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实验学校八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17-06-23 浏览次数:478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雄狮醒来”,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

    A .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 .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C .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 . 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 3. 2016年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6周年纪念日。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西藏解放推迟至1951年。其解放方式是(    )

    A . 和平解放 B . 武力攻克 C . 民族区域自治 D . 一国两制
  • 4. .某同学利用下面《李庄农户构成变化表(单位:户)》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结论应是 ( )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6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A .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 .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C . 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
  • 5. 刘少奇曾称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这是因为土地改革(    )

    A . 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 . 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C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D . 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
  • 6. (2016八下·丰南月考) 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

    A .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 . 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 . 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7. 为了弘扬宪法精神,体现依法治国,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1954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同时期,国家建设、外交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下列哪一事件的发生不属于这一时期(    )

    A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B . 出席万隆会议 C . 三大改造 D .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8. (2016八下·鄄城期末)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党带领中国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之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

    A . 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 B . “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三大改造和南京解放 D . 改革开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9. 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

    A . 召开八大并制定正确的方针 B . 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发动“大跃进”运动 D . 开展土地改革
  • 10. “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 .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 .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C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11. (2016八下·东莞期中)

    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 .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 . 高指标、瞎指挥泛滥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 .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12. (2016八下·大石桥期末)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回顾历史,下列成就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包括(    )

    ①沈阳第一机床厂       ②第一批国产喷气式飞机               ③武汉长江大桥                ④大庆油田建成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
  • 13. (2017八下·阜阳期中) 建国初期,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对此,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 . 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B . 进行土地改革 C . 建立农村生产合作社 D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14. (2017八下·揭西期中) 有些人的名字往往与其出生的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不相符的是(    )

    A . 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 B . 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 . 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 . 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
  • 15.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雷锋、焦裕禄、邓稼先事迹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①艰苦创业   ②国际主义人道主义   ③同仇敌忾抗击侵略  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6. (2017八下·东台月考) 一些历史名词往往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大串联”、“红卫兵”、“停课闹革命”发生在(   )    

    A . 土地改革时期 B . 整风运动时期        C . “大跃进”时期 D . “文化大革命”时期
  • 17. 以下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生产关系所有制的性质不同于其他四项的是(    )

    A . 土地改革 B . 农业合作化 C . 人民公社化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8.

    某同学举办“新中国发展成就展”,拟分“艰苦创业”“曲折探索”“改革开放”“世纪跨越”四个篇章。应入选“改革开放”篇的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②恢复联合因合法席位③风阳小岗分田到户④邓小平深圳题词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9.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的事件是(    )

    A . “两个凡是”提出 B . 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 C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 . 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
  • 20. 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灭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因为那次会议,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是党历史上伟大的转折。我们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史上的转折,主要是因为它(    )

    A . 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B . 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 C .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D . 决定平凡冤假错案
  • 21. (2017八下·靖江期中)

    城市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心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阵地。小明写一篇介绍某个城市的文章,草拟了下图中的三个标题,他要介绍的是(    )

    A . 广州 B . 上海 C . 深圳 D . 杭州
  • 22. 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A .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C .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 23.

    下图是王老师上历史课时给同学们展示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是(    )

    A . 建国后农村政策的新变化 B .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C .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成就
  • 24. 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会议是(    )

    A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 中共十二大 C . 中共十三大 D . 中共十四大
  • 25. 我国加快建设步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在(    )

    A . 中共“十二大”后 B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C .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以后 D . 我国加入了WTO以后
  • 26. 流行语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下列哪一流行语是改革开放时代的(    )

    A . 社会主义“ 三大改造” B . “全面跃进” C . “招商引资”“市场经济” D . “和平解放西藏”
  • 27. 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出现了一位中国老人的画像,其标题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入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理由是(    )

    A . 开始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 B . 解决了文革中的遗留问题 C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28. 香港和澳门回归,其理论依据是(   )


    A . 政治协商制度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一国两制”构想
  • 29. (2016八下·商河期末)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    )

    A . 民族平等 B . 民族团结 C .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 . 民族区域自治
  • 30. 澳门回归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5%的增幅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这些成就取得的政治性因素是(    )

    A . 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好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沿袭了原来的政治制度 D . “一国两制”方针得到贯彻
  • 31. 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回归的时间是(    )

    A . 1999年7月1日 B . 1997年7月1日 C . 1997年12月1日 D . 1997年12月20日
  • 32. 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 . 社会制度 B . 主权归属 C . 经济制度 D . 社会生活
  • 33. 以下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事件,其中“打破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的标志事件是(    )

    A . 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B . 汪辜会谈的巨型 C . 达成九二共识 D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 34. 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 “求同存异” D . “另起炉灶”
  • 35. (2017·句容模拟) 1971年11月8 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为“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以此说明新中国将会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B .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36.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A . 求同存异原则 B . 互不侵犯原则 C . 平等互利原则 D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37. (2016八下·商河期末)

    小宁在复习时整理了张知识卡片,根据卡片内容,标题应该是(    )

    A . 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B .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C . 外交领域的成就 D .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 38. 原苏联总理雷日科夫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正在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

    A .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D . 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二、<b >综合题</b>
  • 39.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路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

    材料二:“一五”时期我国各部门投资比例表

    部门

    重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5%

    7.2%

    7.5%

    1. (1) 材料一中“民族独立”的标志是什么事件?从此,中国人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2. (2) 为巩固新生政权,政府有哪些举措?请试举两例。

    3. (3) 材料二表明“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简要写出“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什么历史作用?

  • 40.

    新中国外交,经过几代领导人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了会晤,周恩来发表了重要讲话:“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尼赫鲁十分赞同周恩来的看法,欣然与周恩来发表了联合声明。

    材料二:下图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时与周恩来握手的场景。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从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以上摘自尼克松回忆录《领导者》

    材料三:图说历史

    1. (1) 简述材料一提出的“原则”的内容?这一原则的提出在国际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另一个时代”指什么?中美之间为开启“另一个时代”作出了哪些努力?

    3. (3) 材料三中的两幅图分别与哪些外交事件有关?结合所学回答,你认为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 41.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剧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初,齐鲁大地开始“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少数群众惋惜地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但是更多的人坚信:“大包干就是好,大锅饭就是不怎么样。”

    材料二: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境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1. (1) 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

    2. (2) 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3. (3) 结合材料三“谈话要点”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请你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