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泉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19-08-28 浏览次数:393 类型:中考真卷
一、<b>积累与运用(20分)</b>
  •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悠哉悠哉,。(《诗经·关雎》)
    2. (2) 秋风萧瑟,。(曹操《观沧海》)
    3. (3) ,暮宿黄河边。(北朝民歌《木兰诗》)
    4. (4) 单车欲问边,。(王维《使至塞上》)
    5. (5) 山回路转不见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 (6) 最爱湖东行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7) 飞来山上千寻塔,。(王安石《登飞来峰》)
    8. (8)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9.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10. (10) 《出师表》中点明诸葛亮受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而有所担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 2.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雁门太守行》中“黄金台”运用的是燕昭王筑台以重金招贤纳士的典故。 B . 《醉翁亭记》中的“太守”,字永叔,号六一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 . 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代表作有《乡愁》《听听那冷雨》等。 D . 《皇帝的新装》《小红帽》《白雪公主》都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短篇小说。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进入21世纪,是我国海洋调查船发展高峰期。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可在全球无限航区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该船(甲)(A.填补  B.增添)了我国小吨位大钻深海洋地质钻探船空白,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船舶的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lì①(A.厉  B.利)其器。这艘调查船的成功建造入列首航,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装备技术(乙)(A.与日俱增  B.突飞猛进),海洋地质的调查能力②(A.jī  B.jǐ)身世界前列。

    1. (1) 为文中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根据②处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处;②处

    2. (2) 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乙

    3. (3) 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进入21世纪,是我国海洋调查船发展高峰期。

二、<b>阅读理解(70分)</b>
  •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 (1) 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 . “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 . “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 .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 (2) 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南北雨泽各异。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故少陵谓“润物细无声”。而东坡诗云:“春雨如暗尘,东风吹倒人。”韩持国亦有“轻云薄雾,散作催花雨”之句。至秋则霖霪苦雨,以为常。二浙四时皆巨风。春多大雷雨,霖霪不。至夏为“梅雨”,相继为“洗梅”。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自此雨不周遍,犹北人呼“隔辙”也。迨秋,稻欲秀熟,田畦须水,乃反亢旱。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此南北之异也。

    (节选自庄绰《鸡肋编》)

    【注】①迨:等到,到。

    1.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答之              具:

      ②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

      以为常            岁:

      ④霖霪不            已: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B .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C .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D .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

    4. (4) 【甲】文“渔人甚异之”的“异”和【乙】文“南北雨泽各异”的“异”,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河道,河道

    罗铮

        ①小河睡得早。月上柳梢头,鼾声均匀响起,整夜不息。

        ②小河醒得也早。天蒙蒙亮,身体里的毛细血管插满了水桶,铁的,塑料的,红的,绿的,蓝的。映在河里的面孔青涩,秀气,睡眼惺忪。返回的路上,河水上下颠簸,晃醒整座村庄。走完了这道程序,一天便正式拉开帷幕,砍柴,洗漱,做饭,喂鸡,种田等环节方能陆续开启。

        ③小河真的小。仅仅三四米宽,任何一张地图上都不会出现蛛丝马迹。细碎的鹅卵石密布,水与石头撞击出条条波纹。三两枯枝四仰八叉。水流清澈见底,浅到孩子们嬉戏玩耍,根本用不着大人看管。

        ④小河没有方向。它来自何方,去往哪里?我不止一次问过乡人,每次都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它就像一个过客,忽然间出现在村头,默默流向村尾,又不知所终。我只知道,它的到来,浇灌了数百亩粮田,养活了四百多户村民,淘米,洗菜,浣衣,洗澡,做酒,样样不可或缺。

        ⑤小河也没有名号。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村民,怎么就没有想起给小河安个名号?抑或曾经有过,却又不便记忆而被自然淘汰?

        ⑥尽管如此,小河的威望依然十足。虽然地理位置偏于村南,但它足以堪当全村的中心。村里的每一个人都与小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男人们下工路上,掬一捧水往脸上一浇,疲乏顿减。女人们三五成群蹲在河边,边在搓衣板上搓洗,边闲话村头逸事。孩子们追逐打闹,没一会儿准蹦进河里,头发上水花飞溅。它流淌着一批又一批童年、中年和老年,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历程,记下的,忘却的,在小河的密码库里统统可以找到。

        ⑦千百年来,这种状态一直持续着。一代又一代罗氏、黄氏后裔从小河旁进进出出,或衣锦还乡光耀门楣,或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或庸碌无为平淡一生,或寒衣素食惨淡度日。

        ⑧亭台楼阁,山川河流,但凡稍有名气,总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纵情歌咏。可是,小河名不见经传。它也有精美的发饰——岸边的竹林排开一道墨绿的幕帘,风一吹,竹叶飒飒作响。或许在久远的古代,小河拥有更加宽阔的流域,能把青黛色绵延的山峦收紧,浮出阔叶林的斜影。但仍然不足以吸引诗人的脚步。它没有任何怨言,静静地蜿蜒,九曲十八弯,滋养着村庄的代际更替与喜怒哀乐。

        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淙淙流淌的小河,没有人知道它的河道究竟是何走向。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任岁月仓皇,我自沉静。它全方位印刻着村庄的春夏秋冬,映射着子丑寅卯等各个时辰的衣着,装载着晴雨雪雾的雄奇瑰丽,暗藏了大量的古老因子,早已超越了“器”的局限,从一个提供基本生存物料的源头,升华为整村人的精神图腾。它已经化成血液,在所哺育的众多身体里长久寄存,时不时汩汩冒几个泡,异乡的游子便乡愁四溢。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流是生物学,也是社会学,更是哲学。游走于丛山密林之间,每逢开阔地,便散落鎏光的村舍。全村的生命得以发育,健壮,洗礼。它的沉默,潜藏着丰厚的生命之道。

