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第三次...

更新时间:2019-09-04 浏览次数:25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一质点沿x轴运动,其位置x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为: (m),t的单位为s。下列关于该质点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B . 物体回到x=0处时其速度大小为10m/s C . t=2s时刻该质点速度为零 D . 0~2s内该质点的平均速度为5m/s
  • 2. 如图所示,用OA、OB、AB三根轻质绝缘绳悬挂两个质量均为m、带等量同种电荷的小球(可视为质点),三根绳子处于拉伸状态,且构成一个正三角形,AB绳水平,OB绳对小球的作用力大小为T。现用绝缘物体对右侧小球施加一水平拉力F,使装置静止在图所示的位置,此时OA绳竖直,OB绳对小球的作用力大小为T′。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T和T′的比值为( )

    A . B . C . D .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 3. 从离地H高处自由下落小球a,同时在它正下方H处以速度V0竖直上抛另一小球b,不计空气阻力,有:(1)若V0 ,小球b在上升过程中与a球相遇 (2)若V0 ,小球b在下落过程中肯定与a球相遇(3)若V0= ,小球b和a不会在空中相遇(4)若V0= ,两球在空中相遇时b球速度为零。( )

    A . 只有(2)是正确的 B . (1)(2)(3)是正确的 C . (1)(3)(4)正确的 D . (2) (4)是正确的
  • 4. (2016高一上·浙江期中)

    弹簧拉力器是一种适合于大众健身的器械,如图所示,它由几根规格相同的弹簧并联而成,弹簧根数可以调整甲同学使用挂有3根弹簧的拉力器训练,乙同学使用挂有2根弹簧的拉力器训练,乙同学将弹簧拉开的最大长度是甲同学的2倍,则乙同学对拉力器施加的最大拉力是甲同学的(   )

    A . B . C . D . 2倍
  • 5. 在杯底固定一个弹簧,上端系一密度小于水的木球,然后在杯中装水,使木球全部浸没入水中,此时弹簧长L,(如图)现令杯从高处自由下落,弹簧的长度为L1 , 则(   )

    A . L>L1 B . L=L1 C . L<L1 D . 无法比较L和L1的长短
  • 6. 如图所示,一轻弹簧P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连在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块上,弹簧处于原长,现在物块上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物块在力F作用下向右运动,物块从开始运动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块一直向右左加速运动,到弹簧压缩到最短时物块的速度最大 B . 当弹簧的弹力大小等于F时,物块的速度最大 C . 物块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D . 弹簧压缩到最短时,F大于弹簧的弹力与物块与水平面的摩擦力之和
  • 7. 如图所示,一滑块以初速度v0自固定于地面的粗糙斜面底端冲上斜面,到达某一高度后又返回底端。取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下列表示滑块在斜面上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二、多选题
  • 8. 如图所示为建筑工地一个小型起重机起吊重物的示意图,一根轻绳跨过光滑的动滑轮,轻绳的一端系在位置A处,动滑轮的下端挂上重物,轻绳的另一端挂在起重机的吊钩C处.起吊重物前,重物处于静止状态.起吊重物过程是这样的:先让吊钩从位置C竖直向上缓慢的移动到位置B,然后再让吊钩从位置B水平向右缓慢地移动到D,最后把重物卸载某一个位置.则关于轻绳上的拉力大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吊钩从C向B移动过程中,轻绳上的拉力不变 B . 吊钩从C向B移动过程中,轻绳上的拉力变大 C . 吊钩从B向D移动过程中,轻绳上的拉力不变 D . 吊钩从B向D移动过程中,轻绳上的拉力变大
  • 9. 如图所示,重力为 G 的光滑木块置放在倾角为q的固定斜面上,现对木块施加一水平推 力 F ,使木块相对于斜面体静止,已知木块对斜面体压力大小等于斜面对木块的支持 力大小,则关于压力大小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 G2+F2 B . G cosθ C . D . G cosθ+F sinθ
  • 10. 将一小球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并开始计时,小球所受空气阻力的大小与小球的速率成正比,已知t2时刻小球落回抛出点,其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在此过程中(   )

    A . t=0时,小球的加速度最大 B . 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小球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g C . t2=2t1 D . 小球的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
  • 11. (2018高一上·内蒙古期中) 如图所示,两相同轻质硬杆OO1、OO2可绕其两端垂直纸面的水平轴O、O1、O2转动,在O点悬挂一重物M,将两相同木块m紧压在竖直挡板上,此时整个系统保持静止.Ff表示木块与挡板间摩擦力的大小,FN表示木块与挡板间正压力的大小.若挡板间的距离稍许增大后,系统仍静止且O1、O2始终等高,则(   )

