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0-01-31 浏览次数:28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题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zhuì)   陡(xiāo)   简(lòu)      人不倦(huì) B . 约(qì)       俯(gǎn)    烧(zhuó)    悲天人(mǐn) C . 救(zhěng)  糟(gāo)    愧(zuò)     忍俊不(jìn) D . (sǒng)   粗(zhuō)   友(zhì)     姗来迟(shān)
  •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 咳嗽    商酌    赢弱    耀武扬威    可歌可泣 B . 矜持    幼稚    毡鞋    目不窥园    至死不懈 C . 渺小    惆密    钦佩    血气方刚    不耻下问 D . 严谨    概率    模拟    仙露鲸浆    如释重负
  • 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董卿在主持《朗读者》节目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令广大观众目不暇接。(去掉“妙语连珠”) B . “一带一路”倡议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它的实现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兴衰”改为“兴盛”) C . 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他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自己的92岁生日。(把“不再”改为“再次”) D . 由于对志愿者精神理解不深,使得部分志愿者还不能主动投入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去掉“由于”)
  • 4. (2018·南充) 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A . ③①⑥②⑤④ B . ③⑤②⑥①④ C . ③⑥①②⑤④ D . ③②①⑥⑤④
  • 5. 文言文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 , 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 , 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得石(

      明年至黄州(

      砚不复得(

    2. (2)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 天 砚 也 有 砚 之 德 而 不 足 于 形 耳。

    3. (3) 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迨、过。

    4. (4)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 6. 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1. (1) 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
    2. (2)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3. (3)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诗是:
    4. (4)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写诗人因听到故乡的曲子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7. (2018·金华) 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结尾处写道:“有一天学术进步,这海底是要变为可以自由通行的。”如果有可能实现海底旅行,你最想亲历书中哪一个章节里的情景?请选择一项,结合小说内容和你的阅读感受简要说明。

    A.《在海底平原上散步》

    B.《价值千万的珍珠》

    C.《沉没的大陆》

    D.《章鱼》

  • 8. 班级开展“品桥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 (1) (桥联)小华搜集了咏南京秦淮河淮清桥的一副对联。他故意将下联的几个词的顺序抄乱来考大家。请将你调整好的下联写在下面横线上。

      上联:都是主人,且领略六朝烟雨

      下联:过客暂留,莫辜负风光九曲

      下联调整为:

    2. (2) (桥事)3月18日,《扬子晚报》以“么的了?么的了!桥么的了!”为标题报道了南京水西门高架桥被拆除的新闻。请结合标题中的三个标点,品析标题所流露的对这一事件的情感态度。(注:“么的了”意为“没有了”)
    3. (3) (桥画)请在下面横线上概括漫画《独木桥》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

        材料2: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村使用手机的学生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信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2009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2009年10月9日,法国参议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中国,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材料3:

    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

    项目

    上网时间、年龄

    调查项目

    每天都上网的学生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10岁以前“触网”

    所占比例

    82.9%

    70.4%

    61%

    1. (1) 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1的主要内容是: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 B . 国内外都认为,手机进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C . 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 D . 我国对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2. (2) 你从材料3的图表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3. (3) “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一句中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 (4)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看法和建议。
  •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②微径:指小路。③霁:雨停天晴。

    1. (1) 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 1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⑪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⑫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选自《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 (1) 结合选文,说说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的作用。
    2. (2) 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②段“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的含义。
    3. (3) 请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4. (4) 文章最后一段“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诉了我们什么。
  • 12. 作文

        现代生活,密码与我们紧紧相随。微信、QQ登录,电脑开机,自行车开锁,银行取款,甚至进入楼道都需要密码。其实用密码的地方还远不止这些,成功有它的“密码”,走进朋友的内心需要“密码”,与父母的沟通也得输入正确的“密码”……

        请以《密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