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C . 过渡时期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D . 须将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武装斗争上来
  • 14. 标志着以“军事对峙”和“相互隔绝”为特征的两岸关系,开始进入以“三通四流”(四流指学术、文化、体育、科技等方面交流)和“对话协商”为特征的两岸关系新阶段的事件是(   )
    A .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 叶剑英发表九条方针 C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D . “九二共识”的达成
  • 15. “解负令”并没有满足平民提出的平分土地的要求,贵族阶级祖传的土地,亦即非因高利贷收进的抵押土地仍旧归贵族所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解负令”(   )
    A . 将公民内部的阶层融为一体 B . 解放了雅典的奴隶群体 C . 壮大了贵族阶层的政治力量 D . 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
  • 16. 从17世纪初开始,荷、英、法等国家相继成立“东印度公司”,全凭从美洲得来的白银换取欧洲所需的大量亚洲产品。这说明大量白银输入欧洲(   )
    A . 促进了欧洲对亚洲的资本输出 B . 强化了东西方经济联系 C . 导致世界贸易中心转移至亚洲 D . 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 17. 伏尔泰说:“我看到机器,我想到有一个机器匠。宇宙是非常奇异神妙的机器,也一定有一个非常奇异神妙的智慧——宇宙的创造者(自然神)”。这一思想(   )

    ①鼓励人们去探索物质世界

    ②助长了人类的理性化倾向

    ③受到了量子理论的影响

    ④没有摆脱天主教神学束缚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③④
  • 18. 圣西门指出19世纪初的法国社会主要由“劳动者”和“游手好闲者”组成,未来的理想社会就应该由“劳动者”即实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无产者共同来创造。圣西门的上述思想(   )
    A . 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 B . 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道路 C . 对阶级结构的变化认识不够清晰 D . 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 19. 甘地说:“非暴力……并不是服服帖帖地服从坏人的主意,而是说用自己整个精神去反对专制魔王的意志”。1920年,国大党提出“用和平与合法手段获得自主”。1930年,国大党又提出“印度必须跟英国断绝关系,完全独立。”1948年,国大党宣布“批准发动最大规模的群众性斗争”。由此可见(   )
    A . 非暴力主义具有明显的反帝反殖性质 B . 甘地的思想客观上不利于印度近代化 C . 国大党的斗争策略与总体目标发生根本变化 D . 国大党的理念与甘地思想之间存在严重分歧
  • 20. 1935年起,罗斯福政府开始加征遗产税和财产移赠税,以防止巨富们通过分散、移赠财产而逃避纳税。这一征税措施(   )
    A . 直接目的是克服金融危机 B . 依据的是《公平劳动标准法》 C . 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D . 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21. 社会消费基金是给职工支付工资外,国家用于居民的公共福利基金。阅读下表“苏联社会消费基金状况”,该表反映出苏联(   )

    年份

    占国家财政支了比重

    人均从消费者基金获得的收入(卢布)

    1933年

    22.1%

    61.73

    1937年

    29.1%

    234

    A . 工业以消费品生产为主 B . 国家收入分配考虑到民生 C . 斯大林体制的活力衰退 D . 新经济政策推行按劳分配
  • 22. 从6月6日盟军开始在诺曼底登陆到8月25日巴黎解放前夕,德军有3个元帅、1个集团军司令、3个军长被打死或被俘,损失的兵力逾40万人。此外,德军还损失了坦克1300辆军车和其他类型的车辆2万辆、飞机3500架等大量武器装备。这说明(   )
    A . 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B . 诺曼底战役围歼了西线德军的主力 C . 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D . 第二战场的开辟痛击了德国法西斯
  • 23.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加大了对东欧国家的军事援助,按照本国军队的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军队进行整顿改组和军事训练。这些措施(   )
    A . 加快了欧洲国家联合的进程 B . 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 . 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D . 体现了华沙条约组织军事一体化
  • 24. 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至少于2008年起,向全球近10万台计算机植入专门软件,监听各国社会动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全球化推动了各国信息的共享 B . 信息革命削弱了美国霸权主义 C . 社会信息化带来安全方面风险 D . 网络对社会安全影响弊大于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 25. 走社会主乂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是儒家王道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者。即位之初,他就说:“从前诸葛孔明,只是蜀国的丞相,他还说‘我就像秤那样公平,不能因人而轻重有别'。何况我如今治理一个大国呢?”。他又说:“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他高度赞同《尚书》所说的“不结党营私,王道就浩浩荡荡,不结党营私,王道就平平坦坦。”