    A . Ff变小 B . Ff不变 C . FN变大 D . FN变小
  • 12. 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足够长的轻质木板C,C上放有质量分别为2m、m的物块A和B,AB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因数均为μ(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如图所示,系统处于静止状态。逐渐增大作用在A上的水平拉力F,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当F=2μmg时,A与C将发生相对滑动 B . 无论F为多大,A与C都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C . 当F=3μmg时,B与C将发生相对滑动 D . 无论F为多大,B与C都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三、实验题
  • 13.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0 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0B和OC为细绳。

    1. (1) 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力的图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 . 图乙中的F是力F1和F2合力的理论值,F′是力F1和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B . 图乙的F′是力F1和F2合力的理论值,F是力F1和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C . 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条,那么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D . 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条,那么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2. (2) 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用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 . 理想实验法 B . 等郊替代法 C . 控制变量法 D . 建立物理模型法
    3. (3) 在本实验中,采取下列哪些方法和步骤可减小实验误差(_______)
      A . 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要适当大些 B . 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要保持相等 C . 拉橡皮条的细绳要稍长一些 D . 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
  • 14.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 . 在平衡摩擦力时,不需要挂上细线和砝码 B . “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这一条件如不满足对探究过程也不会产生影响 C .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只需测量一次,记录一组数据即可 D . 当改变小车的质量时,由于小车的摩擦力发生变化,所以需要再次平衡摩擦力
    2. (2) 在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了一条纸带如图所示,选择了A、B、C、D、E、F、G作为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计时点没有标出,其中x1=1.19cm、x2=2.40cm、x3=3.60cm、x4=4.79cm、x5=6.00cm、x6=7.22cm。已知电源频率为50 Hz,可以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是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实验中纸带的(填“左”或“右”)端与小车相连接. 

    3. (3) 假设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准确的平衡了摩擦力,但在测量所挂重物的质量时,忘记了砝码盘的质量。用a表示小车的加速度,F表示细线作用于小车的拉力,他绘出的a-F关系图象可能是 ________.
      A . B . C . D .
四、解答题
  • 15. 如图所示,物块A悬挂在绳PO和PC的结点上,PO偏离竖直方向37°角,PC水平,且经光滑定滑轮与木块B相连,连接B的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53°。已知A质量MA=0.8kg,B质量MB=2kg,木块B静止在水平面上.

    求:

    1. (1) 绳PO的拉力大小;
    2. (2) 木块B与水平面间的弹力和摩擦力大小.
  • 16. 木块A、B质量分别为 ,与原长为 、劲度系数为 轻弹簧相连接,A、B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此时弹簧被压缩了5cm。已知A、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可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现用水平推力F=2N作用在木块A上,如图所示(g取10m/s2),

    1. (1) 求此时A,B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 (2) 当水平推力不断增大,求B即将开始滑动时,A、B之间的距离
    3. (3) 若水平推力随时间变化满足以下关系  求A、B都仍能保持静止状态的时间,并作出在A开始滑动前A受到的摩擦力 图像。(规定向左为正方向)
  • 17. 滑雪者为什么能在软绵绵的雪地中高速奔驰呢?其原因是白雪内有很多小孔,小孔内充满空气。当滑雪板压在雪地时会把雪内的空气逼出来,在滑雪板与雪地间形成一个暂时的“气垫”,从而大大减小雪地对滑雪板的摩擦。然而当滑雪板对雪地速度较小时,与雪地接触时间超过某一值就会陷下去,使得它们间的摩擦力增大。假设滑雪者的速度超过4 m/s时,滑雪板与雪地间的动摩擦因数就会由μ1=0.25变为μ2=0.125。一滑雪者从倾角为θ=37°的坡顶A由静止开始自由下滑,滑至坡底B(B处为一光滑小圆弧)后又滑上一段水平雪地,最后停在C处,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坡长为l=26 m,g取10 m/s2 , sin 37°=0.6,cos 37°=0.8。求:

    1. (1) 滑雪者从静止开始到动摩擦因数发生变化经历的时间;
    2. (2) 滑雪者到达B处的速度;
    3. (3) 滑雪者在水平雪地上运动的最大距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