        ⑪村庄的夜,黑得纯粹。一缕月色笼罩四野。万籁俱静。唯一的声响,是水。平缓,有力。我听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如果说每个生命都是观摩世界的一个切面,那么整条河道将是怎样的集大成者。

        ⑫河道,河道,谜之河道。

    (选自《文学报》)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标题简洁明了,既点明了写作对象,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B . 文章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语言生动,描写传神。 C . 文章第⑧段运用对比突出表现小河没有任何怨言、甘于安静的品格。 D . 文章先抑后扬,先写小河后写河道,鲜明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思。
    2. (2) 千百年来,流经村庄的是一条怎样的小河?请简要概括。
    3. (3) 阅读文中的划线句,回答问题。

      ①“天蒙蒙亮,身体里的毛细血管插满了水桶 , 铁的,塑料的,红的,绿的,蓝的”句子中,划线部分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②“它已经化成血液,在所哺育的众多身体里长久寄存,时不时汩汩冒几个泡,异乡的游子便乡愁四溢”句子中,划线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4. (4) 文章结尾为什么再一次描写村庄的夜色?请简要分析。
    5. (5) 文章为什么说“河流是生物学,也是社会学,更是哲学”?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赓续汉字音韵之美

    桂从路

        ①最近,一篇网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发现,小时候被语文老师改正的错误读音,如今却得到“认证”。对此,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改后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②说服到底念shuō  fú还是shuì  fú,铁骑究竟是tiě  qí还是tiě  jì?事实上,这些读音出现争议,并非首次。早在2016年发布第三次《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征求意见时,一些经常出现的错误读音就成为规范读音。除了这些日常用语中的读音改动,有些诗词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也引发热议。像“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改为xié)、“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改为shuāi),这些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诗词的合辙押韵,影响了韵律美感。

        ③“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发音是约定俗成的,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韵”,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形成的普通话,语音的流变从未停止。如果把语言比作一条河流,那么这条河流中既有河水奔腾而下,也随着支流的汇入、地势的起伏,以及地貌、气候、植被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④然而河流之下,也有着千万年沉淀而成的河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才是河流的本质。从历史的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我们何其有幸,能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感受委婉的韵致,能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ǎ)”中体会旷野的苍凉,这是语言文字跨越时空的力量。

        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更承载着文化与心灵的密码。中国传统诗歌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既要押韵,更讲平仄,这是中国传统诗歌之所以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即便读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仍能从这些音调韵脚中,领略唐诗宋词的曼妙音符。而那些处于诗句关键位置的“诗眼”,更保留下日常语言中已经不常见的读音,让人从中感悟音韵之美、语言之美,于反复诵读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找到一脉相承的源头。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关注字词读音的修改,正是因为存有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呵护之心。

        ⑥进而言之,人们希望留存这些“诗眼”,其实也是想为传统文化在汉语发音中留存一些“气眼”,让日常交流的语言,至少在诗歌中能够多一份诗情。我们不可能要求语言一成不变,相反,更有效率、更为实用、更能容纳当下生活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也应看到,在变动不居中,我们仍然需要找到接续传统的空间。

    (摘编自《人民日报》)

    【注】①赓续:继续。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修改后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 B . 诗词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完全打破了诗词的合辙押韵,影响诗歌美感。 C . 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是中国传统诗歌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 D . 人们希望留存处于诗句关键位置的“诗眼”,是希望诗歌能多一份诗情。
    2. (2) 文章③④段为什么要写“河流”与“河床”?请简要分析。
    3. (3) 文章是怎样运用“然而”“进而”等词语展开论述的?请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2019年3月11日,中国植树节设立40周年暨首枚植树节纪念邮票在京发布。首枚植树节纪念邮票,画面由双手、绿叶、城镇乡村、河流山川和飞鸟白云等构成。

    【材料二】我国古代就有在清明节插柳植树的传统。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仪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确定每年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如今,我国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提高到目前的21.66%,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中国成为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植树节逐渐成为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首枚中国植树节纪念邮票发布》)

    【材料三】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 (1) 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符的一项是(    )
      A . 《中国植树节》纪念邮票由中国邮政发行,邮票面值1.20元。 B . 1915年、1928年、1979年,是我国植树节发展的重要年份。 C .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21.66%,森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D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2) 阅读【材料一】,《中国植树节》纪念邮票图标有什么寓意?请简要分析。
    3. (3) 阅读以上材料,我国植树节的意义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9. 判断正误。
    1. (1) 鲁滨逊初次造船因太大而弃用,之后他又凿了一只小独木舟,但也未能乘它到对面的大陆。(《鲁滨逊漂流记》)
    2. (2) “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这首诗写出了把话说得漂亮的好处。(《繁星·春水》)
    3. (3) 蟠桃宴前,悟空得知自己没有收到玉帝的邀请,就变成太白金星模样赴瑶池,搅了蟠桃宴。(《西游记》)
  • 10.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但一两天后我知道,坦普尔小姐在拂晓回房时,发现我躺在小床上,我的脸蛋紧贴着(A)的肩膀,我的胳膊搂着她的脖子,我睡着了,而(A)——死了。

    (《简·爱》第九章)

    选文中的“A”是谁?“A”的死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三、<b >写作(60分)</b><b></b>
  • 1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纪念日,是指发生过重大事情值得纪念的日子。

    纪念日的范围广泛,国家、家乡和家庭有纪念日,甚至我们个人也有纪念日。

    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应当有铭记在心的属于自己的纪念日。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属于自己的纪念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