    ——李学俊《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

    材料二:1903年12月,孙中山明确指岀自己“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1905年,他说中国要吸收西方的“精华”,但决不成它糟粕的牺牲品。这样就能够使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1924年的《民生主义》系列讲演是孙中山最后一次宣传社会主义。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在孙中山的影响下,20世纪初,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一文,简要地介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部分内容,宋教仁撰写《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一文,简要陈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

    ——摘编自尚明轩《孙中山与社会主义述论》

    材料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届三中全会前到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指出,再不实行改革,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他明确提岀“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摘编自田克勤《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王道社会主义”思想所追求的社会价值,并结合唐太宗时期的有关经济措施简要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并分析孙中山宣传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说明邓小平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归纳“第一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
  • 26. 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罗马共和国、威尼斯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分别是奴隶制共和制、封建城市共和制和资产阶级共和制的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共和国内部,平民为了与贵族阶层相抗衡,组建了平民会议,并公布了罗马第一部公民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平民阶层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是国家的主要兵源提供者,而整个罗马共和国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对外战争史,在对外战争的巨大压力下,贵族向平民的妥协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改编自吴杰华《古罗马的共和政体》

    材料二:佛罗伦萨共和国因为其不断变动的政权,避免了政治对公民自由的抑制,促进了个人的发展。共和国各权力机构的参加者涉及各个阶层,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的家族、行会乃至政府増添荣誉。因此,公众对社会建设事业有着极大的热情,对于能给城市带来永恒光荣的文化事业以各种方式予以支持。1420年,佛罗伦萨羊毛工会理事会通过了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大圆顶的方法。当时天主教认为穹顶违背了教义,是异教的象征,而佛罗伦萨大教堂却把古希腊的圆柱与古罗马的穹顶相结合,响应了文艺复兴复兴古罗马古希腊科学的号召。

    ——摘编自蔡纤《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共和政治对文化的影响》等

    材料三:在经过了长期的争论以后,国民议会终于在1875年1月30日以一票的多数通过了共和制的宪法。那一票之差是不是出于历史的偶然呢?绝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法国的基本人民大众是拥护共和国的。拥护保皇党的只有一些残存的旧政党的职业政客,而没有任何阶级……甚至连真正从事于工商业的资产阶级也是具有共和主义情绪的。”宪法规定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如果议会反对内阁的行政措施或投不信任票,那么内阁总理就必须辞职,让总统授命另组新的内阁。

    ——据李昌道、徐静琳《外国法律制度导论》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公民法的特点。分析其实施对罗马共和国的影响。
    2.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共和制对佛罗伦萨文化繁荣的促进作用,并指出15世纪佛罗伦萨共和国在文化史上的地位。②佛罗伦萨大教堂大圆顶能够修建成功的历史条件。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1875年法国“一票共和”现象出现的原因。比较近代英法两国内阁制的相似之处。
  • 27. 服饰变迁是中英两国近代化过程中都曾发生过的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的城市特点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为女装西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殷实的土壤。从晚清到民国,上海女界一直引领服饰变革的潮流,成为近代女子服饰变革舞台上的主角。民国以后,受西方风气熏染的都市女子日益增多,“摩登小姐”、“新妇女”成为时代美丽女性的代名词。

    ——据陈国灿《江南城镇通史晚清卷》等整理

    材料二:18世纪进口印花棉布和随后本土生产的棉布,色彩更加丰富明快,英国人感受到“棉布比厚实的羊毛纺织品穿起来更加舒适。18世纪上半叶,服饰的模仿非常普遍,同类型的服饰消费为服饰的大规模生产提供重要契机。成衣业的发展使得亷价的时尚服饰成为可能,时尚服饰的大众化趋势更加明显,到18世纪中叶,已经很难从服饰上判断一个人的出身。先前从未感知的市场力量进入部分有识之士的视野,经济学家的目光从如何扩大贸易顺差转向生产市场,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供应领堿,强调从生产领堿来研究财富的增长,提倡自由放任。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旗袍为例,指出“女装西化现象”的表现,并说明上海“女装西化现象”的社会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大众对于服饰的审美观念,并分析这种审美观念形成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